第二十三章 騰蛟誅蟒
關燈
小
中
大
皇後,皇太後。
而未來一國之君的嶽父,一國之君的外祖,皇後或是皇太後之父的楊堅若官至一國首輔的太師宰相之位,嗣帝又一旦幼弱嗣位,外戚幹政…… 為了宇文天下,也為了自家的前程性命,他想,自己決不能再做壁上觀了! 這天早朝散朝,他請求單獨面見陛下,有事要奏。
“陛下,臣聞陛下欲納楊堅之女為太子妃,不知是真是假?” “嗯,随國公長女楊麗華,儀态端莊,才學過人,朕是有此打算。
” “陛下,臣聞有善相者說,楊堅此人相貌非常,天角洪大,王有天下,龍犀入頂,眼如曙星,顧盼閑雅,望之如神。
就是臣每每見望,恍若自失。
臣憂慮,此人恐非人臣。
若聘其女為太子妃,将來恐有不虞之患!臣以為,陛下不納其女為太子妃,并請陛下對楊堅及早扼制,免遺社稷大患。
” 武帝點頭說:“楊堅相祿,止武将而已。
不過,五弟提醒的也有道理,太子妃一事眼下尚未議定。
五弟放心,不管最終議定何人之女為太子妃,朕自然都會注意權衡調度,決不緻使外戚勢力過于偏重。
” 武帝這般敷衍着齊王,心内卻在冷笑:“身為宗室王爺,面對一位普通屬臣,怎麼會恍若自失?朕也曾與楊堅對坐,怎麼就沒有這種感覺?你自己心懷鬼胎,當然要自失了。
如今,想借朕的手來替你除掉情敵,又不到什麼正當借口,竟拿黃老相術為憑,可笑!” 武帝從來不信什麼神佛報應。
眼下大周境内寺院林立,釋老弟子竟占百姓三分切一。
為了求兵取地,他正在準備斷除佛道二教。
齊王見自己的話沒能引起武帝的重視,便将此事的厲害告知内史大夫王軌。
王軌性情一向爽直,也曾聽孝伯說,皇太子自被立為大周國嗣君之後,遠賢臣親小人,每天和鄭譯、劉昉等人黑天白日地狎昵厮混。
打從太學同窗那會兒,王軌便對鄭譯看不上眼。
兩人之間常有口誅筆伐的争執發生。
後來,兩人同為陛下幕府的屬僚,因各執己見,越發時有舌戰了。
鄭譯等人一向信服楊堅,楊堅若為儲君嶽父,他們必會更追随楊堅左右,形成太子一黨,将來嗣主繼位,必生誤國誤君之虞。
王軌雖武略過人,性情卻一向忠直,說話也從不知避嫌。
此時,竟當着諸多朝廷常值官和内史的面,驟然直谏:“陛下,臣聞皇太子既無令德,又舉止輕浮,近日越發狎昵小人,疏遠賢士,隻恐難以擔當社稷之重!” 武帝一聽,不覺心生煩惱:十幾年的嗣君生涯裡,身家性命尚難保全,自己三十多歲才開始親政,故而,對長子又怎麼會有雄懷天下的教誨?他清知,太子并非天生雄韬偉略之輩,加上亦非從小教誨,眼下,也隻能從長計議,慢慢扶植罷了。
因而,今忽聞王軌對太子發此怨言,驟然觸動心事,半晌沉默無語。
不想,王軌剛剛奏罷太子,緊接着又奏起楊堅來:“陛下,臣聞聽陛下欲納聘楊堅之女為太子妃,此事萬萬不可。
臣聞聽随國公天角洪大,王有四海,貌有反相,日後定然不甘人臣,請陛下及早除之!” 王軌這般直言無諱,哪裡知道,不僅太子東宮那邊的鄭譯、劉昉、皇甫績等人與楊堅相好,就連陛下殿中的常值官如内史大夫來和,梁彥光,長孫覽,王誼等人,平素也皆與楊堅私交甚密。
衆人見王軌正在奏報太子的不是,突然又轉而奏禀楊堅貌有反相,并請陛下及早誅殺的話時,俱都大吃一驚! “王有天下”四字,可是帝王天子最惡忌的事啊! 起初,武帝見王軌奏禀太子的不是,一時無話可說。
忽聽他又說到楊堅,所奏内容竟與齊王前日所奏一般無二,即刻便悟出:原來,自己一向信任的王軌,竟與齊王串通一氣,不獨貶損太子,為了阻止太子與楊家的聯姻,竟不惜以相祿之說谄害人時,當即便沉下臉來:“依你之言,天運果然的話,人力又豈奈何?朕以為,凡事萬物,在德不在瑞,在人不在天!” 武帝駁得有理,王軌怔在那裡,一時竟無話可辯。
