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秘史 第五十六回 晉解揚出使不屈 養由基百步穿楊
關燈
小
中
大
降,遷其舊主,來國而還可也。
”楚王曰:“齊桓晉文,皆能繼絕,所以成霸。
宋既納降足矣!何必來滅其社稷?”遂受降表,使其群臣複治宋國,但不許更事于晉。
宋公群臣拜謝歸朝,大軍遂班師,此楚莊王之好處也。
後史官有詩雲:春秋列國相吞并,絕滅山河若等閑,宋室既傾如反掌,大哉楚子保人全! 楚王既班師歸國,大宴群臣,俱各升賞。
居數月,周王差使者至。
楚子迎入,問其來故?使者曰:“今有伊、洛之戎陸渾大王有兵二十萬,圍周甚急,欲奪江山,天子以大王伐晉服宋,威振中華,故遣臣來告急,乞大王與兵,定周滅戎,以安中國!”楚子令退,姑容商議。
周使出,楚子問計于臣下。
叔敖曰:“齊桓晉文能霸中夏,皆因尊周攘狄故也。
今周王有戎狄之亂,大王掃清胡虜,以安王室,則中國歸盟矣!”楚子善之,遂欲興師救周。
叔敖又曰:“胡人全以弓弩為強,我南人不慣弓矢,今欲征胡,必先躁演騎射,擇其能射者為先鋒,方可出兵。
” 楚子次日出城躁軍,令三軍擺為左隊,不必躁演長槍短劍,但試弓弩,懸先鋒印一顆于轅門,有能連射三箭中紅心者,帥許挂之。
道猶未了,閃出一員大将,頭戴“勇”字盔,身披黃金甲,挽弓架箭,望紅心連中三矢。
衆軍喝采,原來是鬥班之子子文之孫,姓鬥名克黃也。
楚子見其連中三矢,喜不自勝,曰:“還是将門之子,遂拜克黃為先鋒,使挂其印。
忽前軍隊中閃出一将,身穿唐貌甲,頭戴鐵兜盔,大叫:”克黃留印,待我來挂!“衆視之,乃潘黨之子,潘崇之孫,前将軍潘。
潘-見楚王曰:“三箭中紅心,此兵家之常,何足為勇,臣能一箭貫透七重鐵甲,吾王如不信,許臣試之?”楚子今諸将各卸鐵甲,疊作一重,令潘射之。
潘挽滿鐵背弓,架上鑿山箭,高鐵甲五十餘步,端射一矢,直透七重鐵鎖,衆軍鳴金喝采,連箭帶甲獻上楚王。
楚王大悅,途取先鋒印與潘。
潘-正欲挂帥。
忽步軍内閃出一卒,身高八尺,膊闊一圍,來見楚王曰:“一箭貫七甲,此特兵家之勇,何足道哉?教場前有一棵楊柳,臣請先射鐵甲,再射垂楊,乞以此印與臣挂之!”王遂問其名姓?叔敖進曰:“此臣部下小卒,姓養名由基,昔日箭倒宋公,正是此士。
”楚王大怒曰:“無名小卒,敢與大将軍争權!”喝令斬之。
叔敖谏曰:“不可!自古名臣顯将,皆起于卒伍,今大王欲募騎射征胡,何拘其出身卑小也?”楚子息怒,令由基試之,能則挂印,不能則斬!由基兜起掩心甲,架上連珠箭,去鐵甲八十步,端發一矢,直透鐵铠。
鼓角齊鳴,衆軍喝采。
由基又引弓去楊柳百步,大叫曰:“吾此一箭,不射柳樹第一幹第五枝之第三葉,誓不為人!”道猶未了,弦響箭到,果然第一幹第五枝之第三葉楊柳箭穿而落。
三軍看見,各個失色。
叔敖拿取鐵甲與柳葉獻上,曰:“夫克黃三箭中紅心則明有餘而力不足,潘-一矢,貫重铠則力有餘而明不遠,由基百步穿楊,一箭徹甲,兼二子之能,先鋒必須此人可做!” 楚王大悅,遂用養由基為先鋒,後人有詩雲:拂拂東風動綠楊,由基試罷向沙場,一弦穿落枝頭葉,百步成名在此揚。
楚子以叔敖為元帥,由基為先鋒,以克黃、潘-為左右隊,伍參、沈尹為保駕,留鬥越椒守國,大發精兵二十萬,望成周而進,對虜營二十裡下寨。
卻說陸渾大王正攻成周,聞楚兵大至,令部将馬光壽、馬光吉二人挑戰。
