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骷髅猙獰 刀頭滴血
關燈
小
中
大
秋深了,黃葉離開枝頭,随着西風打旋旋飄落地面,又是一陣風起,落葉挾着砂石漫天飛舞,隻剩下光秃秃的樹杆屹立着,傲盡風霜,年複經年。
洛陽城郊一片無盡無休的麥田裡,棉田裡不複有兩月前麥浪翻金,白絮曼揚的贻目風光,田裡隻有半截枯杆兒,在西風中不住搖曳,雲壓天低,一陣陣的雁群悲鳴,向南飛去,如今是滿目蕭索凄涼,令人不禁憶起西廂詞曲:“碧雲天,黃葉地,西風緊,北雁南飛”之句,将洛陽秋色,刻劃詳盡無遺。
天将午正,大地依然昏沉迷蒙,這氣氛壓得人們心頭上,悶沉沉的,分外不舒服,直喘不過氣來,這時東關道上來了一個年約十一二歲少年,垂首疾走,望那邙山翠雲峰上而去。
那少年身上着的一襲衣服顯得有點陳舊褴褛,原來白色的已變得灰黃了,西風一陣一陣吹襲着,袍袖随飛起舞,少年直打着寒噤,似乎衣衫有點單薄,耐不起寒意,他站住咳嗽一聲,又硬挺着脊骨繼續疾奔,有時擡起頭來,隻見他眉飛入鬓,雙睛瑩澈如水,懸膽似的挺直鼻梁,雖然面色憔悴萎黃,可掩不住那般英氣逼人。
邙山,名雖山而實是土嶺,不似江南崇山劈巒,重翠疊青,山回九折,飛瀑濺玉,那般陡峻、幽麗,隻是一片黃蒙蒙的,間或也有林木,但多長于山溝中,邙山又名郏山,連亘四百餘裡,最高處就是上清宮,海拔隻四百尺,由于地勢獨高,洛陽城景,東南之嵩山,南之龍門,西之崤山,北之大行等脈,皆隐約在望,那少年目的地就是邙山上清宮,他一踏上邙山,不由止步擡首望了望,輕輕歎息一聲,自言自語道:“天啊!不要使我南瑞麟的願望成空,滿門十七口血債都在我一人身上啊!”他往身旁取出一支陰磷蛇頭白羽箭出來,撫摸了摸,淚珠兒簌簌直落,像斷線般墜在黃土中,自古道英雄有淚不輕彈,隻緣未到傷心處,他這傷心流淚,蘊藏着一番慘絕人寰的情景,憶起兩月前慘況,曆曆如在……。
他一步一步沖着疾風走去,有時被強猛的勁風逼退兩三步,他這樣拼命地搏鬥着,表現着至高無畏的恒心與毅力,他想着自己雖是名武師之後,父親常說江湖風險,所以不要他習武,自己對武學一道卻異常喜愛,幾次哀求父親準他習武,父親堅不允他所求,今日,如是平日不斷鍛練武功,那會這般荏弱不濟,何況沿途也不會吃盡苦頭了,他越來越不濟事了,幾乎腿軟不支坐倒地下,他真想歇息一下再走,但心底那股複仇的力量不許可他這樣做,他瞥眼四顧,見有一條十餘丈深山溝,可以避風,他拖着疲乏的身體亍亍走進山溝,沿山溝爬行,慢慢移動着…… 因為邙山,山勢平延,東西橫互,數千年來,被雨水沖刷,多成南北溝道,最深者有十餘丈,他所行的就是其中之一,隻見溝道兩岸黃土壁立,宛同刀斧削成,由于土質堅固,鄉民在崖壁鑿而居,所以登山不見人家,隻見林木密布溝中,但置身溝底,上望人家,又似懸居空中。
他在溝谷中踽踽獨行,突然聽見頭上有雞鳴狗吠,仰首而望,才發現溝壁中洞穴竟有人家,他不禁搖頭歎息,人往往受環境支配,這些穴居岩洞的人家,可資證明,拿自己來說,又何嘗不是這樣,不是環境逼迫,他為何至于千裡奔波,受盡風霜之苦。
看看溝谷将盡,地勢陡升,他爬上時,見自己己置身邙山南崖,又隻覺天風洶湧,無盡無休望身前撲來,自己也一陣一陣寒噤打個不停,路旁有一高高土冢,不知伊誰之墓,他不禁犯了書呆子倔強的性子,傍着土冢走了半圈,才發現有一座巨大青石碑矗立着,近前一看,上書“晉宣帝高原陵”,一側書“清康熙廿三年立”,他暗忖:“這兒就是晉宣帝陵,但為何稱作高原陵”,于是他又犯了讀書人寓物于證之理由,奮力爬上這座土冢,他發覺這陵墓高有十丈五尺,周廣有五畝餘,登臨一望,洛陽城府盡在眼中,為什麼稱作高原陵,他于此刻已有解答,俯覽群山小,胸襟為之開朗,他迎着天風振吭長嘯,雖然嘶不成聲,但連月來胸頭郁悶在這片刻中,盡情消失。
