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禍起蕭牆
關燈
小
中
大
非連趙大人、獨孤大人、李弼、于謹、元欣這些王公大臣,朝廷功勳的五大柱國,也要去聽從那無名之輩的指使不成麼?”
楊忠沉吟道:“無論由誰輔政,都必得能服人心、合衆意,關鍵是要有益于江山長久、社稷安穩。
” 衆人議定:明天的朝議之上,衆位一緻上奏,為了江山社稷,願同心協力,共擔朝國萬機。
趙大人與衆人在府上商榷共圖議政之時,宇文護也正在四方奔走。
他當然感到了眼下朝廷形勢對他的不利,也料到趙貴遲早還會在朝廷之上公開發難的。
他必得搶在趙貴前邊,事先争取一部分朝中重臣的支持。
朝中重臣中,五大柱國之一的李弼,與叔父既為兒女親家,兩人私交又甚好。
李大人的兒子娶的正是叔父的長女、自己的堂姐。
另外兩人,賀蘭祥和尉遲迥,兩人的母親皆是宇文護的姑母,三人皆為姑表兄弟,平素又一向親好,他們也應該不會反對太師的臨終所托。
達奚武與自己自小交好,這人也好辦。
果然,當他分别走拜到幾家府上時,幾人都明确表示:此乃太師的家事,太師生前視宇文護猶如親子,又是太師臨終遺托,輔佐嗣子署理朝政,理屬當然。
最後,宇文護來到了素有“王佐之材”,五柱國之一的于謹府上。
叔父生前與于謹一向笃好,宇文護兒時也常到這位長輩家走動來往。
在談到受叔父臨終之托,輔佐堂弟署理國事時,宇文護情懇意切的說:“世叔,您是看着侄兒長大的。
侄兒其實一向喜歡清淨,對功位并不留意。
然叔父臨終所托,侄兒豈敢不從?可是,侄兒功勳未樹、名位卑下,如今,各位世叔對侄兒心存疑慮,不肯歸服,原在情理之中。
侄兒本當退而卻之,又怕辜負了叔父的遺托。
左右為難,故而連夜打擾,求世叔教誨且明示,侄兒當如何退讓?” 于謹道:“中山公,太師如此托輔自有他的道理,若由衆人共同理政,諸事往往難成決斷。
中山公既為太師從子,又受太師遺托,必當以死争之,何言退讓二字?我一向蒙太師殊恩甚重,二十年情同手足。
明天朝議之上,對衆定策之時,我當拚死以争,中山公萬不可言說辭讓之詞,既負太師遺願,以緻朝廷生變……” 宇文護聞言,連連稱是。
從于大人府上出來,宇文護暗暗松了口氣…… 第二天群公朝議,議及時局,未待衆人開口,于謹便率先奏表:“想當初,魏室傾危,社稷動蕩,太師、大冢宰匡扶力拚,方得今日國祚中興。
今上天降禍,太師驟然棄我而去。
嗣子尚幼,中山公既為太師親侄,亦猶如親子,兼受遺托,當之無愧。
” 趙貴聞言當即反駁:“我等雖非大冢宰同姓親胞,然數十年生死與共,勝如手足。
中山公從未曾參與朝國之事,今若擔領萬機之重,以他一人之力,隻恐難以擔荷,故而,我以為,朝廷大事,當由諸位勳高位重者共同議政,更為穩妥。
” 為人精明的李弼說:“此事原是太師、大冢宰臨終欽定,豈可輕易變更?我等唯有全力擁護,方可告慰太師九泉之靈啊。
” 趙貴接過他的話說:“告慰太師,唯有以江山久長,社稷磐穩。
中山公雖為太師親侄,畢竟曆練未足,若有閃失,國基動搖,豈不更違太師遺願?” 宇文護歎了歎氣,“唉!此是叔父所托,輔佐堂弟,也屬家事,我雖庸昧,卻不敢推辭啊!” 叱奴興冷笑一聲:“萬機之重系朝廷國事,絕非一家之私事,朝國萬機,當使諸位功勳同謀共圖穩妥。
” 王龍仁、長孫僧衍紛紛附和。
尉遲迥說:“朝國萬機雖非一家之私事,太師遺托,使從子輔佐嗣子,署理平生職任,卻是太師本意!你們莫非還要矯篡太師遺囑不成?” 獨孤信接過尉遲迥的話說:“蜀公此言差矣!太師身為國之元輔,所留職任更非一家私事,而是朝國萬機。
中山公雖為太師親信,畢竟曆練未久,我等于太師情同手足,于國家同為元輔,共事朝國,原為本份!” 開府将軍萬俟幾通道:“中山公以尋常績勳而驟然躍居于三公之首,莫說朝國三公不服,即使我輩,也覺于情不妥!關乎社稷,于私于公,也合當由朝廷要勳同謀共圖!” 于謹見狀,忽然扶劍而起,勃然大怒道:“同謀共圖,同謀共圖,由誰同謀,憑甚共圖?是你王龍仁還是他長孫僧衍?是你叱奴興還是他萬俟幾通?太師、大冢宰恐怕正是
