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補 第一回 牡丹紅鲭魚吐氣 送冤文大聖留連

關燈
序 明-董說著 羊阜校點 校點記 《西遊補》十六回,明末董說(字若雨)著。

    它補入《西遊記》的“三調芭蕉扇”之後,而又自成創作的結構,其思想性和藝術性,毫不比《酉遊記》原書遜色,是一部想象瑰麗而具有當時的現實意義的神魔小說。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此書主旨“實于譏彈明季世風之意多”,而“其造事遣辭,則豐瞻多姿,恍忽善幻,音突之處,時足驚人,間似俳諧,亦常俊絕;殊非同時作手所敢望也。

    ” 此書的故事梗概,系接在唐僧晦徒四衆過火焰山之後,寫孫行者化齋,被鲭魚精所迷,撞入了這個自稱為小月王的妖怪所幻造的“青青世界”。

    他為了找尋秦始皇借驅山铎子(想用來把上西天路途所有的藏妖怪的高山趕走),也為了找尋師父唐僧的下落,往返奔走,上下探索,卻跌到了“萬鏡樓台”;從而他通過這樓台上的鏡子,進入“古人世界”,後來又進入“未來世界”。

    他忽化為虞美人,與楚霸王周旋,想探明秦始皇的住處;忽又當了閻羅王,坐堂把泰桧審判、行刑,并拜嶽飛為第三個師父。

    接着,他從鏡子裡跳出來,又在小月王的王宮和“青青世界”有了許多經曆。

    最後,孫悟空得到虛空主人的呼喚,才醒悟了;及至他從“青青世界”這個假天地豚身出來,走回到舊時山路上,恰好見到那想吃唐僧的鲭魚精已變作一個小和尚,正在把唐僧哄弄。

    于是,他一棒對小和尚打了下去,現出鲭魚屍首。

    這整個過程的描寫,其情節極盡奇幻曲折之能事。

     從此書的現實意義來說:一開始寫孫悟空進入“青青世界”的王宮時,就通過宮女的口,揭露皇帝的荒滢無恥,腐化堕落。

    在孫悟空擔任閩羅王審判秦桧時,又通過判官的口,說:“如今天下有兩樣待宰相的:一樣是吃飯穿衣娛妻弄子的臭人,他待宰相到身,以為華藻自身之地,以為驚耀鄉裡之地,以為奴仆詐人之地;一樣是賣國傾朝,謹具平天冠,奉申白玉玺,他待宰相到身,以為攬政事之地,以為制天子之地,以為恣刑賞之地。

    泰撿是後邊一樣。

    ”而秦桧受刑,竟然叫屈道:“爺爺!後邊做秦桧的也多,現今做秦檢的也不少,隻管叫秦桧獨獨受苦怎的?”書中還有一大段諷刺科舉制度的淋漓盡緻、維妙維肖的描寫,并通過李老君的口說:“哀哉!一班無耳無目,無舌無鼻,無手無腳,無心無肺,無骨無筋,無血無氣之人,名日秀才;百年隻用一張紙,蓋棺卻無兩句書!做的文字,更有蹊跷……你道這個文章叫做什麼?原來叫做‘紗帽文章’!”如此等等,可見此書為了譏彈明季世鳳,其内容具有人民性和民族思想。

     我們對此書的校點工作,采用一九五五年由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的明崇祯刻本為工作本,參校了一九二七年的劉複校點版本和一九五七年的汪原放校點版本,改正了多處錯、漏、衍文字,并補進了劉複校點本中的天目山樵《序》(魯迅評介此書時就提到這篇《序》;又因此《序》說及此書每回後面所加的《評》)和作者佚名的《讀(西遊補)雜記》。

    每回文字作了分段和加标點。

    由于校點者水平所限,缺點和錯誤難免,希望得到專家和讀者的指正。

     一九八零年十月羊阜記于羊城無名樓 序(一) 曰:出三界,則情根盡,離聲聞緣覺,則妄想空。

    又曰:出三界,不越三界;離聲聞緣覺,不越聲聞緣覺;一念着處,即是虛妄。

    妄生偏,偏生魔,魔生種類。

    十倍正覺,流浪幻化,彌因彌極,浸滢而别具情想,别轉人身,别換區寓,一彈指間事。

    是以學道未圓,古今同慨! 曰:借光于鑒,借鑒于光,庶幾照體嘗懸,勘念有自。

     乃若光影俱無,歸根何似?又可慨已! 補《西遊》,意言何寄? 作者偶以三調芭蕉扇後,火餡清涼,寓言重言,以見情魔團結,形現無端,随其夢境迷離,一枕子幻出大千世界。

     如孫行者牡丹花下撲殺一幹男女,從春駒野火中忽入新唐,聽見骊山圖便想借用着驅山铎,亦似芭蕉扇影子未散。

     是為“思夢”。

     一堕青青世界,必至萬鏡皆迷。

    踏空鑿天,皆由陳玄奘做殺青大将軍一念驚悸而生。

    是為“噩夢”。

     欲見秦始皇,瞥面撞着西楚;甫入古人鏡相尋,又是未來。

    勘問宋丞相秦桧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