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 迎刃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經過生養蕃息,他們形成了一個驕悍不馴的群體,到正統年間,正當北方瓦刺部落的也先進犯京師的時候,他們将要乘機蚤動,幾乎釀成變亂。
直到景泰年間,朝廷發兵鎮壓湖、貴及廣東、廣西等處的民衆造反時,于肅愍(于謙的谥号)奏請皇上,派遣他們中的大小首領,厚以賞犒,讓他們随軍征進。
事情結束後,經過奏請,他們就留到了這些地方。
于是,數十年的積患,悄悄地消除了。
李賢 法司奏:石亨等既誅,其黨冒奪門功升官者數千人,俱合查究。
上召李賢曰:“此事恐驚動人心。
”賢曰:“朝廷許令自首免罪,事方妥。
”于是冒功者四千餘人,盡首改正。
【譯文】 明英宗時,主管司法刑獄的官署向皇上禀奏:權臣石亨等既被誅殺,其黨徒在英宗複位的“奪門之變”中冒奪門功而升官者達數千人,他們都應該查究。
”皇上召見吏部尚書李賢說:“此事恐怕會驚動人心。
”李賢說:“朝廷隻要允許他們自首免罪,事情方可妥當。
”于是冒功者四千餘人,盡皆自首改正。
王瓊 武宗南巡還,當彌留之際,楊石齋廷和已定計擒江彬。
然彬所領邊兵數千人,為彬爪牙者,皆勁卒也。
恐其倉卒為變,計無所出,因謀之王晉溪。
晉溪曰:“當錄其扈從南巡之功,令至通州聽賞。
”于是邊兵盡出,彬遂成擒。
【譯文】 明武宗南巡返回京師後得病,當他彌留之際,首輔楊廷和(号石齋)已經定計要擒拿權奸江彬。
然而江彬所領的親兵達數千人,他們都是江彬的親信爪牙,個個皆為強悍之卒。
楊首輔恐怕這樣在倉卒間會引起兵變,拿不定主意,于是找兵部尚書王瓊(号晉溪)商量。
王瓊說:“可以抄錄他們護從皇上南巡的功勞,令他們到通州聽賞。
”于是江彬的親兵盡都離開江彬到通州,江彬遂被擒拿。
劉大夏張居正 莊浪上帥魯麟為甘肅副将,求人将不得,恃其部落強,徑歸莊浪,以子幼請告。
有欲予之大将印者,有欲召還京,予之散地者,劉尚書大夏獨曰:“彼虐,不善用其衆,無能為也,然未有罪。
今予之印,非法;召之不至,損威。
”乃為疏,獎其先世之忠,而聽其就閑。
麟卒怏怏病死。
黔國公沐朝弼,犯法當逮。
朝議皆難之,謂朝粥綱紀之卒且萬人,不易逮,逮恐激諸夷變。
居正擢用其子,而馳單使縛之,卒不敢動,既至,請貸其死,而锢之南京,人以為快。
獎其先則内愧,而怨望之詞塞,擢其子則心安,而巢袕之慮重。
所以罷之锢之,唯吾所制。
【譯文】 明代,莊浪土帥魯麟是甘肅副将,他因争甘肅大将的官職沒有成功,便依仗自己部落的勢力強大,直接回到莊浪,以兒女年幼為由請假告休。
對此。
朝中議論紛紛,有主張把大将印玺授與他的,有主張召他進京,給他個閑散職務的,尚書劉大夏排斥衆議,說道:“魯麟性情殘暴,不善于使用民衆,是沒有作為的。
然而他沒有犯罪,現在,給他将印,不合法制;召之不來,有損威信。
”于是給皇帝奏議,獎勵魯麟先世的忠勇功績,對魯麟卻聽其就閑。
後魯麟最終怏怏病死 明黔因公沐朝弼犯法應當逮捕。
朝臣們議論時,都感到這件事很難辦,說沐朝弼府中士卒近萬人,不易逮捕,逮捕時恐怕激成兵變。
