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都孤兒 第四十二章

關燈
(奧立弗的一位老相識顯示了明白無誤的天才特征,一躍成為首都的一位公衆人物。

    ) 南希将賽克斯先生哄睡過去,帶着她自己攬到身上的使命,匆匆趕到露絲·梅萊那裡,也就是在這天夜裡,有兩個人順着北方大道朝着倫敦方向走來,這部傳記理應向他們二位表示某種程度的關注。

     來者一個是漢子,一個是婦人,不然就說成是一男一女,或許更适當一些。

    前者屬于那種四肢細長,膝頭内彎,行動遲緩,體瘦多骨的一類,年齡很難确定——從為人處事上看,他們在少年時代已經像發育不全的成年人了,而當他們差不多成了大人的時候,又像是一些長得過快的孩子。

    女的一個還算年輕,長得墩墩實實,似乎專職負責承擔挂在她背上的那個沉甸甸的包袱。

    她的同伴行李不多,僅有一個用普通手巾裹起來的小包,一看就夠輕的了,晃晃悠悠地吊在他肩上扛着的一根棍子的末端。

    這種光景,加上兩條腿又長得出奇,他輕而易舉就能領先同伴大約六七步。

    他偶爾頗不耐煩地猛一搖頭,轉過身去,仿佛是在埋怨同伴走得太慢,催促她多加一把勁似的。

     就這樣,他們沿着塵土飛揚的大路奮勇前進,對于視野以内的景物全不在意,隻有當郵車風馳電掣一般從倫敦城駛來的時候,他們才避往路旁,讓出通道,直到兩人走進高門拱道,前面的那一位才停下來,心煩意亂地向同伴喊道。

     “走啊,你走不動了?夏洛蒂,你這懶骨頭。

    ” “包袱可沉呢,我告訴你吧。

    ”女的走上前去,累得都快喘不過氣來,說道。

     “沉!虧你說得出口。

    你是管什麼用的?”男的一邊說,一邊把自己的小包袱換到另一個肩頭上。

    “噢,瞧你,又想休息了。

    唷,你除了能磨得人不耐煩,還能幹什麼!” “還很遠嗎?”女的靠着護壁坐下來,擡眼問道,汗水從她臉上不住地往下淌。

     “很遠?很快就到了,”兩腿細長的流浪漢指了指前方,說道。

    “瞧那邊。

    那就是倫敦的燈火。

    ” “起碼也有足足兩英裡。

    ”女的感到洩氣。

     “管它是兩英裡還是二十英裡,”諾亞·克雷波爾說道。

    原來是他。

    “你給我起來,往前走,不然我可要踢你幾腳了,我有言在先。

    ” 諾亞的紅鼻頭由于發火變得更加紅潤,他口中念念有詞,從馬路對面走過來,似乎真的要将他的恐吓付諸實施,女的隻好站起身來,沒再多說什麼,吃力地和他并排向前走去。

     “你打算在哪兒過夜,諾亞?”倆人走出幾百碼之後,她問道。

     “我怎麼知道?”諾亞回答,他的脾氣已經因為走路變得相當壞。

     “但願就在附近。

    ”夏洛蒂說。

    日瓦戈醫生 “不,不在附近,”克雷波爾先生回答,“聽着!不在附近,想都别想。

    ” “為什麼不?” “當我說了話了,不打算辦一件事情,那就夠了,不要再來理由啦,因為啦什麼的。

    ”克雷波爾先生神氣活現地回答。

     “喲,你也用不着發那麼大脾氣。

    ”女伴說道。

     “走到城外碰到的第一家旅店就住下,那樣一來,蘇爾伯雷興許會伸出老鼻子,找到我們,用手铐铐上,扔到大車裡押回去,那可就熱鬧了,不是嗎?”克雷波爾先生以嘲弄的口吻說道,“不。

    我要走,我就是要挑最狹窄的偏街小巷,鑽進去就不見了,不找到我能夠瞧上眼的最最偏僻的住處,我不會停下來。

    媽的,你應該感謝你的運氣,要不是我長了個好腦子,一開始我們要是不故意走錯路,再穿過田野走回去,你一個禮拜以前就已經給嚴嚴實實關起來了,小姐。

    真要那樣也是活該,誰讓你是傻瓜呢。

    ” “我知道我沒有你那樣機靈,”夏洛蒂回答,“可你不能把過錯全推到我身上,說我要被關起來。

    橫豎我要是給關起來了,你也跑不了。

    ” “錢是你從櫃台裡拿的,你知道是你拿的。

    ”克雷波爾先生說。

     “諾亞,可我拿錢是為了你呀,親愛的。

    ”夏洛蒂答道。

     “錢在不在我身上?”克雷波爾先生問。

     “不在,你相信我,讓我帶在身上,像寶貝一樣,你真是我的寶貝。

    ”這位小姐說着,拍了拍他的下巴,伸手挽住他的胳臂。

     這倒是真有其事。

    然而,對人一概盲從,愚蠢到絕對信賴并不是克雷波爾先生的習慣。

    這裡應當為這位紳士說句公道話,他信任夏洛蒂到這步田地,是有一定原因的。

    萬一他們給逮住了,錢是從她身上搜出來的,這等于是替自己留下了一條退路,他可以聲稱自己沒有參與任何盜竊行為,從而大大有利于他蒙混過關。

    當然,他在這個時刻還不想闡明自己的動機,兩人恩恩愛愛地朝前走去。

     按照這個周密的計劃,克雷波爾先生不停地往前走,一直走到愛靈頓附近的安棋爾酒家,他根據行人的密集程度和車輛的數目作出了英明的判斷,倫敦近在眼前。

    他停了一下,觀察着哪幾條街顯得最為擁擠,因而自然也是最應該避開的。

    兩人拐進聖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