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劉翠翠長恨情難圓
關燈
小
中
大
仆人道:“小人而今就回淮安。
娘子可修一封家書帶去,報與老爹安人知道,省得家中不知下落,終日懸望。
” 翠翠道:“如此最好。
”就領了這仆人進去,留他吃了晚飯,歇了一夜。
明日将出一書來,叫他多多拜上父母。
仆人謝了,帶了書來到淮安,遞與劉老。
此時劉金兩家久不見二人消耗,自然多道是兵戈死亡了; 忽見有家書回來,問是湖州寄來的,道兩人見住在湖州了,真個是喜從天降。
叫齊了一家骨肉,盡來看這家書。
原來是翠翠出名寫的,乃是長篇四門之書。
書上寫道: 伏以父生母育,難酬罔極之恩;夫唱婦随,夙著三從之義。
在人倫而已定,何時事之多艱!曩者漢日将傾,楚氛甚惡,倒持太阿之柄,擅弄潢池之兵。
封豕長蛇,互相吞并;雄蜂雌蝶,各自逃生。
不能玉碎于亂離,乃至瓦全于倉猝。
驅馳戰馬,随逐征鞍。
望高天而八翼莫飛,思故國而三魂屢散。
良辰易邁,傷青鸾之伴木雞;怨耦為仇,懼烏鴉之打丹鳳。
雖應酬而為樂,終感激以生悲。
夜月杜鵑之啼,春風蝴蝶之夢,時移事往,苦盡甘來。
今則楊素覽鏡而歸妻,王敦開閣而放妓。
蓬島距當時之約,潇湘有故人之逢。
自憐賦命之屯,不恨尋春之晚。
章台之柳,雖已折于他人;玄都之花,尚不改于前度。
将謂瓶沈而簪折,豈期璧返而珠還。
殆同玉箫女兩世姻緣,難比紅拂妓一時配合。
天與其便,事非偶然。
煎鸾膠而續斷弦,重諧缱绻;托魚腹而傳尺素,謹緻叮咛。
未奉甘旨,先此申複。
讀罷,大家歡喜。
劉老問仆人道:“你記得那裡住的去處否?”仆人道:“好大房子!我在裡頭歇了一夜,打發了家書來的,怎不記得?”劉老道:“既如此,我同你湖州去走一遭,會一會他夫妻來。
” 當下劉老收拾盤纏,别了家裡,一同仆人徑奔湖州。
仆人領至道場山下前日留宿之處,隻叫得聲:“奇怪!”連房屋影響多沒有,那裡說起高堂大廈?惟有些野草荒煙,狐蹤兔迹。
茂林之中,兩個墳堆相連。
劉老道:“莫不錯了?”仆人道:“前日分明在此,與我吃的是湖州香稻米飯,苕溪中鮮鲫魚,烏程的酒。
明明白白,住了一夜去的,怎會得錯?” 正疑怪間,恰好有一個老僧杖錫而來。
劉老與仆人問道: “老師父,前日此處有所大房子,有個金官人同一個劉娘子在裡邊居住,今如何不見了?”老僧道:“此乃李将軍所葬劉生與翠翠兄妹兩人之墳,那有甚麼房子來?敢是見鬼了?”劉老道:“見有寫的家書寄來,故此相尋。
今家書見在,豈有是鬼之理!”急在纏袋裡摸出家書來一看,乃是一幅白紙。
才曉得果然是鬼,這裡正是他墳墓。
因問老僧道:“适間所言李将軍何在?我好去問他詳細。
”老僧道:“李将軍是張士誠部下的,已為天朝誅滅。
骨頭不知落在那裡了?怎得有這樣墳土堆埋呢,你到何處尋去?”劉老見說,知是二人已死,不覺大恸。
對着墳墓道:“我的兒,你把一封書賺我千裡遠來,本是要我見一面的意思。
今我到此地了,你們卻潛蹤隐迹,沒處追尋,叫我怎生過得!我與你父子之情,人鬼可以無間,你若有靈,千萬見我一見,放下我的心罷!”老僧道:“老檀越不必傷悲! 此二位官人娘子,老僧定中時得相見。
老僧禅舍去此不遠。
老檀越,今日已晚,此間露立不便,且到禅舍中一宿,待老僧定中與他讨個消息回你,何如?”劉老道:“如此極感老師父指點。
”遂同仆人随了老僧行不上半裡,到了禅舍中,老僧将素齋與他主仆吃用,收拾房卧,安頓好。
老僧自入定去了。