首輔張居正就提撥了沐朝弼兒子的官職,并專派使者馳往沐府将沐朝弼擒獲,府中士卒不敢動手。
捉來沐朝弼後,張居正請求赦免他的死刑,而把他禁锢在南京。
人們都感到很痛快。
劉坦 坦為長沙太守,行湘州事。
适王僧粲謀反,湘部諸郡蜂起應之,而前鎮軍錘玄紹者潛謀内應,将克日起。
坦偵知之,佯為不省,如常理訟。
至夜,故開城門以疑之。
玄紹不敢發,明旦詣坦問故,坦久留與語,而密遣親兵收其家書。
(邊批:已知其确有其書,故收亦以塞其口,非密遣也。
)玄紹尚在坐,收兵還,具得其文書本末,因出以質紹。
紹首伏,即斬之,而焚其書以安餘黨,州部遂安。
【譯文] 南朝梁的劉坦為長沙太守,兼管湘州事務。
當時正值王僧粲謀反,湘州各郡蜂起響應,前任湘州鎮軍鐘玄紹,也暗地預謀做内應,将選擇日子起兵。
劉坦偵察到這個陰謀,佯作不知,還照常處理訴訟事務。
到了夜間,故意打開城門以迷惑鐘玄紹,鐘玄紹不敢發兵。
第二天早上,鐘玄紹來見劉坦,問他夜間為何大開城門。
劉坦一面把鐘玄紹留下,和他談了很長時間的話,一面秘密地派親兵去搜查鐘玄紹家中書信。
鐘玄紹還在坐着沒走,劉坦的親兵已經回來,搜到了鐘玄紹與王僧粲來往的文書,得知了他預謀内應的始末。
劉坦便把這些文書拿出來與鐘玄紹對質。
鐘玄紹隻得伏首認罪,劉坦殺了他,而把這些書信燒掉,以安撫鐘玄紹的餘黨,于是湘州各郡都得到了安甯。
張忠獻 叛将範瓊擁兵據上流,召之不來;來又不肯釋兵,中外洶洶。
張忠獻與劉子羽密謀誅之。
一日遣張俊以千人渡江,若捕他盜者,因召瓊、俊及劉光世詣都堂計事,為設飲食。
食已,相顧未發,子羽坐底下,恐瓊覺事中變,遽取黃紙,執之趨前,舉以麾瓊曰:“下!有敕,将軍可詣大理置對。
”瓊愕不知所為。
子羽顧左右,擁置輿中,以俊兵衛送獄。
使光世出撫其衆,且曰:“所誅止瓊,汝等固天子自将之兵也。
”衆皆投刀曰“諾”。
悉麾隸他軍,頃刻而定,瓊伏誅。
【譯文】 宋高宗時,叛将範瓊擁兵占據長江上遊,高宗皇帝召見他,他不肯來;來了之後又不肯解散軍隊、交出兵權。
朝廷内外,對此議論紛紛。
當時,“苗、劉之亂”剛被平定,各路勤王部隊尚未撤離,于是,主管樞密院的張忠獻(張浚谥号)和同僚劉子羽密謀除掉範瓊。
一天,他派張俊(勤王部隊将領)率領一千人渡江,裝作剿捕别的盜賊的樣子,趁機召範瓊、張俊和劉光世(勤工部隊将領)到都堂商議軍情,并設酒宴招待他們。
吃完酒飯,大家互相觀望,沒有動手。
劉子羽坐在堂下,恐怕範瓊察覺,使事情中途發生變化,急忙拿了一張黃紙,走到範瓊面前,舉着黃紙對範瓊說:“下來!有诏書在此,将軍可奉命令到大理寺對質。
”範瓊驚呆了,一時不知該怎麼辦好。
劉子羽向左右使了個眼色,把範瓊推架到車上,用張俊的兵押送至獄中。
張忠獻讓劉光世出外招撫範瓊的部衆,并且說:“所殺的隻是範瓊一個人,你們本是天子親自統率的士兵呀!”衆兵都收下了刀槍,聲聲說:“願從命。
”于是,把他們全都改編到别的軍隊中去了。
頃刻間事情解決,範瓊被殺掉了。
留志淑 中官畢貞,逆濠黨也。
至自江西,聲勢翕赫,擁從牙士五百餘人,肆行殘賊,人人自危。
留志淑知杭州,密得其不可測之狀,白台察監司陰制之。
