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牧馬役胡邊孤臣血盡 揚鞭歸故國俠士心傷
關燈
小
中
大
得澹台滅明真是豈有此理,他既然身為瓦刺國的大将,瓦刺的官兵将人殺了,他還要當面來氣被殺者的父親,何況這被殺者的父親,又身經了二十年的苦難!悲痛餘生,哪能經得這樣殘酷的戲弄?
兩人越說越僵,但隻見那澹台滅明抱拳一拱,朗聲說道:“雲大人,我言盡于此,聽不聽從,那就全在你了。
”雲靖氣極吹須,獵獵作響,已說不出半個字來。
謝天華大怒喝聲道:“迫害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老人,算什麼行徑?有種的咱們再鬥三五百招。
”澹台滅明毫不理會他,壓低聲調,繼續說道:“既然如此,那我隻好走了。
張丞相說,累你牧馬二十年,實在過意不去。
他也料你不會回來,叫我代送你三道錦囊,依着錦囊妙計,還可救你性命。
張丞相說這三道錦囊,就算你替他牧馬二十年的酬報。
”把手一撤,轉身便走。
謝天華怔了怔,澹台滅明已從他身邊走過,隻聽得咕呼一聲,雲靖倒在車上。
謝天華一伸手打出五枚子午奪魂釘,分打五處穴道,澹台滅明頭也不回,雙鈎一個盤旋,隻聽得叮叮叮幾聲連響,澹台滅明一聲冷笑,人影已沒入蒼松怪石之間,轉過山坳去了。
謝天華這一把飛釘,本就不指望能将敵人打倒,不過見他這樣輕易地一舉将五枚飛釘掃數打落,也不覺吃了一驚,飛步奔向驢車。
隻見雲靖噓噓氣喘,脖子通紅,謝天華伸手在他胸口一揉,雲靖“哇”的一聲吐出一口濃痰,大叫道:“氣死我也!”顫巍巍地坐了起來。
謝天華知道他是憤火中燒,痰塞喉頭,身上并無受到其他傷損,這才放下了心。
正待善言開解,忽聽得潮音和尚呱呱大聲,橫拖禅杖,從山坳外疾跑回來。
謝天華又吃了一驚,連忙問道:“師兄,你怎麼啦?”潮音和尚憤然說道:“三弟,我丢盡師門的面子啦!我今生不把澹台滅明痛打三百禅杖,難消此恨!”謝天華知道師兄是個急性的人,按他坐下,讓他喝了口水,說道:“二師兄,有話慢慢說,憑着咱們四個兄弟,就算是上官老魔頭親自到臨,這仇也可以報,何況澹台滅明呢?”潮音和尚咕嘟嘟地喝了一大口水,氣憤地續道:“我隻道這□要對雲大人暗施毒手,心急趕回,叵耐那兩個小賊,死纏不放,若是平日,這兩個小賊我真還不放在心上。
無奈我接連兩場惡鬥,氣力不加,和他們邊走邊鬥,進進退退,竟然趕不回來,鬥了一二百招,我一急連走險招,剛剛搶了上風,不料澹台滅明這□又回來了。
我以為他已将雲大人害了,破口大罵。
那□雙鈎一搭,将我的禅杖拉過一邊,突然勁力一松,暗施詭計,将我跌了一跤。
這還不算,還打了我一個耳光,罵我是‘莽和尚’,說我‘胡說八道,亂嚼舌頭,打個耳光,聊作薄懲’雲雲。
罵完之後,便帶了兩個小賊,揚長而去。
我們闖蕩江湖幾十年,幾曾受過如此欺侮,你說氣不氣人?”停了一停,目光注地上,忽然又嚷起來道:“這是怎麼回事?他和你交了手沒有?雲大人好端端的沒事,這地上卻有着三個這樣趣緻的錦囊?” 潮音和尚一邊說一邊把三道錦囊拾了起來,啧啧贊賞道:“上面還鄉有駱駝呢。
