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秘史 第五十五回 晉靈公怒遇趙盾 晉楚軍黃河大戰
關燈
小
中
大
救鄭,方可班師。
”衆皆然之。
韓厥遂奉喪歸晉,與趙盾奉其子儒即位,是為景公。
時,國中諸大臣皆從出征,唯趙盾獨任政事,累成寝疾,遂卒。
史臣有詩贊曰:趙盾存忠立晉朝,秉公持義濟國強,功名烈振先人德,卓出當時傑者俦。
卻說救鄭之兵至黃河,哨馬報,鄭城被楚困久,救兵不至,已出降于楚,楚兵已将歸國矣。
荀林甫問于諸将,士會曰:“救之不及,再戰何益?不如班師,以候再舉。
”林甫善之,遂令班師。
先鋒先谷曰:“晉之霸諸侯者,以其扶傾救難故也!今鄭被難,大軍坐而不救,非唯失鄭,亦失列國來服之心。
元帥必欲班師,谷願率本部參建大功。
”遂出中軍,引本部兵濟河,與魏。
趙旃、趙嬰、趙恬五将來追楚兵。
卻說楚莊王班師已至于-,聞晉兵追至,衆皆驚懼,下大夫伍參曰:“昔吾楚遇晉兵敗于城濮,今日正是報仇之際,何不乘勢一戰,以消舊恨。
”楚王依言,遂調大軍轉屯于管城下寨。
忽聞寨外鼓聲大震,哨馬來報:“晉先鋒挑戰!”楚王令勿出敵。
叔敖曰:“不可!吾聞晉用荀林甫為中軍,必不能服衆,先谷為先鋒,矜傲,不如乘其三軍本集而這擊之,必然得勝。
”楚王大悅,遂令三軍撥寨出敵。
先谷正在陣上挑戰,楚兵奄出,大殺一陣,晉兵不能抵敵,往本陣逃走。
楚兵鼓軍追至敖鎬,林甫慌忙無措,但令三軍退濟黃河。
當時,獨有士會先知晉兵必敗,令副将韓穿、鞏朔備得遊船八百艘,安于河口,以備接應,其他皆無準備。
及大軍俱敗,十五萬兵一齊挨到岸口,船隻少,各要争先上船,互相攀扯,船上之兵揮劍亂所,其手指落舟中,楚兵敵殺一陣,晉軍死屍填河,河水為之不流。
後人有詩曰:舟翻巨浪連帆倒,人逐洪波帶血流,可憐數萬山西卒,盡喪黃河作水囚。
楚兵亦不乘追,但奪其衣甲器械奏凱而還。
晉兵及登西岸,隻存八百餘騎,步軍不滿一萬。
林甫引敗兵還見景公,景公欲斬荀林甫,群臣力保曰:“林甫先朝大臣,雖有喪師之罪!皆先鋒故違軍法,所以緻敗,主公但斬先谷,以戒将來足矣!何必妄斬林甫哉!”公然之,遂斬先谷,複林甫原職,命六卿治兵練将,以圖報仇,群臣各散。
卻說先谷乃屠岸賈之黨,每欲作亂,以專朝政,隻憚趙盾威嚴,不敢行出。
至是,趙盾已死,先谷被誅,岸賈欲謀盡殺趙氏,出朝與韓厥謀,韓厥不從其謀,走報趙朔,令朔早備。
朔曰:“岸賈乃朝廷之幸臣,必欲殺吾,吾與敵,但子決不絕我趙氏之祀。
”二人号泣而别。
及天未明,岸賈果率甲士圍趙氏之宅,趙厥、趙屏、趙嬰、趙同、趙施一家老幼盡被誅戳,獨趙朔之妻,乃晉成公之妹,有孕在身,走晉朝宮中,居數月生一子。
岸賈聞知令搜宮中。
朔之門客程嬰,欲保全其子,問計于友人公孫杵臼曰:“子以死節與立孤二者孰難?”杵臼曰:“死節誠易,立孤實難。
君為其難,吾為其易。
”程嬰曰:“吾固當為,何忍累子?”杵臼曰:“吾與子皆趙孟門客,各受其思,今遇主大難,豈惜一死而使趙氏絕嗣乎?”程嬰再拜而謝之,遂以己子付與杵臼,杵臼詐抱逃入山中。