王軌去後,武帝半晌未語。
因見内史下大夫正在整理各地奏章,便令長孫覽、梁彥光等人退去,卻命内史下大夫來和一人留下。
梁彥光和長孫覽二人下殿時,深深望了來和一言,來和當然明白衆人的意思:随公的性命好歹,全憑來大夫成全了! 衆人去後,武帝問道:“來大夫,前天,齊王曾與朕言,随公楊堅乃王有天下之相。
今日,王軌也有此說。
朕聞知來大夫一向善觀祿相,來大夫往日也曾見過随公,以來大夫所觀,随公的相祿究竟如何?” 來和聞言,緩緩奏禀道:“啟奏陛下!以臣之察,楊堅之相乃忠節武将之相,其祿可鎮守一方。
若為将帥,收江南、鎮燕北,必攻無不克。
至于五柱入頂之說,古相書自古多有争異。
比如,額角有柱入頂者,古人郭璞在《爾雅·釋天》中有說,‘數起角亢,列宿之長,’指的是南極壽星。
楊堅之相,正如南極壽星‘肉柱入頂,額亢身短’之相,此相應主長壽之運。
陛下,武将又長壽者,必為刀槍不入的百戰勳将。
” 《爾雅·釋天》一文,武帝往日也曾讀過,不覺點頭稱是。
來和又道:“陛下,眼如曙星者,乃胸有武略,威懾敵膽之相。
如古代名将霍去病,樊哙,衛青,還有關羽,張飛,皆目如曙星,炯炯逼人。
陛下,從古至今,凡忠勇威武之将,籍志記載,也俱是各有奇相者。
” 來和這番解說有幾分道理,武帝點頭以為然。
來和悄悄松了一口氣。
然而,來和又哪裡清知武帝此時的真實心理? 若說楊堅有“王有天下”之相,天下任何一個帝王都不可能不深惡厭絕的。
然而,對于整整做了十幾年嗣
而未來一國之君的嶽父,一國之君的外祖,皇後或是皇太後之父的楊堅若官至一國首輔的太師宰相之位,嗣帝又一旦幼弱嗣位,外戚幹政…… 為了宇文天下,也為了自家的前程性命,他想,自己決不能再做壁上觀了! 這天早朝散朝,他請求單獨面見陛下,有事要奏。
“陛下,臣聞陛下欲納楊堅之女為太子妃,不知是真是假?” “嗯,随國公長女楊麗華,儀态端莊,才學過人,朕是有此打算。
” “陛下,臣聞有善相者說,楊堅此人相貌非常,天角洪大,王有天下,龍犀入頂,眼如曙星,顧盼閑雅,望之如神。
就是臣每每見望,恍若自失。
臣憂慮,此人恐非人臣。
若聘其女為太子妃,将來恐有不虞之患!臣以為,陛下不納其女為太子妃,并請陛下對楊堅及早扼制,免遺社稷大患。
” 武帝點頭說:“楊堅相祿,止武将而已。
不過,五弟提醒的也有道理,太子妃一事眼下尚未議定。
五弟放心,不管最終議定何人之女為太子妃,朕自然都會注意權衡調度,決不緻使外戚勢力過于偏重。
” 武帝這般敷衍着齊王,心内卻在冷笑:“身為宗室王爺,面對一位普通屬臣,怎麼會恍若自失?朕也曾與楊堅對坐,怎麼就沒有這種感覺?你自己心懷鬼胎,當然要自失了。
如今,想借朕的手來替你除掉情敵,又不到什麼正當借口,竟拿黃老相術為憑,可笑!” 武帝從來不信什麼神佛報應。
眼下大周境内寺院林立,釋老弟子竟占百姓三分切一。
為了求兵取地,他正在準備斷除佛道二教。
齊王見自己的話沒能引起武帝的重視,便将此事的厲害告知内史大夫王軌。
王軌性情一向爽直,也曾聽孝伯說,皇太子自被立為大周國嗣君之後,遠賢臣親小人,每天和鄭譯、劉昉等人黑天白日地狎昵厮混。
打從太學同窗那會兒,王軌便對鄭譯看不上眼。
兩人之間常有口誅筆伐的争執發生。
