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卷 鄭蕊珠鳴冤完舊案

關燈
訴說不曾偷得一件,乞求減罪。

    縣官打了一頓,枷号示衆,因為無贓,恕其徒罪。

    富家主翁新婦方才得免出官。

     這也是新婚人家一場大笑話。

    先說此一段做個笑本,小子的正話,也說着一個新婚人家,到弄好些沒頭的官司,直到後來方得明白。

     本為花燭喜筵,弄得是非苦海。

     不因天網恢恢,啞謎何時得解? 卻說直隸蘇州府嘉定縣有一人家,姓鄭,也是經紀行中人,家事不為甚大。

    生有一女,小名蕊珠,這倒是個絕世佳人。

    真個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

    許下本縣一個民家姓謝,是謝三郎,還未曾過門。

    這個月裡揀定了吉日,謝家要來取去。

    三日之前,蕊珠要整容開面,鄭家老兒去喚整容匠。

    原來嘉定風俗,小戶人家女人篦頭剃臉,多用着男人。

     其時有一個後生,姓徐名達。

    平時最是不守本分,心性奸巧,好淫,專一打聽人家女子,那家生得好?那家生得醜?因為要像心看着内眷,特特去學了那栉工生活,得以進入内室。

    又去做那婚筵茶酒,得以窺看新人。

    如何叫得茶酒?即是那邊傧相之名,因為贊禮時節,在旁高聲:“請茶!請酒!”多是他口裡說的,所以如此稱呼。

    這兩項生意,多傍着女人行止,他便一身兼做了。

    比時鄭家就叫他與女兒蕊珠開面。

    徐達帶了篦頭家夥,一徑到鄭家内裡來。

    蕊珠做女兒時節,徐達曾見一面。

    而今卻叫他整容,煞是看得親切。

    徐達一頭動手,一頭觑玩,身子如雪獅子向火,看看軟起來,那話兒如吃石髓的海燕,看看硬起來。

    可惜礙着前後有人,恨不就勢一把抱住,弄他一會。

    鄭老頭在旁看見模樣,識破他有些輕薄意思。

     等他用手一完,急打發他出到外邊來了。

    徐達看得渾身似火,背地裡口口也不知放了幾遭,心裡掉不下,曉得嫁去謝家,就設法到謝家,包做了吉日的茶酒。

    到得那日,鄭老兒親送女兒過門。

    隻見出來迎接的傧相,就是前日的栉工徐達。

    心下一轉道:“原來他又在此。

    ”比至新人出轎,行起禮來,徐達沒眼看得,一心隻在新娘子身上。

    口裡哩嗹啰嗹,把禮數多七颠八倒起來。

    但見: 東西錯認,左右亂行。

    信口稱呼,親翁忽為親媽;無心贊唱,該“拜”反做該“興”。

    見過泰山,又請嶽翁受禮;參完堂上,還叫父親升廳。

    不管嘈壞郎君,隻是貪看新婦。

     徐達亂嘈嘈的行過了許多禮數,新娘子花燭已過,進了房中,算是完了。

    隻要款待送親,吃喜酒。

    這謝家民戶人家,沒甚人力。

    謝翁與謝三郎隻好陪客在外邊,裡頭媽媽率了一二個養娘,親自廚房整酒。

    有個把當直的,搬東搬西,手忙腳亂,常是來不疊的。

    徐達相禮到客人定了席,正要“請湯?” “請酒!”是件贊唱,忽然不見了他。

    兩三次湯送到,隻得主人自家請過吃了,将至終席,方見徐達慌慌張張在後面走出來,唱了兩句。

    比至酒散,謝翁見茶酒如此參前失後,心中不喜。

    要叫他來埋怨幾句,早又不見。

    當值的道:“方才往前面去了。

    ”謝翁道:“怎麼尋了這樣不曉事的?如此淘氣?”親家翁不等茶酒來贊禮,自起身,謝了酒。

    謝三郎走進新房,不見新娘子在内,疑他床上睡了,揭帳一看,仍然是張空床。

    前後照看,竟不見影。

    跑至廚房問人時,廚房中人多嚷道:“我們多隻在這裡收拾,新娘子花燭過了,自坐房中,怎麼倒來問我們?”三郎叫了當值的口來各自處找尋,到後門一看,門又關的好好的。

    走出堂前說了,合家驚惶。

    當值的道:“這個茶酒,一向不是個好人,方才喝禮時節看他沒心沒想,兩眼隻看着新人,又兩次不見了他,而今竟不知那裡去了。

    莫不是他有什麼奸計藏過了新人麼?”鄭老頭兒道:“這個茶酒,原不是好人。

    小女前日開面,也是他,因見他輕薄态度,正心裡怪恨。

    不想宅上茶酒也用着他。

    ”鄭家随來的仆人,也說道: “他原是個遊嘴光棍,這篦頭贊禮,多是近來學了撺哄過日子的。

    畢竟他有緣故,去還不遠,我們追去。

    ”謝家當值的道: “他要内裡拐出新人,必在後門出後巷裡去了。

    方才後門關好,必是他複身轉來關了,使人不疑。

    所以又到堂前敷衍這一回,必定從前面轉至後巷去了,故此這會不見,是他無疑。

    ”此時是新婚人家,子火把多有在家裡,就每人點着一根,兩家仆人與同家主共是十來個,開了後門,多望後巷時趕來。

    原來謝家這條後門路,是一個直巷,也無彎曲,也無旁路。

    火把照起,明亮猶同白日,一望去多是看見的。

    遠遠見有兩三個人走,前頭差一段路,去了兩個,後邊有一個還在那裡。

    疾忙趕上,拿住火把一照,正是徐茶酒。

    問道:“你為何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