劉老進得禅房,正要上床,忽聽得門響處,一對少年的夫妻走到面前。
仔細看來,正是翠翠與金生。
一同拜跪下去,悲啼宛轉,說不出話來。
劉老也揮着眼淚,撫摸着翠翠道: “兒,你有說話隻管說來。
”翠翠道:“向者不幸,遭值亂兵。
忍恥偷生,離鄉背井。
叫天無路,度日如年。
幸得良人不棄,特來相訪;托名兄妹,暫得相見。
隔絕夫婦,彼此含冤。
以緻良人先亡,兒亦繼沒。
猶喜許我附葬,今得魂魄相診。
惟恐家中不知,故特托仆人寄此一信。
兒與金郎生雖異處,死卻同歸。
兒願已畢,父母勿以為念!”劉老聽罷,哭道:“我今來此,隻道你夫妻還在,要與你們同回故鄉。
今卻雙雙去世,我明日隻得取汝骸骨歸去,遷于先壟之下,也不辜負來這一番。
”翠翠道:“向者因顧念雙親,寄此一書。
今承父親遠至,足見慈愛。
故不避幽冥,敢與金郎同來相見。
骨肉已逢,足慰相思之苦。
若遷骨之命,斷不敢從。
”劉老道:“卻是為何?”翠翠道:“兒生前不得侍奉親闱,死後也該依傍祖壟。
隻是陰道尚靜,不宜勞擾。
況且在此溪山秀麗,草木榮華,又與金郎同栖一處。
因近禅室,時聞妙理。
不久就與金郎托生,重為夫婦。
在此已安,再不必提起。
”他說了抱住劉老,放聲大哭。
寺裡鐘鳴,忽然散去。
劉老哭将醒來,乃是南柯一夢。
老僧走到面前道:“夜來有所見否?”劉老一一述其夢中這言。
老僧道:“賢女輩精靈未泯,其言可信也。
幽冥之事,老檀越既已見得如此明白,也不必傷悲了。
”劉老再三謝别了老僧。
一同仆人到城市中,辦了些牲醴酒馔,重到墓間澆奠一番,哭了一場,返棹歸淮安去了。
至今道場山有金翠之墓。
行人多指為佳話。
此乃生前隔别,死後成雙,猶自心願滿足,顯出這許多靈異來,真乃是情之所鐘也。
有詩為證: 連理何須一處栽,多情隻願死同埋。
試看金翠當年事,愦愦将軍更可哀。
娘子可修一封家書帶去,報與老爹安人知道,省得家中不知下落,終日懸望。
” 翠翠道:“如此最好。
”就領了這仆人進去,留他吃了晚飯,歇了一夜。
明日将出一書來,叫他多多拜上父母。
仆人謝了,帶了書來到淮安,遞與劉老。
此時劉金兩家久不見二人消耗,自然多道是兵戈死亡了; 忽見有家書回來,問是湖州寄來的,道兩人見住在湖州了,真個是喜從天降。
叫齊了一家骨肉,盡來看這家書。
原來是翠翠出名寫的,乃是長篇四門之書。
書上寫道: 伏以父生母育,難酬罔極之恩;夫唱婦随,夙著三從之義。
在人倫而已定,何時事之多艱!曩者漢日将傾,楚氛甚惡,倒持太阿之柄,擅弄潢池之兵。
封豕長蛇,互相吞并;雄蜂雌蝶,各自逃生。
不能玉碎于亂離,乃至瓦全于倉猝。
驅馳戰馬,随逐征鞍。
望高天而八翼莫飛,思故國而三魂屢散。
良辰易邁,傷青鸾之伴木雞;怨耦為仇,懼烏鴉之打丹鳳。
雖應酬而為樂,終感激以生悲。
夜月杜鵑之啼,春風蝴蝶之夢,時移事往,苦盡甘來。
今則楊素覽鏡而歸妻,王敦開閣而放妓。
蓬島距當時之約,潇湘有故人之逢。
自憐賦命之屯,不恨尋春之晚。
章台之柳,雖已折于他人;玄都之花,尚不改于前度。
将謂瓶沈而簪折,豈期璧返而珠還。
殆同玉箫女兩世姻緣,難比紅拂妓一時配合。
天與其便,事非偶然。
煎鸾膠而續斷弦,重諧缱绻;托魚腹而傳尺素,謹緻叮咛。
未奉甘旨,先此申複。
讀罷,大家歡喜。
劉老問仆人道:“你記得那裡住的去處否?”仆人道:“好大房子!我在裡頭歇了一夜,打發了家書來的,怎不記得?”劉老道:“既如此,我同你湖州去走一遭,會一會他夫妻來。
” 當下劉老收拾盤纏,别了家裡,一同仆人徑奔湖州。