咦,這不是蒙古人的刺繡嗎?這、這是誰的?”雲靖勃然怒道:“臭鞑子的臭東西,把它撕成粉碎,抛到污泥裡去!”潮音愕然一望,用力便撕,忽然手腕一痛,三道錦囊,都給謝天華搶去。
潮音和尚詫道:“師弟,你這是……”謝天華道:“雲大人看一看也不礙事,你便看它說的什麼。
若然真是胡說八道,那時再撕,也還不遲!” 謝天會心中十分疑惑:這澹台滅明武功高強之極,他既然不欲加害雲靖,那麼所為的又是何來?難道真是想“救人”不成?但他何以又在蒙古為官,二十年來助那張宗周折磨雲靖?再說雁門關已經在望,踏入了中國地方,還有誰會加害雲靖?這不是騙人的鬼話嗎?但若說他萬裡遠來,為的就是說這番鬼話,卻又是絕無此理。
何況他雖然傲岸,卻又似乎手下留情,要不然師兄怎能逃得性命,這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了! 不說謝天華心裡沉吟,且說雲靖接過錦囊,恨恨一瞥,隻見第一道錦囊上寫着“即開”二字,雲靖氣呼呼地一把撕開,抽出裡面的信箋,上面寫道:“此時速回蒙古,尚可無事,澹台将軍留駐左雲,可以接應。
”雲靖看完之後,随手一撕,抛在地上. 謝天華見他白須顫抖,面色焦黃,不敢動問。
雲靖看着那撕碎的紙片一片片飄落污泥,憤然說道:“什麼錦囊妙計,還不是那番鬼話!”拿起第二道錦囊,隻見上面寫道:“離雁門關七裡之地開拆。
”雲靖道:“偏不聽你的話。
”用力一撕,裡面又露出一張信箋寫道:“時機已迫,此際雁門關當有人接你,先行領隊者苦非周健總兵,你當立即快馬飛逃,留謝天華與潮音斷後,或許尚能保全首領。
”雁門關叫兵周健和雲靖乃是同鄉好友,一人習文,一人習武,是同科中的文武進士。
雲澄此次救父,得他暗助甚多,實行救父計劃之前,又已派人飛騎報知周總兵,叫他轉告朝廷,一路行蹤,都派有人暗中聯系的。
雲靖想道:“周健見我到來,豈有不來迎接之理?我節比蘇武,異域歸來,大明天子即算不立像記功,也當重用。
胡兒妄圖離間,真真豈有此理!”随手一撕,又把信箋撕成粉碎。
謝天華旁肯偷窺,一瞥之下,見信箋上有自己的名字,怪而問道:“上面說的什麼?”雲靖鄙屑說道:“還不是鬼話連篇。
不過奸賊也真厲害,他們好像已預知你們二人深入胡邊,前來救我。
不知何以又無防?”謝天華眉頭一皺,低首沉吟,疑惑更甚。
雲靖随手又拿起第三道錦囊,正要撕開,忽又放下了,謝天華一見,不覺叫出聲來。
那第三道錦囊上寫着:“此函交謝天華開拆。
”雲靖冷冷地看了謝天華一眼,心起疑雲。
謝天華久曆江湖,人甚精細,見此以,微微一笑,說道:“奸賊詭計多端,雲大人你拆開看看,他說什麼?”雲靖略一遲疑,把錦囊慢慢拆開,抽出信箋來,緩緩讀道:“此際雲大人當已被捕,錦囊之内,尚有蠟丸一個,你密藏此丸,切不可開,急速入京,面見于謙,參劾王振,雲大人性命能否保全,全在此一舉矣。
”雲靖“哼”了一聲,怒不可遏,信手一撕,又把信箋撕成粉碎,罵道:“危言聳聽,胡說八道!我雲某是個大大的忠臣,豈有被捕之理?”又把錦囊往地下一擲。
謝天華一縱身接過錦囊,果然在其中掬出一顆蠟丸,藏在身上。