” 衆人議定:明天的朝議之上,衆位一緻上奏,為了江山社稷,願同心協力,共擔朝國萬機。
趙大人與衆人在府上商榷共圖議政之時,宇文護也正在四方奔走。
他當然感到了眼下朝廷形勢對他的不利,也料到趙貴遲早還會在朝廷之上公開發難的。
他必得搶在趙貴前邊,事先争取一部分朝中重臣的支持。
朝中重臣中,五大柱國之一的李弼,與叔父既為兒女親家,兩人私交又甚好。
李大人的兒子娶的正是叔父的長女、自己的堂姐。
另外兩人,賀蘭祥和尉遲迥,兩人的母親皆是宇文護的姑母,三人皆為姑表兄弟,平素又一向親好,他們也應該不會反對太師的臨終所托。
達奚武與自己自小交好,這人也好辦。
果然,當他分别走拜到幾家府上時,幾人都明确表示:此乃太師的家事,太師生前視宇文護猶如親子,又是太師臨終遺托,輔佐嗣子署理朝政,理屬當然。
最後,宇文護來到了素有“王佐之材”,五柱國之一的于謹府上。
叔父生前與于謹一向笃好,宇文護兒時也常到這位長輩家走動來往。
在談到受叔父臨終之托,輔佐堂弟署理國事時,宇文護情懇意切的說:“世叔,您是看着侄兒長大的。
侄兒其實一向喜歡清淨,對功位并不留意。
然叔父臨終所托,侄兒豈敢不從?可是,侄兒功勳未樹、名位卑下,如今,各位世叔對侄兒心存疑慮,不肯歸服,原在情理之中。
侄兒本當退而卻之,又怕辜負了叔父的遺托。
左右為難,故而連夜打擾,求世叔教誨且明示,侄兒當如何退讓?” 于謹道:“中山公,太師如此托輔自有他的道理,若由衆人共同理政,諸事往往難成決斷。
中山公既為太師從子,又受太師遺托,必當以死争之,何言退讓二字?我一向蒙太師殊恩甚重,二十年情同手足。
明天朝議之上,對衆定策之時,我當拚死以争,中山公萬不可言說辭讓之詞,既負太師遺願,以緻朝廷生變……” 宇文護聞言,連連稱是。
從于大人府上出來,宇文護暗暗松了口氣…… 第二天群公朝議,議及時局,未待衆人開口,于謹便率先奏表:“想當初,魏室傾危,社稷動蕩,太師、大冢宰匡扶力拚,方得今日國祚中興。
今上天降禍,太師驟然棄我而去。
嗣子尚幼,中山公既為太師親侄,亦猶如親子,兼受遺托,當之無愧。
” 趙貴聞言當即反駁:“我等雖非大冢宰同姓親胞,然數十年生死與共,勝如手足。
中山公從未曾參與朝國之事,今若擔領萬機之重,以他一人之力,隻恐難以擔荷,故而,我以為,朝廷大事,當由諸位勳高位重者共同議政,更為穩妥。
” 為人精明的李弼說:“此事原是太師、大冢宰臨終欽定,豈可輕易變更?我等唯有全力擁護,方可告慰太師九泉之靈啊。
” 趙貴接過他的話說:“告慰太師,唯有以江山久長,社稷磐穩。
中山公雖為太師親侄,畢竟曆練未足,若有閃失,國基動搖,豈不更違太師遺願?” 宇文護歎了歎氣,“唉!此是叔父所托,輔佐堂弟,也屬家事,我雖庸昧,卻不敢推辭啊!” 叱奴興冷笑一聲:“萬機之重系朝廷國事,絕非一家之私事,朝國萬機,當使諸位功勳同謀共圖穩妥。
” 王龍仁、長孫僧衍紛紛附和。
尉遲迥說:“朝國萬機雖非一家之私事,太師遺托,使從子輔佐嗣子,署理平生職任,卻是太師本意!你們莫非還要矯篡太師遺囑不成?” 獨孤信接過尉遲迥的話說:“蜀公此言差矣!太師身為國之元輔,所留職任更非一家私事,而是朝國萬機。
中山公雖為太師親信,畢竟曆練未久,我等于太師情同手足,于國家同為元輔,共事朝國,原為本份!” 開府将軍萬俟幾通道:“中山公以尋常績勳而驟然躍居于三公之首,莫說朝國三公不服,即使我輩,也覺于情不妥!關乎社稷,于私于公,也合當由朝廷要勳同謀共圖!” 于謹見狀,忽然扶劍而起,勃然大怒道:“同謀共圖,同謀共圖,由誰同謀,憑甚共圖?是你王龍仁還是他長孫僧衍?是你叱奴興還是他萬俟幾通?太師、大冢宰恐怕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