未幾,貞果構市人,一夕火其居,延燒二十餘家。
淑恐其因衆為亂,閉門不出,止傳報諸衙門人毋救火。
餘數日,果與壕通。
及貞将發應濠,台察監司召淑定計。
先提民兵,伏貞門外,監司以常禮見,出。
淑入。
貞怒曰:“知府以我反乎?”應曰:“府中役從太多,是以公心迹不白。
”因令左右出報監司。
既入,即至堂上,執貞手與語當自白之狀。
(邊批:在我掌握中)。
衆共語世所不籍之人以釋衆疑。
貞倉卒不得已,呼其衆出。
出則民兵盡執而置之獄。
僞與貞入視府中,見所藏諸兵器,诘曰:“此将何為也?”貞不能答,乃羁留之,奏聞,伏誅。
【譯文】 明武宗的太監畢貞,是謀反的甯王朱宸濠的黨徒,他奉命監守江西後,聲勢顯赫,出入間前呼後擁,随從護衛達五百餘人,肆虐橫行,殘暴狠毒,所到之處人人自危,之後他又奉命鎮守浙江。
當時,留志淑任杭州知州,秘密地得到了畢貞參與謀反的情況,便告訴了台察、監司等上司,以便能對畢貞暗中制之。
沒過多長時候,畢貞果然勾結了幾個市井小人,在一天晚上放火燒了自家的居所,并蔓延燒毀二十餘家。
留志淑恐怕因其引起衆亂,閉門不出,隻是傳報諸衙門人不要去救火。
又過了一些日子,他們果然與甯王朱宸濠串通。
等到畢貞将要舉事響應甯王朱宸濠叛亂的時候,台察、監司召來留志淑商定計策。
他們先叫一部分民兵,埋伏在畢貞往處的門外,監司以常禮去見畢貞,時間不長便告辭出來,之後留志淑進去。
見到留志淑,畢貞發怒道:“知府以為我反叛朝廷了嗎?”留志淑回答說:“是公公府中役從人多嘴雜,緻使公公心迹蒙受不白了。
”當下命令左右去向監司彙報。
不久,監司重新進來,一到堂上,就拉住畢貞的手向他剖白自己。
他們你一言我一語地遣責那些不守規矩、胡言亂語的人以消除衆人的疑慮。
畢貞倉卒不得已間,就把自己的兵衆呼喚了出來。
而他們一出就被埋伏的民兵盡數捉拿而投之監獄。
留志淑與監司遂佯裝去參觀畢貞的府第,當見到畢貞所藏的許多兵器的時候,他們責問道:“這是想要幹什麼呢?”畢貞不能回答,于是把他拘留起來,經向朝廷奏請,把他處斬了。
王益 王益知韶州,州有屯兵五百人,代者久不至。
欲謀為變,事覺,一邵皆駭。
益不為動,取其首五人,即日斷流之。
或請以付獄,不聽。
既而聞其徒曰:“若五人者系獄,當夜劫之。
”衆乃服。
【譯文】 北宋仁宗時,王益(王安石之父)做韶州的知州,州裡屯兵五百,這五百人的服役期限已到,可是替換他們的隊伍許久還沒有到達,這五百人想到要策劃叛亂,事情被發覺了,州中的百姓都很恐慌。
王益卻十分沉着,拿到為首的五人,當天就判了他們流放罪并押送走。
有人請求将五人送進監獄,王益沒有采納,不久,聽到兵士們議論說:“如果五人關進監獄,當天夜裡就劫獄。
”衆人這才佩服王益的明斷。
賈耽 賈耽為山南東道節度使,使行軍司馬樊澤奏事行在。
澤既反命,方大宴,有急碟至:以澤代耽。
耽内牒懷中,顔色不改,宴罷,即命将吏谒澤,牙将張獻甫怒曰:“行軍自圖節鎖,事人不忠,請殺之!”耽曰:“天子所命,即為節度使矣。
”即日離鎮,以獻甫自随,軍府遂安。
【譯文】 唐朝的賈耽做山南東道節度使時,唐德宗巡幸梁州。
賈耽派行軍司馬樊澤到梁州向德宗奏事。