雲靖面色一變,謝天華道:“且藏着這玩意兒,也占不了什麼地方,玩玩也好。
”雲靖“哼”了一聲,微愠說道:“這是給你的東西,你要藏便藏着吧。
我雲靖與奸賊不共戴天,縱然真是碎屍萬段,也不要他來相救。
” 驢車趁着月色,在夜間趕路,雁門關外,邊境守夜的明兵角聲,已隐隐可聞。
雲靖精神一振,雖奔波長路,一晚未睡,卻是毫無倦意。
翹首長空,縱聲吟道:“喜有餘生歸故土,雄關分隔别華夷。
我雲某明日當可重整衣冠,手持使節,禮拜明君了。
”謝天華道:“大人孤忠,百世不可一見,而今天子,封官叙爵,也不足言酬。
”雲靖微微笑道:“這是臣子份内之事,豈望朝廷酬報。
”停了一停,忽然問道:“我去國之時,尚是永樂十年,而今已經曆二十載,換了三朝,朝廷之事,全無所知,不知如今是誰當政?”謝天華道:“是王振當權。
”雲靖想起第三道錦囊中的說話,沖口說道:“那麼天佑我朝,這王振一定是個大大的忠臣,隻有那個于謙想必是奸臣了。
” 潮音和尚正縱馬上來,傍着驢車,聽了雲靖言語,忽然把碗口大的禅杖往地下一頓,大聲說道:“大人錯了,這王振是個大大的奸臣,若然他要撞在灑家手上,也要教他吃我一頓禅杖!”雲靖愕然說道:“什麼,他是奸臣?不會,不會吧!若然他是奸臣,胡兒何以又要唆使什麼于謙出頭,去參劾他。
”謝天華道:“大人有所不知,這王振的确是個奸宦。
”雲靖詫道:“什麼,他是個太監嗎?”謝天華道:“正是。
聽說此人原先在故鄉蔚州讀過書,下過考場,做過縣官,後來犯了罪,本當充軍,适逢皇帝下诏‘有子者亦準淨身入内’,王振遂鑽進了皇宮。
後來奉派侍奉太子,亦即當今皇上讀書,至先帝歸天,太子即位,王振遂得任司禮太監,管理内外奏章,于是遂勾結朝臣,擅作威福,巧立名目,苛征暴斂,雖
”雲靖氣極吹須,獵獵作響,已說不出半個字來。
謝天華大怒喝聲道:“迫害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老人,算什麼行徑?有種的咱們再鬥三五百招。
”澹台滅明毫不理會他,壓低聲調,繼續說道:“既然如此,那我隻好走了。
張丞相說,累你牧馬二十年,實在過意不去。
他也料你不會回來,叫我代送你三道錦囊,依着錦囊妙計,還可救你性命。
張丞相說這三道錦囊,就算你替他牧馬二十年的酬報。
”把手一撤,轉身便走。
謝天華怔了怔,澹台滅明已從他身邊走過,隻聽得咕呼一聲,雲靖倒在車上。
謝天華一伸手打出五枚子午奪魂釘,分打五處穴道,澹台滅明頭也不回,雙鈎一個盤旋,隻聽得叮叮叮幾聲連響,澹台滅明一聲冷笑,人影已沒入蒼松怪石之間,轉過山坳去了。
謝天華這一把飛釘,本就不指望能将敵人打倒,不過見他這樣輕易地一舉将五枚飛釘掃數打落,也不覺吃了一驚,飛步奔向驢車。
隻見雲靖噓噓氣喘,脖子通紅,謝天華伸手在他胸口一揉,雲靖“哇”的一聲吐出一口濃痰,大叫道:“氣死我也!”顫巍巍地坐了起來。
謝天華知道他是憤火中燒,痰塞喉頭,身上并無受到其他傷損,這才放下了心。
正待善言開解,忽聽得潮音和尚呱呱大聲,橫拖禅杖,從山坳外疾跑回來。