楚令前部副将子友迎敵,鬥上數合,未分勝負,兩下收軍,各歸本寨。
次
”楚王曰:“齊桓晉文,皆能繼絕,所以成霸。
宋既納降足矣!何必來滅其社稷?”遂受降表,使其群臣複治宋國,但不許更事于晉。
宋公群臣拜謝歸朝,大軍遂班師,此楚莊王之好處也。
後史官有詩雲:春秋列國相吞并,絕滅山河若等閑,宋室既傾如反掌,大哉楚子保人全! 楚王既班師歸國,大宴群臣,俱各升賞。
居數月,周王差使者至。
楚子迎入,問其來故?使者曰:“今有伊、洛之戎陸渾大王有兵二十萬,圍周甚急,欲奪江山,天子以大王伐晉服宋,威振中華,故遣臣來告急,乞大王與兵,定周滅戎,以安中國!”楚子令退,姑容商議。
周使出,楚子問計于臣下。
叔敖曰:“齊桓晉文能霸中夏,皆因尊周攘狄故也。
今周王有戎狄之亂,大王掃清胡虜,以安王室,則中國歸盟矣!”楚子善之,遂欲興師救周。
叔敖又曰:“胡人全以弓弩為強,我南人不慣弓矢,今欲征胡,必先躁演騎射,擇其能射者為先鋒,方可出兵。
” 楚子次日出城躁軍,令三軍擺為左隊,不必躁演長槍短劍,但試弓弩,懸先鋒印一顆于轅門,有能連射三箭中紅心者,帥許挂之。
道猶未了,閃出一員大将,頭戴“勇”字盔,身披黃金甲,挽弓架箭,望紅心連中三矢。
衆軍喝采,原來是鬥班之子子文之孫,姓鬥名克黃也。
楚子見其連中三矢,喜不自勝,曰:“還是将門之子,遂拜克黃為先鋒,使挂其印。
忽前軍隊中閃出一将,身穿唐貌甲,頭戴鐵兜盔,大叫:”克黃留印,待我來挂!“衆視之,乃潘黨之子,潘崇之孫,前将軍潘。
潘-見楚王曰:“三箭中紅心,此兵家之常,何足為勇,臣能一箭貫透七重鐵甲,吾王如不信,許臣試之?”楚子今諸将各卸鐵甲,疊作一重,令潘射之。
潘挽滿鐵背弓,架上鑿山箭,高鐵甲五十餘步,端射一矢,直透七重鐵鎖,衆軍鳴金喝采,連箭帶甲獻上楚王。
楚王大悅,途取先鋒印與潘。
潘-正欲挂帥。
忽步軍内閃出一卒,身高八尺,膊闊一圍,來見楚王曰:“一箭貫七甲,此特兵家之勇,何足道哉?教場前有一棵楊柳,臣請先射鐵甲,再射垂楊,乞以此印與臣挂之!”王遂問其名姓?叔敖進曰:“此臣部下小卒,姓養名由基,昔日箭倒宋公,正是此士。
”楚王大怒曰:“無名小卒,敢與大将軍争權!”喝令斬之。
叔敖谏曰:“不可!自古名臣顯将,皆起于卒伍,今大王欲募騎射征胡,何拘其出身卑小也?”楚子息怒,令由基試之,能則挂印,不能則斬!由基兜起掩心甲,架上連珠箭,去鐵甲八十步,端發一矢,直透鐵铠。
鼓角齊鳴,衆軍喝采。
由基又引弓去楊柳百步,大叫曰:“吾此一箭,不射柳樹第一幹第五枝之第三葉,誓不為人!”道猶未了,弦響箭到,果然第一幹第五枝之第三葉楊柳箭穿而落。
三軍看見,各個失色。
叔敖拿取鐵甲與柳葉獻上,曰:“夫克黃三箭中紅心則明有餘而力不足,潘-一矢,貫重铠則力有餘而明不遠,由基百步穿楊,一箭徹甲,兼二子之能,先鋒必須此人可做!” 楚王大悅,遂用養由基為先鋒,後人有詩雲:拂拂東風動綠楊,由基試罷向沙場,一弦穿落枝頭葉,百步成名在此揚。
楚子以叔敖為元帥,由基為先鋒,以克黃、潘-為左右隊,伍參、沈尹為保駕,留鬥越椒守國,大發精兵二十萬,望成周而進,對虜營二十裡下寨。
卻說陸渾大王正攻成周,聞楚兵大至,令部将馬光壽、馬光吉二人挑戰。
楚令前部副将子友迎敵,鬥上數合,未分勝負,兩下收軍,各歸本寨。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