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千裡托孤
關燈
小
中
大
盛暑時節,烈日炎炎的正午時分。
南陲之地,雲南省都昆明城郊的官道之上,踽踽行着一匹矮小而奇瘦的老驢,高高地豎起一對尖耳,蹄聲得得。
悠閑地,輕逸地,向不遠的羅漢山行去。
驢上,坐的是一個年約五旬的黑衣之人,這人身材矮小,瘦骨嶙峋,跟他胯下那匹老驢,正是無獨有偶。
短眉,高顴,鼠須,裂牙,削肩,一對招風大耳,黝黑的面皮,再加上精芒吞吐的兩隻電目,正道盡了他的那副尊容。
背上背着一口煮得十人飯量的黑鍋,鍋底擦得精亮,盛暑驕陽之下,烏光四射,懷中,卻抱着一個襁褓稚兒。
他,悠閑地坐在驢上,一臂捧抱着這稚兒,另一手,齊張着一隻大得跟他身材不相稱的巴掌,為這稚兒遮擋炙人的陽光。
此人好怪的長相!好怪的行徑! 然而,甘新道人,是武林中的人物,卻誰又不知,他就是那神龍見首不見尾,終年行俠江湖,遊戲風塵的補鍋怪人馬三魁呢! 四野無風,烈日正驕,熱浪陣陣逼人,但是他——補鍋怪人馬三魁,卻悠然無汗,騎着這匹既矮且瘦的老驢,緩緩而行。
蓦地,一陣兒啼,起自他的懷中。
馬三魁低頭望了望懷中微微掙紮的孩子,喃喃地說道: “乖娃子,别嚷了,迢迢千裡都走過啦,還怕這點兒路程嗎?” 他一邊低低地哄着,一邊扇動那奇大的巴掌,揮起陣陣涼風,但這稚兒卻由于他巴掌的扇動,曬着了陽光,眯着一雙小眼,哭得更兇了。
馬三魁巴掌扇得更急,将懷中的孩子不住地輕顫着,道: “乖娃子,别哭了——待會兒尋着了那秃驢,爺爺的心事了啦,你的小命留下啦……乖娃子,别哭了——” 那襁褓中的稚兒,怎能夠聽得懂他的話?烈日之光,曬得他越發地啼聲連連,馬三魁急得抓耳搔腮,不知怎麼才好。
怔怔地望着懷中的娃兒,假裝發急地道: “娃子家,别哭同!哭得爺爺的心裡可慌哩……再哭,再哭,爺爺把你喂老驢!”半晌,他忽有所悟地說道: “是啦!乖娃子,你沒爺爺這份兒耐熱的本事……不是嗎?爺爺這回身上還穿着羊皮襖子哩!” 說着,撮唇一聲吆喝,那老驢應聲嘶鳴,四蹄一住,停了下來。
隻見馬三魁肩頭微晃,飄身落地,他一手抱着孩子,一手卻将背上的那口大黑鍋解将下來,嘻嘻地笑道: “乖娃子,爺爺該死,爺爺糊塗,知道用這口黑鍋替你擋風擋雨,恁地卻記不起用它來替你遮陽哩……” 邊說間,解開他那件黑色羊皮襖子,将孩子放了進去,然後用那黑鍋覆在胸前,嘻嘻笑道: “好啦,乖娃子,爺爺本來是個後駝子,如今可成了前駝子啦!萬一在這裡遇上了甘新道上的老朋友,他們要認得我補鍋佬才怪哩!”一騰身,跨上老驢,但見他雙腿一夾,撮唇長嘯。
那匹老驢,蓦地一陣嘶鳴,潑開四蹄,快得跟一陣風似的,在官道上揚起一片塵土,嗒嗒地急馳而去。
羅漢山,昆明近郊的名勝之地,矗立于驕陽之下。