他在高原陵逗留了半刻,從身傍取出水壺幹糧飲用了之後,又繼續登山,往上清官進發,途中過着一鄉民,就迎向訊問上清宮怎麼走法,那鄉民笑道: “由這兒向西,約莫五裡可到千佛寺,再由千佛寺西北走,穿過石家溝後,望東北登翠雲峰裡許,就到了上清宮,相公,是去上清宮找人麼?” 南瑞麟笑着點點頭,遂謝了鄉民,照鄉民指點的方向路徑走去,走了好一陣,千佛寺已經在望,他也無心瞻仰穿過古冢三四,這些都是前朝帝王名将埋骨之地,一杯黃土,任人憑吊,帝王史迹将相抱負,均随之而逝,令人有不勝今昔之感。
穿過高約三丈元朝察汗鐵木兒冢後,迎面見有小村,不禁大為興奮,迎風疾走。
抵達小村後,見村中“這不是晉朝石祟别盧嗎!”一問鄉民,果然是此,趨入覽視,隻見斷垣殘瓦,梁木盡圯,但占地正廣,規模宏偉,可以想見當年豪華氣慨,石崇天下富,鬥錦炫珍,綠珠墜樓,這郡是詩歌傳誦,士人皆知的故事,如今呢,變作滄海。
往事雲煙,南瑞麟呆立那兒,唏噓慨歎,半晌,才快步走出小村。
他見天色已晚、雲層仍然是密堆着,陽光一絲都未曾漏射,但憑天光昏茫可以覺察出此時己近黃昏了,他疾由石家溝穿過,這一帶居民多是姓石,想是石崇後裔,出了石家溝後,由東北登山,迎土階拾級而上,天鳳較前更急,身形搖搖欲墜,他不是登山步行,差不多是爬着走,在他體倦神疲時,仰頭一看,隻見綠瓦紅檐眼前呈露,于是心頭大喜,奮其餘勇,鼓風而登翠雲峰。
才一登上,上清宮全貌盡收眼前,踏進圍牆拱門,隻見建築雖不算富麗,但甚寬敞,除正殿外,側廂房舍倒有數十間,正殿有直匾,上書“上清宮”,其下還有橫區一塊,朱書“三清古殿”四字,晶紅奪目,殿外廣場,寬長約有畝許,植有參天古柏數十株,聳立雲霄,枝皆南向,皆因地勢高,北風勁疾之故。
忽見正殿内步出一個眉朗神清,三绺黑須的中年道人,見着南瑞麟,即高喧了一句“無量壽佛”,單掌稽首笑問道: “小施主何來?”南瑞鱗見他目光如炬,不怒自威,不由心頭一凜,忙躬身答道: “在下南瑞麟,受相國寺慈雲大師薦函
洛陽城郊一片無盡無休的麥田裡,棉田裡不複有兩月前麥浪翻金,白絮曼揚的贻目風光,田裡隻有半截枯杆兒,在西風中不住搖曳,雲壓天低,一陣陣的雁群悲鳴,向南飛去,如今是滿目蕭索凄涼,令人不禁憶起西廂詞曲:“碧雲天,黃葉地,西風緊,北雁南飛”之句,将洛陽秋色,刻劃詳盡無遺。
天将午正,大地依然昏沉迷蒙,這氣氛壓得人們心頭上,悶沉沉的,分外不舒服,直喘不過氣來,這時東關道上來了一個年約十一二歲少年,垂首疾走,望那邙山翠雲峰上而去。
那少年身上着的一襲衣服顯得有點陳舊褴褛,原來白色的已變得灰黃了,西風一陣一陣吹襲着,袍袖随飛起舞,少年直打着寒噤,似乎衣衫有點單薄,耐不起寒意,他站住咳嗽一聲,又硬挺着脊骨繼續疾奔,有時擡起頭來,隻見他眉飛入鬓,雙睛瑩澈如水,懸膽似的挺直鼻梁,雖然面色憔悴萎黃,可掩不住那般英氣逼人。
邙山,名雖山而實是土嶺,不似江南崇山劈巒,重翠疊青,山回九折,飛瀑濺玉,那般陡峻、幽麗,隻是一片黃蒙蒙的,間或也有林木,但多長于山溝中,邙山又名郏山,連亘四百餘裡,最高處就是上清宮,海拔隻四百尺,由于地勢獨高,洛陽城景,東南之嵩山,南之龍門,西之崤山,北之大行等脈,皆隐約在望,那少年目的地就是邙山上清宮,他一踏上邙山,不由止步擡首望了望,輕輕歎息一聲,自言自語道:“天啊!不要使我南瑞麟的願望成空,滿門十七口血債都在我一人身上啊!”他往身旁取出一支陰磷蛇頭白羽箭出來,撫摸了摸,淚珠兒簌簌直落,像斷線般墜在黃土中,自古道英雄有淚不輕彈,隻緣未到傷心處,他這傷心流淚,蘊藏着一番慘絕人寰的情景,憶起兩月前慘況,曆曆如在……。