樊澤事畢返回後,賈耽正設酒宴,忽然有朝廷的緊急文書送到,命令:樊澤代替賈耽的節度使職務。
賈耽看後,把文書藏到懷中,面上不動聲色。
酒宴結束後,賈耽便命令堂吏去見樊澤,賈耽的牙将帳獻甫氣憤他說:“樊行軍在皇上面前自謀節度使職務,侍奉主帥不忠,請允許我把他殺掉!”賈耽說:“這是皇上的命令,樊澤現在就是節度使了。
”當天賈耽就離開了駐地,并讓張獻甫跟随自己,軍府因此平安無事。
處工孛羅等 萬曆年間,女真虜人阿蔔害等一百七員進貢到京。
内工學羅、小厮哈額、真太三名為首,在通州驿遞橫肆需索。
州司以聞。
時沈演在禮部客司,議謂本東夷長,恭順有年,若一概議革,恐孤遠人向化之心,宜仍将各向年例正額賞賜,行移内府各衙門關出給散,以彰天朝曠蕩之恩。
止将工孛羅等三名,革其額賞。
行文遼東巡撫,執付在邊酋長,谕以蚤擾之故,治以虜法。
俟本人認罪輸服,方準補給。
(評注:沈何山演雲:客司,古典屬國,郵人蚤于虜,不能不望鈴束,然無以制其命。
初工孝羅等見告谕以罰服,骜弗受也,與賞以安衆,革三人賞以行法。
三人頭目,能使其衆者,且積猾也,然離衆亦不能嘩,遂甘罰服。
此亦處蚤擾之一法。
) 【譯文】 明朝萬曆年間,女真人阿蔔害等一百零七人進貢到達京師。
其中以工孛羅、小厮哈額、真太三人為首,在通州驿站,橫肆需索。
州司向朝中奏報了這些事情。
當時沈演在負責接待外賓事務的禮部客司任職,接到州司禀告後,徑商議認為這些人都是東夷人中的首領人物,且恭順多年,如果一概處治,恐怕會辜負遠邦夷人向往中國教化的心情。
應該仍然按往年常例正額賞賜給他們,并給内府發文,要求各衙門都給他們一些小的犒賞,以弘揚我們天朝曠廣浩蕩之恩。
隻是對工孛羅等三人,要革除他們的額賞。
行文給遼東巡撫,讓他們拿給邊地首長,對這三人以蚤擾民衆的罪名用當地的法律處治。
等到他們本人認罪服輸後,才能準于補給賞賜。
王欽若 王欽若為毫州判官,監會亭倉。
天久雨,倉司以米濕,不為受納。
民自遠方來輸祖者,深以為苦。
欽若悉命輸之倉,奏請不拘年次,先支濕米。
(邊批:民利于透支,必然樂從。
)太宗大喜,因識其名,由是大用。
(評注:紹興間,中丞蔣繼周出守宣城,用通判周世詢議,欲以去歲舊粟支軍食之半。
群卒惡其陳腐,橫挺于庭,出不遜語。
佥判王明清後至,聞變,亟令車前二卒傳渝雲:“佥判适自府中來,已得中丞台旨,令盡支新米。
”群嚣始息。
然令之不行,大非法紀,必如欽若,方是出脫惡米之法。
) 【譯文】 南宋時,王欽若為毫州判官,并監理會亭倉事。
因天氣久雨不停,管理倉儲的官吏以米濕為由,不願意受納。
有民工從遠方來交租稅,對此深以為苦。
王欽若知道這件事後命令讓民工入倉,随後他奏請朝廷,倉儲可以不論期年先後,先支濕米。
大宗皇帝知道此事後大喜,由此認識了王欽若的名字,開始重用他了。
令狐-李德裕 宣宗銜甘露之事,嘗授旨于宰相令狐公。
公欲盡誅之,而慮其冤,乃密奏膀子雲:“但有罪莫舍,有阙莫填,自然無類矣。
” (評注:今京衛軍虛籍糜饩,無一可用;驟裁之,又恐激變。
若依此法,不數十年,可以清伍,省其費以别募,又可化無用為有用。
)先是諸鎮宦者監軍,各以意見指揮軍事,将帥不得專進退。
又監使悉選軍中骁勇數百為牙隊,其在陣戰鬥者皆怯弱之士。
