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補 第一回 牡丹紅鲭魚吐氣 送冤文大聖留連
關燈
小
中
大
斧钺精嚴,銷數百年來青史内不平怨氣。
是近“正夢”。
困葛儡宮,散愁峰頂,演戲、彈詞,凡所閱曆,至險至阻,所雲洪波白浪,正好着力;無處着力,是為“懼夢”。
千古情根,最難打破一“色”字。
虞美人、西施、絲絲、綠珠、翠繩娘、蘋香,空閨諧谑,婉娈近人,豔語飛揚,自招本色,似與“喜夢”相鄰。
到得蜜王認行者為父,星稀月郎,大夢将殘矣;五旗色亂,便欲出魔,可是“寤夢”。
約言六夢,以盡三世。
為佛、為魔、為仙、為凡、為異類種種,所造諸緣,皆從無始以來認定不受輪回、不受劫運者,已是輪回、已是劫運;若自作,若他人作,有何差别? 夫心外心,鏡中鏡,奚帝石火電光,轉眼已盡。
今觀十六回中,客塵為據,主帥無皈,一葉泛泛,誰為津岸? 夫情覺索情、夢覺索夢者,了不可得爾。
閱是《補》者,暫火焰中一散清涼,冷然善也。
” 辛巳中秋嶷如居士書于虎丘千頃雲。
序(二) 予遊莺湖,得見此本于延州來氏。
原本略有評語,以示我友武陵山人,山人曰:“未盡也。
”間琉證一二,以示一道人,道人曰:“嘻!猶未盡。
”乃複加評閱考論,而删存其原評之中款者;猶以為未盡,不得如悟一子之诠《西遊記》也。
予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讀者随所見之淺深,以窺測古人而已,奚所謂盡者?《西遊》借釋言丹,悟一子因而暢發仙佛同宗之旨,故其言長。
南潛本儒者,遭國變,棄家事佛;是書雖借徑《西遊》,實自述平生閱曆了悟之迹,不與原書同趣,何必為悟一子之诠解。
且讀書之要,知人論世而已。
令南潛之人與世,子既考而得之矣,則參之是書,性情趣向,可以默契,得失離合之間,蓋幾希矣。
若夫不盡之言,不盡之意,邈然于筆墨之外者,此則其别有寄托,而不得以于作書之故,豈可以穿鑿附會,而自謂盡之?道人曰:“書意主于點破情魔;然《西遊》全書,可入情魔者不少,何獨托始于三調芭蕉之後?”曰:“南潛易發,因見杏葉而悟黃鐘之度。
《西遊》言芭蕉扇,小如杏葉,展之長丈二尺;或有所觸,遂托始于此。
”道人笑曰:“其然;此亦不可盡之一證也。
”他日,将授之梓,而請序于予,因書其語以贻之。
癸醜孟冬,天目山樵識 西遊補答問 問:《西遊》不阙,何以補也?曰:《西遊》之補,蓋在火焰芭蕉之後,洗心掃塔之先也。
大聖計調芭蕉,清涼火焰,力遏之而已矣。
四萬八千年俱是情根團結。
悟通大道,必先空破情根;空破情根,必先走人情内;走入情内,見得世界情根之虛,然後走出情外,認得道根之實。
《西遊》補者,情妖也;情妖者,鲭魚精也。
問:《西遊》舊本,妖魔百萬,不過欲剖唐僧而俎其肉;子補西遊,而鲭魚獨迷大聖,何也?曰: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問:古本《西遊》,必先說出某妖某怪;此叙情妖,不先曉其為情妖,何也?曰:此正是補《西遊》大關鍵處,情之魔人,無形無聲,不識不知;或從悲慘而入,或從逸樂而入,或一念疑搖而入,或從所見聞而入。
其所入境,若不可已,若不可改,若不可忽,若一入而決不可出。
知情是魔,便是出頭地步。
故大聖在鲭魚肚中,不知鲭魚;跳出鲭魚之外,而知鲭魚也。
且跳出鲭魚不知,頃刻而殺鲭魚者,仍是大聖。
迷人悟人,非有兩人也。
問:古人世界,是過去之說矣;末來世界,是未來之說矣。
雖然,初唐之日,又安得宋丞相秦桧之魂魄而治之? 曰:《西遊補》,情夢也。
譬如正月初三日夢見三月初三與人争鬥,手足格傷,及至三月初三果有争鬥,目之所見與夢無異。
夫正月初三非三月初三也,而夢之見之者,心無所不至也。
心無所不至,故不可放。
問:大聖在古人世界為虞美人,何媚也?在未來世界便為閻羅天于,何威也?曰:心入未來,至險至阻,若非振作精神,必将一敗塗地,滅六賊,去邪也,刑秦桧,決趨向也拜武穆,歸正也。
此大聖脫出情妖之根本。
問:大聖在青青世界,見唐憎是将軍,何也?曰:不須着淪,隻看“殺青大将軍、長老将軍”此九字。