仆人領至道場山下前日留宿之處,隻叫得聲:“奇怪!”連房屋影響多沒有,那裡說起高堂大廈?惟有些野草荒煙,狐蹤兔迹。
茂林之中,兩個墳堆相連。
劉老道:“莫不錯了?”仆人道:“前日分明在此,與我吃的是湖州香稻米飯,苕溪中鮮鲫魚,烏程的酒。
明明白白,住了一夜去的,怎會得錯?” 正疑怪間,恰好有一個老僧杖錫而來。
劉老與仆人問道: “老師父,前日此處有所大房子,有個金官人同一個劉娘子在裡邊居住,今如何不見了?”老僧道:“此乃李将軍所葬劉生與翠翠兄妹兩人之墳,那有甚麼房子來?敢是見鬼了?”劉老道:“見有寫的家書寄來,故此相尋。
今家書見在,豈有是鬼之理!”急在纏袋裡摸出家書來一看,乃是一幅白紙。
才曉得果然是鬼,這裡正是他墳墓。
因問老僧道:“适間所言李将軍何在?我好去問他詳細。
”老僧道:“李将軍是張士誠部下的,已為天朝誅滅。
骨頭不知落在那裡了?怎得有這樣墳土堆埋呢,你到何處尋去?”劉老見說,知是二人已死,不覺大恸。
對着墳墓道:“我的兒,你把一封書賺我千裡遠來,本是要我見一面的意思。
今我到此地了,你們卻潛蹤隐迹,沒處追尋,叫我怎生過得!我與你父子之情,人鬼可以無間,你若有靈,千萬見我一見,放下我的心罷!”老僧道:“老檀越不必傷悲! 此二位官人娘子,老僧定中時得相見。
老僧禅舍去此不遠。
老檀越,今日已晚,此間露立不便,且到禅舍中一宿,待老僧定中與他讨個消息回你,何如?”劉老道:“如此極感老師父指點。
”遂同仆人随了老僧行不上半裡,到了禅舍中,老僧将素齋與他主仆吃用,收拾房卧,安頓好。
老僧自入定去了。
劉老進得禅房,正要上床,忽聽得門響處,一對少年的夫妻走到面前。
仔細看來,正是翠翠與金生。
一同拜跪下去,悲啼宛轉,說不出話來。
劉老也揮着眼淚,撫摸着翠翠道: “兒,你有說話隻管說來。
”翠翠道:“向者不幸,遭值亂兵。
忍恥偷生,離鄉背井。
叫天無路,度日如年。
幸得良人不棄,特來相訪;托名兄妹,暫得相見。
隔絕夫婦,彼此含冤。
以緻良人先亡,兒亦繼沒。
猶喜許我附葬,今得魂魄相診。
惟恐家中不知,故特托仆人寄此一信。
兒與金郎生雖異處,死卻同歸。
兒願已畢,父母勿以為念!”劉老聽罷,哭道:“我今來此,隻道你夫妻還在,要與你們同回故鄉。
今卻雙雙去世,我明日隻得取汝骸骨歸去,遷于先壟之下,也不辜負來這一番。
”翠翠道:“向者因顧念雙親,寄此一書。
今承父親遠至,足見慈愛。
故不避幽冥,敢與金郎同來相見。
骨肉已逢,足慰相思之苦。
若遷骨之命,斷不敢從。
”劉老道:“卻是為何?”翠翠道:“兒生前不得侍奉親闱,死後也該依傍祖壟。
隻是陰道尚靜,不宜勞擾。
況且在此溪山秀麗,草木榮華,又與金郎同栖一處。
因近禅室,時聞妙理。
不久就與金郎托生,重為夫婦。
在此已安,再不必提起。
”他說了抱住劉老,放聲大哭。
寺裡鐘鳴,忽然散去。
劉老哭将醒來,乃是南柯一夢。
老僧走到面前道:“夜來有所見否?”劉老一一述其夢中這言。
老僧道:“賢女輩精靈未泯,其言可信也。
幽冥之事,老檀越既已見得如此明白,也不必傷悲了。
”劉老再三謝别了老僧。
一同仆人到城市中,辦了些牲醴酒馔,重到墓間澆奠一番,哭了一場,返棹歸淮安去了。
至今道場山有金翠之墓。
行人多指為佳話。
此乃生前隔别,死後成雙,猶自心願滿足,顯出這許多靈異來,真乃是情之所鐘也。
有詩為證: 連理何須一處栽,多情隻願死同埋。
試看金翠當年事,愦愦将軍更可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