所以比年将帥出征屢敗。
李贊皇乃與樞密使楊鈞義、劉行深議,約敕監軍不得預軍政,每兵千人聽取十人自衛,有功随例沾賞。
自此将帥得展謀略,所向有功。
【譯文】 唐朝文宗時的“甘露之變”,宦官專權,使不少大臣冤死,宣宗即位後,一直懷恨此事,曾經授旨給宰相令狐。
令狐-受旨後想盡誅宦官,又顧慮這樣要有受冤的,于是寫成折貼向皇上密奏道:“隻要對其中有罪的不放過,有缺額不再補充,自然這一夥人就無形中慢慢清除
直到景泰年間,朝廷發兵鎮壓湖、貴及廣東、廣西等處的民衆造反時,于肅愍(于謙的谥号)奏請皇上,派遣他們中的大小首領,厚以賞犒,讓他們随軍征進。
事情結束後,經過奏請,他們就留到了這些地方。
于是,數十年的積患,悄悄地消除了。
李賢 法司奏:石亨等既誅,其黨冒奪門功升官者數千人,俱合查究。
上召李賢曰:“此事恐驚動人心。
”賢曰:“朝廷許令自首免罪,事方妥。
”于是冒功者四千餘人,盡首改正。
【譯文】 明英宗時,主管司法刑獄的官署向皇上禀奏:權臣石亨等既被誅殺,其黨徒在英宗複位的“奪門之變”中冒奪門功而升官者達數千人,他們都應該查究。
”皇上召見吏部尚書李賢說:“此事恐怕會驚動人心。
”李賢說:“朝廷隻要允許他們自首免罪,事情方可妥當。
”于是冒功者四千餘人,盡皆自首改正。
王瓊 武宗南巡還,當彌留之際,楊石齋廷和已定計擒江彬。
然彬所領邊兵數千人,為彬爪牙者,皆勁卒也。
恐其倉卒為變,計無所出,因謀之王晉溪。
晉溪曰:“當錄其扈從南巡之功,令至通州聽賞。
”于是邊兵盡出,彬遂成擒。
【譯文】 明武宗南巡返回京師後得病,當他彌留之際,首輔楊廷和(号石齋)已經定計要擒拿權奸江彬。
然而江彬所領的親兵達數千人,他們都是江彬的親信爪牙,個個皆為強悍之卒。
楊首輔恐怕這樣在倉卒間會引起兵變,拿不定主意,于是找兵部尚書王瓊(号晉溪)商量。
王瓊說:“可以抄錄他們護從皇上南巡的功勞,令他們到通州聽賞。
”于是江彬的親兵盡都離開江彬到通州,江彬遂被擒拿。
劉大夏張居正 莊浪上帥魯麟為甘肅副将,求人将不得,恃其部落強,徑歸莊浪,以子幼請告。
有欲予之大将印者,有欲召還京,予之散地者,劉尚書大夏獨曰:“彼虐,不善用其衆,無能為也,然未有罪。
今予之印,非法;召之不至,損威。
”乃為疏,獎其先世之忠,而聽其就閑。
麟卒怏怏病死。
黔國公沐朝弼,犯法當逮。
朝議皆難之,謂朝粥綱紀之卒且萬人,不易逮,逮恐激諸夷變。
居正擢用其子,而馳單使縛之,卒不敢動,既至,請貸其死,而锢之南京,人以為快。
獎其先則内愧,而怨望之詞塞,擢其子則心安,而巢袕之慮重。
所以罷之锢之,唯吾所制。
【譯文】 明代,莊浪土帥魯麟是甘肅副将,他因争甘肅大将的官職沒有成功,便依仗自己部落的勢力強大,直接回到莊浪,以兒女年幼為由請假告休。
對此。
朝中議論紛紛,有主張把大将印玺授與他的,有主張召他進京,給他個閑散職務的,尚書劉大夏排斥衆議,說道:“魯麟性情殘暴,不善于使用民衆,是沒有作為的。
然而他沒有犯罪,現在,給他将印,不合法制;召之不來,有損威信。
”于是給皇帝奏議,獎勵魯麟先世的忠勇功績,對魯麟卻聽其就閑。
後魯麟最終怏怏病死 明黔因公沐朝弼犯法應當逮捕。