謝天華又吃了一驚,連忙問道:“師兄,你怎麼啦?”潮音和尚憤然說道:“三弟,我丢盡師門的面子啦!我今生不把澹台滅明痛打三百禅杖,難消此恨!”謝天華知道師兄是個急性的人,按他坐下,讓他喝了口水,說道:“二師兄,有話慢慢說,憑着咱們四個兄弟,就算是上官老魔頭親自到臨,這仇也可以報,何況澹台滅明呢?”潮音和尚咕嘟嘟地喝了一大口水,氣憤地續道:“我隻道這□要對雲大人暗施毒手,心急趕回,叵耐那兩個小賊,死纏不放,若是平日,這兩個小賊我真還不放在心上。
無奈我接連兩場惡鬥,氣力不加,和他們邊走邊鬥,進進退退,竟然趕不回來,鬥了一二百招,我一急連走險招,剛剛搶了上風,不料澹台滅明這□又回來了。
我以為他已将雲大人害了,破口大罵。
那□雙鈎一搭,将我的禅杖拉過一邊,突然勁力一松,暗施詭計,将我跌了一跤。
這還不算,還打了我一個耳光,罵我是‘莽和尚’,說我‘胡說八道,亂嚼舌頭,打個耳光,聊作薄懲’雲雲。
罵完之後,便帶了兩個小賊,揚長而去。
我們闖蕩江湖幾十年,幾曾受過如此欺侮,你說氣不氣人?”停了一停,目光注地上,忽然又嚷起來道:“這是怎麼回事?他和你交了手沒有?雲大人好端端的沒事,這地上卻有着三個這樣趣緻的錦囊?” 潮音和尚一邊說一邊把三道錦囊拾了起來,啧啧贊賞道:“上面還鄉有駱駝呢。
咦,這不是蒙古人的刺繡嗎?這、這是誰的?”雲靖勃然怒道:“臭鞑子的臭東西,把它撕成粉碎,抛到污泥裡去!”潮音愕然一望,用力便撕,忽然手腕一痛,三道錦囊,都給謝天華搶去。
潮音和尚詫道:“師弟,你這是……”謝天華道:“雲大人看一看也不礙事,你便看它說的什麼。
若然真是胡說八道,那時再撕,也還不遲!” 謝天會心中十分疑惑:這澹台滅明武功高強之極,他既然不欲加害雲靖,那麼所為的又是何來?難道真是想“救人”不成?但他何以又在蒙古為官,二十年來助那張宗周折磨雲靖?再說雁門關已經在望,踏入了中國地方,還有誰會加害雲靖?這不是騙人的鬼話嗎?但若說他萬裡遠來,為的就是說這番鬼話,卻又是絕無此理。
何況他雖然傲岸,卻又似乎手下留情,要不然師兄怎能逃得性命,這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了! 不說謝天華心裡沉吟,且說雲靖接過錦囊,恨恨一瞥,隻見第一道錦囊上寫着“即開”二字,雲靖氣呼呼地一把撕開,抽出裡面的信箋,上面寫道:“此時速回蒙古,尚可無事,澹台将軍留駐左雲,可以接應。
”雲靖看完之後,随手一撕,抛在地上. 謝天華見他白須顫抖,面色焦黃,不敢動問。
雲靖看着那撕碎的紙片一片片飄落污泥,憤然說道:“什麼錦囊妙計,還不是那番鬼話!”拿起第二道錦囊,隻見上面寫道:“離雁門關七裡之地開拆。
”雲靖道:“偏不聽你的話。
”用力一撕,裡面又露出一張信箋寫道:“時機已迫,此際雁門關當有人接你,先行領隊者苦非周健總兵,你當立即快馬飛逃,留謝天華與潮音斷後,或許尚能保全首領。
”雁門關叫兵周健和雲靖乃是同鄉好友,一人習文,一人習武,是同科中的文武進士。
雲澄此次救父,得他暗助甚多,實行救父計劃之前,又已派人飛騎報知周總兵,叫他轉告朝廷,一路行蹤,都派有人暗中聯系的。