補鍋怪人馬三魁,抱着那襁褓之兒,騎驢來到山下,他仰頭望了望削立的石壁,略作思忖,陡地一陣長嘯,然後提足丹田之氣,怪聲叫道: “無名——你這賊秃驢,你這狗和尚——咱——補鍋佬如今尋着你來了——” 須知他這一聲長嘯,與所說之話,乃是數十年内家上乘修為,以真氣自丹田發出,聲似郁雷,曆久不絕。
哪知半晌之後,但聽得他所發之聲,自四面削壁回聲反傳,卻無答應之人。
馬三魁候了一刻,不見山上有人答話,短眉微聳,又提高了嗓門,怪叫一遍,這回,山上仍無人答應。
反倒把覆在胸前黑鍋裡的孩子給驚哭了,他萬般無奈,隻得輕輕地拍着鍋底,壓低聲音道: “哦!乖娃子,吓了你了!吓了你了!” 正哄着懷中的孩子,卻聽山上傳來一陣低沉而清晰的佛号,和祥地說道: “阿彌陀佛……” 馬三魁靜聆着那山上傳來的話聲,心下不由一動,埋首思忖道: “嗯…這秃驢倒真個言而有信,隻差幾個時辰,他卻不肯破戒,聽他适才話聲,百日之間,他已将佛門‘須彌傳音’至高的禅功練成,可見他修為是更深了……” 一念及此,不由鼠須一撇,面露喜色,輕扣胸前那口覆着的黑鍋道: “娃子家,照這麼看來,你這條小命是從鬼門關上撿回來啦!” 他毫不怠慢,再次提丹田真氣,揚聲高呼道: “無名,你這秃驢,補鍋佬依你——來啦!” 雙腿猛夾,驅驢上山而去。
哪知這匹老驢卻怪得緊,走了一段路,到得極為陡峭的險坡之前,一聲長嘶,竟而四蹄柱立,不再行走! 馬三魁眉頭一皺,伸手拍了拍老驢,道: “老家夥,怎地不走啦?” 那老驢可不理這碴兒,揚了揚腦袋,踢踢了蹄兒,半步也不挪動,馬三魁搖搖頭
南陲之地,雲南省都昆明城郊的官道之上,踽踽行着一匹矮小而奇瘦的老驢,高高地豎起一對尖耳,蹄聲得得。
悠閑地,輕逸地,向不遠的羅漢山行去。
驢上,坐的是一個年約五旬的黑衣之人,這人身材矮小,瘦骨嶙峋,跟他胯下那匹老驢,正是無獨有偶。
短眉,高顴,鼠須,裂牙,削肩,一對招風大耳,黝黑的面皮,再加上精芒吞吐的兩隻電目,正道盡了他的那副尊容。
背上背着一口煮得十人飯量的黑鍋,鍋底擦得精亮,盛暑驕陽之下,烏光四射,懷中,卻抱着一個襁褓稚兒。
他,悠閑地坐在驢上,一臂捧抱着這稚兒,另一手,齊張着一隻大得跟他身材不相稱的巴掌,為這稚兒遮擋炙人的陽光。
此人好怪的長相!好怪的行徑! 然而,甘新道人,是武林中的人物,卻誰又不知,他就是那神龍見首不見尾,終年行俠江湖,遊戲風塵的補鍋怪人馬三魁呢! 四野無風,烈日正驕,熱浪陣陣逼人,但是他——補鍋怪人馬三魁,卻悠然無汗,騎着這匹既矮且瘦的老驢,緩緩而行。
蓦地,一陣兒啼,起自他的懷中。
馬三魁低頭望了望懷中微微掙紮的孩子,喃喃地說道: “乖娃子,别嚷了,迢迢千裡都走過啦,還怕這點兒路程嗎?” 他一邊低低地哄着,一邊扇動那奇大的巴掌,揮起陣陣涼風,但這稚兒卻由于他巴掌的扇動,曬着了陽光,眯着一雙小眼,哭得更兇了。