問:十二回:“關雎殿唐僧堕淚,撥琶琶季女彈詞。
是近“正夢”。
困葛儡宮,散愁峰頂,演戲、彈詞,凡所閱曆,至險至阻,所雲洪波白浪,正好着力;無處着力,是為“懼夢”。
千古情根,最難打破一“色”字。
虞美人、西施、絲絲、綠珠、翠繩娘、蘋香,空閨諧谑,婉娈近人,豔語飛揚,自招本色,似與“喜夢”相鄰。
到得蜜王認行者為父,星稀月郎,大夢将殘矣;五旗色亂,便欲出魔,可是“寤夢”。
約言六夢,以盡三世。
為佛、為魔、為仙、為凡、為異類種種,所造諸緣,皆從無始以來認定不受輪回、不受劫運者,已是輪回、已是劫運;若自作,若他人作,有何差别? 夫心外心,鏡中鏡,奚帝石火電光,轉眼已盡。
今觀十六回中,客塵為據,主帥無皈,一葉泛泛,誰為津岸? 夫情覺索情、夢覺索夢者,了不可得爾。
閱是《補》者,暫火焰中一散清涼,冷然善也。
” 辛巳中秋嶷如居士書于虎丘千頃雲。
序(二) 予遊莺湖,得見此本于延州來氏。
原本略有評語,以示我友武陵山人,山人曰:“未盡也。
”間琉證一二,以示一道人,道人曰:“嘻!猶未盡。
”乃複加評閱考論,而删存其原評之中款者;猶以為未盡,不得如悟一子之诠《西遊記》也。
予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讀者随所見之淺深,以窺測古人而已,奚所謂盡者?《西遊》借釋言丹,悟一子因而暢發仙佛同宗之旨,故其言長。
南潛本儒者,遭國變,棄家事佛;是書雖借徑《西遊》,實自述平生閱曆了悟之迹,不與原書同趣,何必為悟一子之诠解。
且讀書之要,知人論世而已。
令南潛之人與世,子既考而得之矣,則參之是書,性情趣向,可以默契,得失離合之間,蓋幾希矣。
若夫不盡之言,不盡之意,邈然于筆墨之外者,此則其别有寄托,而不得以于作書之故,豈可以穿鑿附會,而自謂盡之?道人曰:“書意主于點破情魔;然《西遊》全書,可入情魔者不少,何獨托始于三調芭蕉之後?”曰:“南潛易發,因見杏葉而悟黃鐘之度。
《西遊》言芭蕉扇,小如杏葉,展之長丈二尺;或有所觸,遂托始于此。
”道人笑曰:“其然;此亦不可盡之一證也。
”他日,将授之梓,而請序于予,因書其語以贻之。
癸醜孟冬,天目山樵識 西遊補答問 問:《西遊》不阙,何以補也?曰:《西遊》之補,蓋在火焰芭蕉之後,洗心掃塔之先也。
大聖計調芭蕉,清涼火焰,力遏之而已矣。
四萬八千年俱是情根團結。
悟通大道,必先空破情根;空破情根,必先走人情内;走入情内,見得世界情根之虛,然後走出情外,認得道根之實。
《西遊》補者,情妖也;情妖者,鲭魚精也。
問:《西遊》舊本,妖魔百萬,不過欲剖唐僧而俎其肉;子補西遊,而鲭魚獨迷大聖,何也?曰: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問:古本《西遊》,必先說出某妖某怪;此叙情妖,不先曉其為情妖,何也?曰:此正是補《西遊》大關鍵處,情之魔人,無形無聲,不識不知;或從悲慘而入,或從逸樂而入,或一念疑搖而入,或從所見聞而入。
其所入境,若不可已,若不可改,若不可忽,若一入而決不可出。
知情是魔,便是出頭地步。
故大聖在鲭魚肚中,不知鲭魚;跳出鲭魚之外,而知鲭魚也。
且跳出鲭魚不知,頃刻而殺鲭魚者,仍是大聖。
迷人悟人,非有兩人也。
問:古人世界,是過去之說矣;末來世界,是未來之說矣。
雖然,初唐之日,又安得宋丞相秦桧之魂魄而治之? 曰:《西遊補》,情夢也。
譬如正月初三日夢見三月初三與人争鬥,手足格傷,及至三月初三果有争鬥,目之所見與夢無異。
夫正月初三非三月初三也,而夢之見之者,心無所不至也。
心無所不至,故不可放。
問:大聖在古人世界為虞美人,何媚也?在未來世界便為閻羅天于,何威也?曰:心入未來,至險至阻,若非振作精神,必将一敗塗地,滅六賊,去邪也,刑秦桧,決趨向也拜武穆,歸正也。
此大聖脫出情妖之根本。
問:大聖在青青世界,見唐憎是将軍,何也?曰:不須着淪,隻看“殺青大将軍、長老将軍”此九字。
問:十二回:“關雎殿唐僧堕淚,撥琶琶季女彈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