雲靖想道:“周健見我到來,豈有不來迎接之理?我節比蘇武,異域歸來,大明天子即算不立像記功,也當重用。
胡兒妄圖離間,真真豈有此理!”随手一撕,又把信箋撕成粉碎。
謝天華旁肯偷窺,一瞥之下,見信箋上有自己的名字,怪而問道:“上面說的什麼?”雲靖鄙屑說道:“還不是鬼話連篇。
不過奸賊也真厲害,他們好像已預知你們二人深入胡邊,前來救我。
不知何以又無防?”謝天華眉頭一皺,低首沉吟,疑惑更甚。
雲靖随手又拿起第三道錦囊,正要撕開,忽又放下了,謝天華一見,不覺叫出聲來。
那第三道錦囊上寫着:“此函交謝天華開拆。
”雲靖冷冷地看了謝天華一眼,心起疑雲。
謝天華久曆江湖,人甚精細,見此以,微微一笑,說道:“奸賊詭計多端,雲大人你拆開看看,他說什麼?”雲靖略一遲疑,把錦囊慢慢拆開,抽出信箋來,緩緩讀道:“此際雲大人當已被捕,錦囊之内,尚有蠟丸一個,你密藏此丸,切不可開,急速入京,面見于謙,參劾王振,雲大人性命能否保全,全在此一舉矣。
”雲靖“哼”了一聲,怒不可遏,信手一撕,又把信箋撕成粉碎,罵道:“危言聳聽,胡說八道!我雲某是個大大的忠臣,豈有被捕之理?”又把錦囊往地下一擲。
謝天華一縱身接過錦囊,果然在其中掬出一顆蠟丸,藏在身上。
雲靖面色一變,謝天華道:“且藏着這玩意兒,也占不了什麼地方,玩玩也好。
”雲靖“哼”了一聲,微愠說道:“這是給你的東西,你要藏便藏着吧。
我雲靖與奸賊不共戴天,縱然真是碎屍萬段,也不要他來相救。
” 驢車趁着月色,在夜間趕路,雁門關外,邊境守夜的明兵角聲,已隐隐可聞。
雲靖精神一振,雖奔波長路,一晚未睡,卻是毫無倦意。
翹首長空,縱聲吟道:“喜有餘生歸故土,雄關分隔别華夷。
我雲某明日當可重整衣冠,手持使節,禮拜明君了。
”謝天華道:“大人孤忠,百世不可一見,而今天子,封官叙爵,也不足言酬。
”雲靖微微笑道:“這是臣子份内之事,豈望朝廷酬報。
”停了一停,忽然問道:“我去國之時,尚是永樂十年,而今已經曆二十載,換了三朝,朝廷之事,全無所知,不知如今是誰當政?”謝天華道:“是王振當權。
”雲靖想起第三道錦囊中的說話,沖口說道:“那麼天佑我朝,這王振一定是個大大的忠臣,隻有那個于謙想必是奸臣了。
” 潮音和尚正縱馬上來,傍着驢車,聽了雲靖言語,忽然把碗口大的禅杖往地下一頓,大聲說道:“大人錯了,這王振是個大大的奸臣,若然他要撞在灑家手上,也要教他吃我一頓禅杖!”雲靖愕然說道:“什麼,他是奸臣?不會,不會吧!若然他是奸臣,胡兒何以又要唆使什麼于謙出頭,去參劾他。
”謝天華道:“大人有所不知,這王振的确是個奸宦。
”雲靖詫道:“什麼,他是個太監嗎?”謝天華道:“正是。
聽說此人原先在故鄉蔚州讀過書,下過考場,做過縣官,後來犯了罪,本當充軍,适逢皇帝下诏‘有子者亦準淨身入内’,王振遂鑽進了皇宮。
後來奉派侍奉太子,亦即當今皇上讀書,至先帝歸天,太子即位,王振遂得任司禮太監,管理内外奏章,于是遂勾結朝臣,擅作威福,巧立名目,苛征暴斂,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