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秘史 第五十回 晉文踐土大會盟 蹇叔遺船救孟明
關燈
小
中
大
,庶幾可服諸侯。
”襄王降诏,許其征鄭。
晉候遂送天子還朝,調歸衆國,獨招秦穆公之兵,相并代鄭。
先轸告晉侯曰:“鄭為中原咽喉,故齊桓公欲霸天下,先争鄭地,今若使秦共伐,秦必争之,不如自率本國之兵以伐之,勝則獨承其地,敗則秦、晉無怨!”晉侯曰:“不然!必與秦共伐,則諸侯不以晉為貪得!”遂告秦兵出汜南,圍鄭東門,晉兵出函陵,圍其北門。
哨馬來報鄭伯,鄭伯聞秦、晉合兵來伐,憂懼慌亂。
上大夫佚之狐進曰:“秦、晉初與楚戰,其不可與之争鋒,但得一人前往說退秦師,秦退晉不足畏矣!”鄭伯曰:“誰可往說?” 狐曰:“令燭之武往說,秦必退師。
”鄭伯遂使人召之武朝見鄭伯。
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鄭伯曰:“子事吾鄭,至老不見用者,皆孤之過也!今封子為中軍大夫,往退秦師,毋得再阻!”武乃承命。
出朝時已及晚,武士乘夜以繩索懸下東門。
直投秦寨,将士把持不得入見。
武在營外放聲大哭,門吏捉入見穆公。
公問是誰。
武曰:“臣乃鄭之大夫也。
”問公:“痛哭何故?”武曰:“哭鄭之亡也!”公:“鄭亡汝安得在吾寨外号哭?”武曰:“鄭亡亦不足惜,可惜者乃秦也!”秦穆公大怒,問曰:“秦何為可惜?”武曰:“晉侯貪得無厭,故并國自小及大,今鄭居泰之東界,晉兵本欲并秦,故會秦先來滅鄭,鄭亡秦失東界,安能久存?此臣所以痛哭,明公為晉侯所迷也!”百裡奚忙進曰:“燭之武乃鄭之說客,故來說吾退兵,主公退後,鄭人反複,切不可聽。
”穆公問之武曰:“鄭能棄楚降秦,則吾兵始返,再若反複,吾必加兵伐之。
”武曰:“明公肯定目下之圍,定成盟誓,願棄楚降秦!”穆公大悅,重賞之武,遂令三軍班師。
後史臣有詩曰:二國交兵攻鄭城,鄭危累卵不朝傾,當年設使無之武,萬裡山河入晉秦。
又有一絕贊燭之武雲:三寸舌揮秦劍戟,兩根牙定鄭山河。
胸藏百萬貔貅甲,不用馳沖戰将多。
是日,秦兵解圍班師,早有人報知晉侯。
時,晉侯久出遠國,偶沾寒疾,忽聞穆公退兵,更加憂慮。
狐偃進曰:“主公成周攻叔帶,城濮戰得臣,親冒矢石,全無懼色,今日秦背約,解卻鄭圍,主公何故憂苦?主公可善保尊體,臣等願先伐秦,然後滅鄭。
”晉侯曰:“不可!我受秦伯厚恩,因小忿便欲擊之,忘恩背義,吾不忍為。
”偃曰:“既不追秦,伐鄭而歸何如?”晉侯曰:“吾身有疾,暫歸養之,以待再圖。
”遂令三軍班師。
晉侯班師歸國,文武迎歸,其疾愈重,不能視事。
召群臣曰:“孤值内亂,出亡一十九年。
今返方圖大伯,遂又将終,願公等盡心輔吾太子,吾死無憾!”言罷而終,時年六十九歲,正周襄王二十四年十二月己卯日也。
史臣贊曰:賢哉晉侯,卓出春秋。
初遭内亂,蒲役不較。
周遊列國,無處不投。
及複大位,便崇文教。
初安周工,示民以義,追解原圍,信孚義洽。
一戰城濮,遂丕霸業。
踐土再盟,諸侯鹹若。
嗚呼晉侯,高山仰止。
宋賢有詩雲:五霸循環疊作興,文公事業出齊秦,外亡盡守謙恭禮,内複能揚信義聲。
一戰新河天子定,再交城濮楚王驚,要知誰繼齊桓志,須向春秋晉紀尋。
史臣評曰:晉文公度量寬宏,知人善任,與趙狐賈魏相事如父兄,故能掃除内亂,匡周服楚,以霸中原。
然刑賞至公,不私親怨,在德必酬,有怨必報,所以諸侯鹹率,遂繼桓公之業。