馬三魁巴掌扇得更急,将懷中的孩子不住地輕顫着,道: “乖娃子,别哭了——待會兒尋着了那秃驢,爺爺的心事了啦,你的小命留下啦……乖娃子,别哭了——” 那襁褓中的稚兒,怎能夠聽得懂他的話?烈日之光,曬得他越發地啼聲連連,馬三魁急得抓耳搔腮,不知怎麼才好。
怔怔地望着懷中的娃兒,假裝發急地道: “娃子家,别哭同!哭得爺爺的心裡可慌哩……再哭,再哭,爺爺把你喂老驢!”半晌,他忽有所悟地說道: “是啦!乖娃子,你沒爺爺這份兒耐熱的本事……不是嗎?爺爺這回身上還穿着羊皮襖子哩!” 說着,撮唇一聲吆喝,那老驢應聲嘶鳴,四蹄一住,停了下來。
隻見馬三魁肩頭微晃,飄身落地,他一手抱着孩子,一手卻将背上的那口大黑鍋解将下來,嘻嘻地笑道: “乖娃子,爺爺該死,爺爺糊塗,知道用這口黑鍋替你擋風擋雨,恁地卻記不起用它來替你遮陽哩……” 邊說間,解開他那件黑色羊皮襖子,将孩子放了進去,然後用那黑鍋覆在胸前,嘻嘻笑道: “好啦,乖娃子,爺爺本來是個後駝子,如今可成了前駝子啦!萬一在這裡遇上了甘新道上的老朋友,他們要認得我補鍋佬才怪哩!”一騰身,跨上老驢,但見他雙腿一夾,撮唇長嘯。
那匹老驢,蓦地一陣嘶鳴,潑開四蹄,快得跟一陣風似的,在官道上揚起一片塵土,嗒嗒地急馳而去。
羅漢山,昆明近郊的名勝之地,矗立于驕陽之下。
補鍋怪人馬三魁,抱着那襁褓之兒,騎驢來到山下,他仰頭望了望削立的石壁,略作思忖,陡地一陣長嘯,然後提足丹田之氣,怪聲叫道: “無名——你這賊秃驢,你這狗和尚——咱——補鍋佬如今尋着你來了——” 須知他這一聲長嘯,與所說之話,乃是數十年内家上乘修為,以真氣自丹田發出,聲似郁雷,曆久不絕。
哪知半晌之後,但聽得他所發之聲,自四面削壁回聲反傳,卻無答應之人。
馬三魁候了一刻,不見山上有人答話,短眉微聳,又提高了嗓門,怪叫一遍,這回,山上仍無人答應。
反倒把覆在胸前黑鍋裡的孩子給驚哭了,他萬般無奈,隻得輕輕地拍着鍋底,壓低聲音道: “哦!乖娃子,吓了你了!吓了你了!” 正哄着懷中的孩子,卻聽山上傳來一陣低沉而清晰的佛号,和祥地說道: “阿彌陀佛……” 馬三魁靜聆着那山上傳來的話聲,心下不由一動,埋首思忖道: “嗯…這秃驢倒真個言而有信,隻差幾個時辰,他卻不肯破戒,聽他适才話聲,百日之間,他已将佛門‘須彌傳音’至高的禅功練成,可見他修為是更深了……” 一念及此,不由鼠須一撇,面露喜色,輕扣胸前那口覆着的黑鍋道: “娃子家,照這麼看來,你這條小命是從鬼門關上撿回來啦!” 他毫不怠慢,再次提丹田真氣,揚聲高呼道: “無名,你這秃驢,補鍋佬依你——來啦!” 雙腿猛夾,驅驢上山而去。
哪知這匹老驢卻怪得緊,走了一段路,到得極為陡峭的險坡之前,一聲長嘶,竟而四蹄柱立,不再行走! 馬三魁眉頭一皺,伸手拍了拍老驢,道: “老家夥,怎地不走啦?” 那老驢可不理這碴兒,揚了揚腦袋,踢踢了蹄兒,半步也不挪動,馬三魁搖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