程嬰藏匿孤兒,屠岸賈求趙氏孤兒甚急,程嬰乃入城大叫曰:“有能與我千金者,好獻趙氏孤兒!”岸賈聞知,即召嬰問其故,嬰曰:“公孫杵臼與吾乃趙宣子門客,宣子生平,厚臼而慢我,故杵臼抱藏其孤,我所以來告。
”岸賈大悅,賞嬰千金,令引士卒入山,并斬公孫杵臼與趙氏詐孤兒,其不知真者乃程嬰鞠育為子者也!岸賈盡殺趙氏,國中橫行,君臣皆側目,不敢相視。
卻說楚王得勝班師,大賞群臣。
令尹孫叔敖奏曰:“昔吾在城濮之敗,皆因宋國而緻,宋所恃者晉國而已。
今晉兵大敗,若吾鼓兵伐宋,宋來晉孤,中興之盟在楚為主矣!”楚王大悅,遂發兵伐宋。
宋自成公被楚圍;得晉文公求解之後,國勢微弱,成公已殁,子昭公亦亡,其弟立,是為文公。
時,聞楚兵大至,文公欲出城降楚。
左司寇樂呂奏曰:“昔者來遭楚圍,得晉解困,今不告求于晉而便降楚,他日晉兵問罪,将何以對?”公曰:“何以處之?”樂呂曰:“隻宜堅守,速遣使往晉求救。
”公曰:“誰敢往求救?”右大夫樂嬰齊出班願往,公曰:“諾!” 嬰齊披挂,殺開血路,投晉告急。
時,晉景公正恨前仇,便欲起兵教來。
下大夫伯宗曰:“不可!鞭策雖長,不及馬腹。
晉自敖鎬一敗,喪兵十五萬,至今将疲國虛,楚之兵勢甚銳,焉可與敵?”景公曰:“若不救宋,焉能圖霸?”‘伯宗曰:“不如遣一能言之士,告宋且勿降楚,詐稱我兵至,楚聞吾之救至,必然解圍,若不解圍,躁兵練将,救之不晚。
”公悅,遂問:“誰能往來?”忽一人自外進曰:“臣願奉使往宋!”此人畢竟是誰,且看下回分解。
”衆皆然之。
韓厥遂奉喪歸晉,與趙盾奉其子儒即位,是為景公。
時,國中諸大臣皆從出征,唯趙盾獨任政事,累成寝疾,遂卒。
史臣有詩贊曰:趙盾存忠立晉朝,秉公持義濟國強,功名烈振先人德,卓出當時傑者俦。
卻說救鄭之兵至黃河,哨馬報,鄭城被楚困久,救兵不至,已出降于楚,楚兵已将歸國矣。
荀林甫問于諸将,士會曰:“救之不及,再戰何益?不如班師,以候再舉。
”林甫善之,遂令班師。
先鋒先谷曰:“晉之霸諸侯者,以其扶傾救難故也!今鄭被難,大軍坐而不救,非唯失鄭,亦失列國來服之心。
元帥必欲班師,谷願率本部參建大功。
”遂出中軍,引本部兵濟河,與魏。
趙旃、趙嬰、趙恬五将來追楚兵。
卻說楚莊王班師已至于-,聞晉兵追至,衆皆驚懼,下大夫伍參曰:“昔吾楚遇晉兵敗于城濮,今日正是報仇之際,何不乘勢一戰,以消舊恨。
”楚王依言,遂調大軍轉屯于管城下寨。
忽聞寨外鼓聲大震,哨馬來報:“晉先鋒挑戰!”楚王令勿出敵。
叔敖曰:“不可!吾聞晉用荀林甫為中軍,必不能服衆,先谷為先鋒,矜傲,不如乘其三軍本集而這擊之,必然得勝。
”楚王大悅,遂令三軍撥寨出敵。
先谷正在陣上挑戰,楚兵奄出,大殺一陣,晉兵不能抵敵,往本陣逃走。
楚兵鼓軍追至敖鎬,林甫慌忙無措,但令三軍退濟黃河。
當時,獨有士會先知晉兵必敗,令副将韓穿、鞏朔備得遊船八百艘,安于河口,以備接應,其他皆無準備。
