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卷 唐解元玩世出奇

關燈
!”解元道:“不知怎的,一擠就擠散了,又不認得路徑,問了半日,方能到此。

    ”并不提起此事。

    至夜半,忽于夢中狂呼,如夢魇魅之狀。

    衆人皆驚,喚醒問之。

    解元道:“适夢中見一金甲神人,持金杵擊我,責我進香不虔。

    我叩頭哀乞,願齋戒一月,隻身至山謝罪。

    天明,汝等開船自去,吾且暫回,不得相陪矣。

    ”雅宜等信以為真。

     至天明,恰好有一隻小船來到,說是蘇州去的。

    解元别了衆人,跳上小船。

    行不多時,推說遺忘了東西,還要轉去。

     袖中摸幾文錢,賞了舟子,奮然登岸。

    到一飯店,辦下舊衣破帽,将衣巾換訖,如窮漢之狀。

    走至華府典鋪内,以典錢為由,與主管相見,卑詞下氣,問主管道:“小子姓康,名宣,吳縣人氏,頗善書,處一個小館為生。

    近因拙妻亡故,又失了館,孤身無活,欲投一大家充書辦之役,未知府上用得否? 倘收用時,不敢忘恩!”因于袖中取出細楷數行,與主管觀看。

     主管看那字,寫得甚是端楷可愛,答道:“待我晚間進府禀過老爺,明日來讨回話。

    ”是晚,主管果然将字樣禀知學士。

    學士看了,誇道:“寫得好,不似俗人之筆。

    明日可喚來見我。

    ” 次早,解元便到典中,主管引進解元拜見了學士。

    學士見其儀表不俗,問過了姓名住居,又問:“曾讀書麼?”解元道: “曾考過幾遍童生,不得進學,經書還都記得。

    ”學士問是何經。

    解元雖習《尚書》,其實五經俱通的,曉得學士習《周易》,就答應道:“《易經》”。

    學士大喜道:“我書房中寫帖的不缺,可送公子處作伴讀。

    ”問他要多少身價。

    解元道:“身價不敢領,隻要求些衣服穿。

    待後老爺中意時,賞一房好媳婦足矣。

    ”學士更喜。

    就叫主管于典中尋幾件随身衣服與他換了,改名華安,送至書館。

     見了公子,公子教華安抄寫文字。

    文字中有字句不妥的,華安私加改竄。

    公子見他改得好,大驚道:“你原來通文理,幾時放下書本的?”華安道:“從來不曾曠學,但為貧所迫耳。

    ” 公子大喜,将自己日課教他改削。

    華安筆不停揮,真有點鐵成金手段。

    有時題義疑難,華安就與公子講解,若公子做不出時,華安就通篇代筆。

    先生見公子學問驟進,向主人誇獎。

     學士讨近作看了,搖頭道:“此非孺子所及。

    若非抄寫,必是倩人。

    ”呼公子诘問其由。

    公子不敢隐瞞,說道:“曾經華安改竄。

    ”學士大驚。

    喚華安到來,出題面試。

    華安不假思索,援筆立就,手捧所作呈上。

    學士見其手腕如玉,但左手有枝指。

    閱其文,詞意兼美,字複精工,愈加歡喜。

    道:“你時藝如此,想古作亦可觀也!”乃留内書房掌書記。

    一應往來書劄,授之以意,辄令代筆,煩簡曲當,學士從未曾增減一字。

    寵信日深,賞賜比衆人加厚。

    華安時買酒與書房諸童子共享,無不歡喜。

    因而潛訪前所見青衣小鬟,其名秋香,乃夫人貼身伏侍,一刻不離者。

    計無所出,乃因春暮,賦《黃莺兒》以自歎: 風雨送春歸,杜鵑愁,花亂飛。

    青苔滿院朱門團。

    孤燈半垂,孤衾半欹,蕭蕭孤影汪汪淚。

    憶歸期,相思未了,春夢繞天涯。

     學士一日偶到華安房中,見壁間之詞,知安所題,甚加稱獎。

    但以為壯年鳏處,不無感傷,初不意其所屬意也。

    适内中主管病故,學士令華安暫攝其事。

    月餘,出納謹慎,毫忽無私。

    學士欲遂用為主管,嫌其孤身無室,難以重托,乃與夫人商議,呼媒婆欲為娶婦。

    華安将銀三兩,送與媒婆,央他禀知夫人說:“華安蒙老爺夫人提拔,複為置室,恩同天地。

     但恐外面小家之女,不習裡面規矩。

    倘得于侍兒中擇一人見配,此華安之願也!”媒婆依言禀知夫人,夫人對學士說了。

     學士道:“如此誠為兩便。

    但華安初來時,不領身價,原指望一房好媳婦。

    今日又做了府中得力之人,倘然所配未中其意,難保其無他志也。

    不若喚他到中堂,将許多丫鬟聽其自擇。

    ” 夫人點頭道是。

     當晚,夫人坐于中堂,燈燭輝煌。

    将丫鬟二十餘人各盛飾裝扮,排列兩邊,恰似一班仙女,簇擁着王母娘娘在瑤池之上。

    夫人傳命喚華安。

    華安進了中堂,拜見了夫人。

    夫人道:“老爺說你小心得用,欲賞你一房妻小,這幾個粗婢中,任你自擇。

    ”叫老姆姆攜燭下去照他一照。

    華安就燭光之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