後來,兩人同為陛下幕府的屬僚,因各執己見,越發時有舌戰了。
鄭譯等人一向信服楊堅,楊堅若為儲君嶽父,他們必會更追随楊堅左右,形成太子一黨,将來嗣主繼位,必生誤國誤君之虞。
王軌雖武略過人,性情卻一向忠直,說話也從不知避嫌。
此時,竟當着諸多朝廷常值官和内史的面,驟然直谏:“陛下,臣聞皇太子既無令德,又舉止輕浮,近日越發狎昵小人,疏遠賢士,隻恐難以擔當社稷之重!” 武帝一聽,不覺心生煩惱:十幾年的嗣君生涯裡,身家性命尚難保全,自己三十多歲才開始親政,故而,對長子又怎麼會有雄懷天下的教誨?他清知,太子并非天生雄韬偉略之輩,加上亦非從小教誨,眼下,也隻能從長計議,慢慢扶植罷了。
因而,今忽聞王軌對太子發此怨言,驟然觸動心事,半晌沉默無語。
不想,王軌剛剛奏罷太子,緊接着又奏起楊堅來:“陛下,臣聞聽陛下欲納聘楊堅之女為太子妃,此事萬萬不可。
臣聞聽随國公天角洪大,王有四海,貌有反相,日後定然不甘人臣,請陛下及早除之!” 王軌這般直言無諱,哪裡知道,不僅太子東宮那邊的鄭譯、劉昉、皇甫績等人與楊堅相好,就連陛下殿中的常值官如内史大夫來和,梁彥光,長孫覽,王誼等人,平素也皆與楊堅私交甚密。
衆人見王軌正在奏報太子的不是,突然又轉而奏禀楊堅貌有反相,并請陛下及早誅殺的話時,俱都大吃一驚! “王有天下”四字,可是帝王天子最惡忌的事啊! 起初,武帝見王軌奏禀太子的不是,一時無話可說。
忽聽他又說到楊堅,所奏内容竟與齊王前日所奏一般無二,即刻便悟出:原來,自己一向信任的王軌,竟與齊王串通一氣,不獨貶損太子,為了阻止太子與楊家的聯姻,竟不惜以相祿之說谄害人時,當即便沉下臉來:“依你之言,天運果然的話,人力又豈奈何?朕以為,凡事萬物,在德不在瑞,在人不在天!” 武帝駁得有理,王軌怔在那裡,一時竟無話可辯。
王軌去後,武帝半晌未語。
因見内史下大夫正在整理各地奏章,便令長孫覽、梁彥光等人退去,卻命内史下大夫來和一人留下。
梁彥光和長孫覽二人下殿時,深深望了來和一言,來和當然明白衆人的意思:随公的性命好歹,全憑來大夫成全了! 衆人去後,武帝問道:“來大夫,前天,齊王曾與朕言,随公楊堅乃王有天下之相。
今日,王軌也有此說。
朕聞知來大夫一向善觀祿相,來大夫往日也曾見過随公,以來大夫所觀,随公的相祿究竟如何?” 來和聞言,緩緩奏禀道:“啟奏陛下!以臣之察,楊堅之相乃忠節武将之相,其祿可鎮守一方。
若為将帥,收江南、鎮燕北,必攻無不克。
至于五柱入頂之說,古相書自古多有争異。
比如,額角有柱入頂者,古人郭璞在《爾雅·釋天》中有說,‘數起角亢,列宿之長,’指的是南極壽星。
楊堅之相,正如南極壽星‘肉柱入頂,額亢身短’之相,此相應主長壽之運。
陛下,武将又長壽者,必為刀槍不入的百戰勳将。
” 《爾雅·釋天》一文,武帝往日也曾讀過,不覺點頭稱是。
來和又道:“陛下,眼如曙星者,乃胸有武略,威懾敵膽之相。
如古代名将霍去病,樊哙,衛青,還有關羽,張飛,皆目如曙星,炯炯逼人。
陛下,從古至今,凡忠勇威武之将,籍志記載,也俱是各有奇相者。
” 來和這番解說有幾分道理,武帝點頭以為然。
來和悄悄松了一口氣。
然而,來和又哪裡清知武帝此時的真實心理? 若說楊堅有“王有天下”之相,天下任何一個帝王都不可能不深惡厭絕的。
然而,對于整整做了十幾年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