他一步一步沖着疾風走去,有時被強猛的勁風逼退兩三步,他這樣拼命地搏鬥着,表現着至高無畏的恒心與毅力,他想着自己雖是名武師之後,父親常說江湖風險,所以不要他習武,自己對武學一道卻異常喜愛,幾次哀求父親準他習武,父親堅不允他所求,今日,如是平日不斷鍛練武功,那會這般荏弱不濟,何況沿途也不會吃盡苦頭了,他越來越不濟事了,幾乎腿軟不支坐倒地下,他真想歇息一下再走,但心底那股複仇的力量不許可他這樣做,他瞥眼四顧,見有一條十餘丈深山溝,可以避風,他拖着疲乏的身體亍亍走進山溝,沿山溝爬行,慢慢移動着…… 因為邙山,山勢平延,東西橫互,數千年來,被雨水沖刷,多成南北溝道,最深者有十餘丈,他所行的就是其中之一,隻見溝道兩岸黃土壁立,宛同刀斧削成,由于土質堅固,鄉民在崖壁鑿而居,所以登山不見人家,隻見林木密布溝中,但置身溝底,上望人家,又似懸居空中。
他在溝谷中踽踽獨行,突然聽見頭上有雞鳴狗吠,仰首而望,才發現溝壁中洞穴竟有人家,他不禁搖頭歎息,人往往受環境支配,這些穴居岩洞的人家,可資證明,拿自己來說,又何嘗不是這樣,不是環境逼迫,他為何至于千裡奔波,受盡風霜之苦。
看看溝谷将盡,地勢陡升,他爬上時,見自己己置身邙山南崖,又隻覺天風洶湧,無盡無休望身前撲來,自己也一陣一陣寒噤打個不停,路旁有一高高土冢,不知伊誰之墓,他不禁犯了書呆子倔強的性子,傍着土冢走了半圈,才發現有一座巨大青石碑矗立着,近前一看,上書“晉宣帝高原陵”,一側書“清康熙廿三年立”,他暗忖:“這兒就是晉宣帝陵,但為何稱作高原陵”,于是他又犯了讀書人寓物于證之理由,奮力爬上這座土冢,他發覺這陵墓高有十丈五尺,周廣有五畝餘,登臨一望,洛陽城府盡在眼中,為什麼稱作高原陵,他于此刻已有解答,俯覽群山小,胸襟為之開朗,他迎着天風振吭長嘯,雖然嘶不成聲,但連月來胸頭郁悶在這片刻中,盡情消失。
他在高原陵逗留了半刻,從身傍取出水壺幹糧飲用了之後,又繼續登山,往上清官進發,途中過着一鄉民,就迎向訊問上清宮怎麼走法,那鄉民笑道: “由這兒向西,約莫五裡可到千佛寺,再由千佛寺西北走,穿過石家溝後,望東北登翠雲峰裡許,就到了上清宮,相公,是去上清宮找人麼?” 南瑞麟笑着點點頭,遂謝了鄉民,照鄉民指點的方向路徑走去,走了好一陣,千佛寺已經在望,他也無心瞻仰穿過古冢三四,這些都是前朝帝王名将埋骨之地,一杯黃土,任人憑吊,帝王史迹将相抱負,均随之而逝,令人有不勝今昔之感。
穿過高約三丈元朝察汗鐵木兒冢後,迎面見有小村,不禁大為興奮,迎風疾走。
抵達小村後,見村中“這不是晉朝石祟别盧嗎!”一問鄉民,果然是此,趨入覽視,隻見斷垣殘瓦,梁木盡圯,但占地正廣,規模宏偉,可以想見當年豪華氣慨,石崇天下富,鬥錦炫珍,綠珠墜樓,這郡是詩歌傳誦,士人皆知的故事,如今呢,變作滄海。
往事雲煙,南瑞麟呆立那兒,唏噓慨歎,半晌,才快步走出小村。
他見天色已晚、雲層仍然是密堆着,陽光一絲都未曾漏射,但憑天光昏茫可以覺察出此時己近黃昏了,他疾由石家溝穿過,這一帶居民多是姓石,想是石崇後裔,出了石家溝後,由東北登山,迎土階拾級而上,天鳳較前更急,身形搖搖欲墜,他不是登山步行,差不多是爬着走,在他體倦神疲時,仰頭一看,隻見綠瓦紅檐眼前呈露,于是心頭大喜,奮其餘勇,鼓風而登翠雲峰。
才一登上,上清宮全貌盡收眼前,踏進圍牆拱門,隻見建築雖不算富麗,但甚寬敞,除正殿外,側廂房舍倒有數十間,正殿有直匾,上書“上清宮”,其下還有橫區一塊,朱書“三清古殿”四字,晶紅奪目,殿外廣場,寬長約有畝許,植有參天古柏數十株,聳立雲霄,枝皆南向,皆因地勢高,北風勁疾之故。
忽見正殿内步出一個眉朗神清,三绺黑須的中年道人,見着南瑞麟,即高喧了一句“無量壽佛”,單掌稽首笑問道: “小施主何來?”南瑞鱗見他目光如炬,不怒自威,不由心頭一凜,忙躬身答道: “在下南瑞麟,受相國寺慈雲大師薦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