朝臣們議論時,都感到這件事很難辦,說沐朝弼府中士卒近萬人,不易逮捕,逮捕時恐怕激成兵變。
首輔張居正就提撥了沐朝弼兒子的官職,并專派使者馳往沐府将沐朝弼擒獲,府中士卒不敢動手。
捉來沐朝弼後,張居正請求赦免他的死刑,而把他禁锢在南京。
人們都感到很痛快。
劉坦 坦為長沙太守,行湘州事。
适王僧粲謀反,湘部諸郡蜂起應之,而前鎮軍錘玄紹者潛謀内應,将克日起。
坦偵知之,佯為不省,如常理訟。
至夜,故開城門以疑之。
玄紹不敢發,明旦詣坦問故,坦久留與語,而密遣親兵收其家書。
(邊批:已知其确有其書,故收亦以塞其口,非密遣也。
)玄紹尚在坐,收兵還,具得其文書本末,因出以質紹。
紹首伏,即斬之,而焚其書以安餘黨,州部遂安。
【譯文] 南朝梁的劉坦為長沙太守,兼管湘州事務。
當時正值王僧粲謀反,湘州各郡蜂起響應,前任湘州鎮軍鐘玄紹,也暗地預謀做内應,将選擇日子起兵。
劉坦偵察到這個陰謀,佯作不知,還照常處理訴訟事務。
到了夜間,故意打開城門以迷惑鐘玄紹,鐘玄紹不敢發兵。
第二天早上,鐘玄紹來見劉坦,問他夜間為何大開城門。
劉坦一面把鐘玄紹留下,和他談了很長時間的話,一面秘密地派親兵去搜查鐘玄紹家中書信。
鐘玄紹還在坐着沒走,劉坦的親兵已經回來,搜到了鐘玄紹與王僧粲來往的文書,得知了他預謀内應的始末。
劉坦便把這些文書拿出來與鐘玄紹對質。
鐘玄紹隻得伏首認罪,劉坦殺了他,而把這些書信燒掉,以安撫鐘玄紹的餘黨,于是湘州各郡都得到了安甯。
張忠獻 叛将範瓊擁兵據上流,召之不來;來又不肯釋兵,中外洶洶。
張忠獻與劉子羽密謀誅之。
一日遣張俊以千人渡江,若捕他盜者,因召瓊、俊及劉光世詣都堂計事,為設飲食。
食已,相顧未發,子羽坐底下,恐瓊覺事中變,遽取黃紙,執之趨前,舉以麾瓊曰:“下!有敕,将軍可詣大理置對。
”瓊愕不知所為。
子羽顧左右,擁置輿中,以俊兵衛送獄。
使光世出撫其衆,且曰:“所誅止瓊,汝等固天子自将之兵也。
”衆皆投刀曰“諾”。
悉麾隸他軍,頃刻而定,瓊伏誅。
【譯文】 宋高宗時,叛将範瓊擁兵占據長江上遊,高宗皇帝召見他,他不肯來;來了之後又不肯解散軍隊、交出兵權。
朝廷内外,對此議論紛紛。
當時,“苗、劉之亂”剛被平定,各路勤王部隊尚未撤離,于是,主管樞密院的張忠獻(張浚谥号)和同僚劉子羽密謀除掉範瓊。
一天,他派張俊(勤王部隊将領)率領一千人渡江,裝作剿捕别的盜賊的樣子,趁機召範瓊、張俊和劉光世(勤工部隊将領)到都堂商議軍情,并設酒宴招待他們。
吃完酒飯,大家互相觀望,沒有動手。
劉子羽坐在堂下,恐怕範瓊察覺,使事情中途發生變化,急忙拿了一張黃紙,走到範瓊面前,舉着黃紙對範瓊說:“下來!有诏書在此,将軍可奉命令到大理寺對質。
”範瓊驚呆了,一時不知該怎麼辦好。
劉子羽向左右使了個眼色,把範瓊推架到車上,用張俊的兵押送至獄中。
張忠獻讓劉光世出外招撫範瓊的部衆,并且說:“所殺的隻是範瓊一個人,你們本是天子親自統率的士兵呀!”衆兵都收下了刀槍,聲聲說:“願從命。
”于是,把他們全都改編到别的軍隊中去了。
頃刻間事情解決,範瓊被殺掉了。
留志淑 中官畢貞,逆濠黨也。
至自江西,聲勢翕赫,擁從牙士五百餘人,肆行殘賊,人人自危。