及大軍俱敗,十五萬兵一齊挨到岸口,船隻少,各要争先上船,互相攀扯,船上之兵揮劍亂所,其手指落舟中,楚兵敵殺一陣,晉軍死屍填河,河水為之不流。
後人有詩曰:舟翻巨浪連帆倒,人逐洪波帶血流,可憐數萬山西卒,盡喪黃河作水囚。
楚兵亦不乘追,但奪其衣甲器械奏凱而還。
晉兵及登西岸,隻存八百餘騎,步軍不滿一萬。
林甫引敗兵還見景公,景公欲斬荀林甫,群臣力保曰:“林甫先朝大臣,雖有喪師之罪!皆先鋒故違軍法,所以緻敗,主公但斬先谷,以戒将來足矣!何必妄斬林甫哉!”公然之,遂斬先谷,複林甫原職,命六卿治兵練将,以圖報仇,群臣各散。
卻說先谷乃屠岸賈之黨,每欲作亂,以專朝政,隻憚趙盾威嚴,不敢行出。
至是,趙盾已死,先谷被誅,岸賈欲謀盡殺趙氏,出朝與韓厥謀,韓厥不從其謀,走報趙朔,令朔早備。
朔曰:“岸賈乃朝廷之幸臣,必欲殺吾,吾與敵,但子決不絕我趙氏之祀。
”二人号泣而别。
及天未明,岸賈果率甲士圍趙氏之宅,趙厥、趙屏、趙嬰、趙同、趙施一家老幼盡被誅戳,獨趙朔之妻,乃晉成公之妹,有孕在身,走晉朝宮中,居數月生一子。
岸賈聞知令搜宮中。
朔之門客程嬰,欲保全其子,問計于友人公孫杵臼曰:“子以死節與立孤二者孰難?”杵臼曰:“死節誠易,立孤實難。
君為其難,吾為其易。
”程嬰曰:“吾固當為,何忍累子?”杵臼曰:“吾與子皆趙孟門客,各受其思,今遇主大難,豈惜一死而使趙氏絕嗣乎?”程嬰再拜而謝之,遂以己子付與杵臼,杵臼詐抱逃入山中。
程嬰藏匿孤兒,屠岸賈求趙氏孤兒甚急,程嬰乃入城大叫曰:“有能與我千金者,好獻趙氏孤兒!”岸賈聞知,即召嬰問其故,嬰曰:“公孫杵臼與吾乃趙宣子門客,宣子生平,厚臼而慢我,故杵臼抱藏其孤,我所以來告。
”岸賈大悅,賞嬰千金,令引士卒入山,并斬公孫杵臼與趙氏詐孤兒,其不知真者乃程嬰鞠育為子者也!岸賈盡殺趙氏,國中橫行,君臣皆側目,不敢相視。
卻說楚王得勝班師,大賞群臣。
令尹孫叔敖奏曰:“昔吾在城濮之敗,皆因宋國而緻,宋所恃者晉國而已。
今晉兵大敗,若吾鼓兵伐宋,宋來晉孤,中興之盟在楚為主矣!”楚王大悅,遂發兵伐宋。
宋自成公被楚圍;得晉文公求解之後,國勢微弱,成公已殁,子昭公亦亡,其弟立,是為文公。
時,聞楚兵大至,文公欲出城降楚。
左司寇樂呂奏曰:“昔者來遭楚圍,得晉解困,今不告求于晉而便降楚,他日晉兵問罪,将何以對?”公曰:“何以處之?”樂呂曰:“隻宜堅守,速遣使往晉求救。
”公曰:“誰敢往求救?”右大夫樂嬰齊出班願往,公曰:“諾!” 嬰齊披挂,殺開血路,投晉告急。
時,晉景公正恨前仇,便欲起兵教來。
下大夫伯宗曰:“不可!鞭策雖長,不及馬腹。
晉自敖鎬一敗,喪兵十五萬,至今将疲國虛,楚之兵勢甚銳,焉可與敵?”景公曰:“若不救宋,焉能圖霸?”‘伯宗曰:“不如遣一能言之士,告宋且勿降楚,詐稱我兵至,楚聞吾之救至,必然解圍,若不解圍,躁兵練将,救之不晚。
”公悅,遂問:“誰能往來?”忽一人自外進曰:“臣願奉使往宋!”此人畢竟是誰,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