若夫橘而不正,滢納懷嬴,則春秋之世,無責備之君雲。
文公有五
”襄王降诏,許其征鄭。
晉候遂送天子還朝,調歸衆國,獨招秦穆公之兵,相并代鄭。
先轸告晉侯曰:“鄭為中原咽喉,故齊桓公欲霸天下,先争鄭地,今若使秦共伐,秦必争之,不如自率本國之兵以伐之,勝則獨承其地,敗則秦、晉無怨!”晉侯曰:“不然!必與秦共伐,則諸侯不以晉為貪得!”遂告秦兵出汜南,圍鄭東門,晉兵出函陵,圍其北門。
哨馬來報鄭伯,鄭伯聞秦、晉合兵來伐,憂懼慌亂。
上大夫佚之狐進曰:“秦、晉初與楚戰,其不可與之争鋒,但得一人前往說退秦師,秦退晉不足畏矣!”鄭伯曰:“誰可往說?” 狐曰:“令燭之武往說,秦必退師。
”鄭伯遂使人召之武朝見鄭伯。
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鄭伯曰:“子事吾鄭,至老不見用者,皆孤之過也!今封子為中軍大夫,往退秦師,毋得再阻!”武乃承命。
出朝時已及晚,武士乘夜以繩索懸下東門。
直投秦寨,将士把持不得入見。
武在營外放聲大哭,門吏捉入見穆公。
公問是誰。
武曰:“臣乃鄭之大夫也。
”問公:“痛哭何故?”武曰:“哭鄭之亡也!”公:“鄭亡汝安得在吾寨外号哭?”武曰:“鄭亡亦不足惜,可惜者乃秦也!”秦穆公大怒,問曰:“秦何為可惜?”武曰:“晉侯貪得無厭,故并國自小及大,今鄭居泰之東界,晉兵本欲并秦,故會秦先來滅鄭,鄭亡秦失東界,安能久存?此臣所以痛哭,明公為晉侯所迷也!”百裡奚忙進曰:“燭之武乃鄭之說客,故來說吾退兵,主公退後,鄭人反複,切不可聽。
”穆公問之武曰:“鄭能棄楚降秦,則吾兵始返,再若反複,吾必加兵伐之。
”武曰:“明公肯定目下之圍,定成盟誓,願棄楚降秦!”穆公大悅,重賞之武,遂令三軍班師。
後史臣有詩曰:二國交兵攻鄭城,鄭危累卵不朝傾,當年設使無之武,萬裡山河入晉秦。
又有一絕贊燭之武雲:三寸舌揮秦劍戟,兩根牙定鄭山河。
胸藏百萬貔貅甲,不用馳沖戰将多。
是日,秦兵解圍班師,早有人報知晉侯。
時,晉侯久出遠國,偶沾寒疾,忽聞穆公退兵,更加憂慮。
狐偃進曰:“主公成周攻叔帶,城濮戰得臣,親冒矢石,全無懼色,今日秦背約,解卻鄭圍,主公何故憂苦?主公可善保尊體,臣等願先伐秦,然後滅鄭。
”晉侯曰:“不可!我受秦伯厚恩,因小忿便欲擊之,忘恩背義,吾不忍為。
”偃曰:“既不追秦,伐鄭而歸何如?”晉侯曰:“吾身有疾,暫歸養之,以待再圖。
”遂令三軍班師。
晉侯班師歸國,文武迎歸,其疾愈重,不能視事。
召群臣曰:“孤值内亂,出亡一十九年。
今返方圖大伯,遂又将終,願公等盡心輔吾太子,吾死無憾!”言罷而終,時年六十九歲,正周襄王二十四年十二月己卯日也。
史臣贊曰:賢哉晉侯,卓出春秋。
初遭内亂,蒲役不較。
周遊列國,無處不投。
及複大位,便崇文教。
初安周工,示民以義,追解原圍,信孚義洽。
一戰城濮,遂丕霸業。
踐土再盟,諸侯鹹若。
嗚呼晉侯,高山仰止。
宋賢有詩雲:五霸循環疊作興,文公事業出齊秦,外亡盡守謙恭禮,内複能揚信義聲。
一戰新河天子定,再交城濮楚王驚,要知誰繼齊桓志,須向春秋晉紀尋。
史臣評曰:晉文公度量寬宏,知人善任,與趙狐賈魏相事如父兄,故能掃除内亂,匡周服楚,以霸中原。
然刑賞至公,不私親怨,在德必酬,有怨必報,所以諸侯鹹率,遂繼桓公之業。
若夫橘而不正,滢納懷嬴,則春秋之世,無責備之君雲。
文公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