留志淑知杭州,密得其不可測之狀,白台察監司陰制之。
未幾,貞果構市人,一夕火其居,延燒二十餘家。
淑恐其因衆為亂,閉門不出,止傳報諸衙門人毋救火。
餘數日,果與壕通。
及貞将發應濠,台察監司召淑定計。
先提民兵,伏貞門外,監司以常禮見,出。
淑入。
貞怒曰:“知府以我反乎?”應曰:“府中役從太多,是以公心迹不白。
”因令左右出報監司。
既入,即至堂上,執貞手與語當自白之狀。
(邊批:在我掌握中)。
衆共語世所不籍之人以釋衆疑。
貞倉卒不得已,呼其衆出。
出則民兵盡執而置之獄。
僞與貞入視府中,見所藏諸兵器,诘曰:“此将何為也?”貞不能答,乃羁留之,奏聞,伏誅。
【譯文】 明武宗的太監畢貞,是謀反的甯王朱宸濠的黨徒,他奉命監守江西後,聲勢顯赫,出入間前呼後擁,随從護衛達五百餘人,肆虐橫行,殘暴狠毒,所到之處人人自危,之後他又奉命鎮守浙江。
當時,留志淑任杭州知州,秘密地得到了畢貞參與謀反的情況,便告訴了台察、監司等上司,以便能對畢貞暗中制之。
沒過多長時候,畢貞果然勾結了幾個市井小人,在一天晚上放火燒了自家的居所,并蔓延燒毀二十餘家。
留志淑恐怕因其引起衆亂,閉門不出,隻是傳報諸衙門人不要去救火。
又過了一些日子,他們果然與甯王朱宸濠串通。
等到畢貞将要舉事響應甯王朱宸濠叛亂的時候,台察、監司召來留志淑商定計策。
他們先叫一部分民兵,埋伏在畢貞往處的門外,監司以常禮去見畢貞,時間不長便告辭出來,之後留志淑進去。
見到留志淑,畢貞發怒道:“知府以為我反叛朝廷了嗎?”留志淑回答說:“是公公府中役從人多嘴雜,緻使公公心迹蒙受不白了。
”當下命令左右去向監司彙報。
不久,監司重新進來,一到堂上,就拉住畢貞的手向他剖白自己。
他們你一言我一語地遣責那些不守規矩、胡言亂語的人以消除衆人的疑慮。
畢貞倉卒不得已間,就把自己的兵衆呼喚了出來。
而他們一出就被埋伏的民兵盡數捉拿而投之監獄。
留志淑與監司遂佯裝去參觀畢貞的府第,當見到畢貞所藏的許多兵器的時候,他們責問道:“這是想要幹什麼呢?”畢貞不能回答,于是把他拘留起來,經向朝廷奏請,把他處斬了。
王益 王益知韶州,州有屯兵五百人,代者久不至。
欲謀為變,事覺,一邵皆駭。
益不為動,取其首五人,即日斷流之。
或請以付獄,不聽。
既而聞其徒曰:“若五人者系獄,當夜劫之。
”衆乃服。
【譯文】 北宋仁宗時,王益(王安石之父)做韶州的知州,州裡屯兵五百,這五百人的服役期限已到,可是替換他們的隊伍許久還沒有到達,這五百人想到要策劃叛亂,事情被發覺了,州中的百姓都很恐慌。
王益卻十分沉着,拿到為首的五人,當天就判了他們流放罪并押送走。
有人請求将五人送進監獄,王益沒有采納,不久,聽到兵士們議論說:“如果五人關進監獄,當天夜裡就劫獄。
”衆人這才佩服王益的明斷。
賈耽 賈耽為山南東道節度使,使行軍司馬樊澤奏事行在。
澤既反命,方大宴,有急碟至:以澤代耽。
耽内牒懷中,顔色不改,宴罷,即命将吏谒澤,牙将張獻甫怒曰:“行軍自圖節鎖,事人不忠,請殺之!”耽曰:“天子所命,即為節度使矣。
”即日離鎮,以獻甫自随,軍府遂安。
【譯文】 唐朝的賈耽做山南東道節度使時,唐德宗巡幸梁州。
賈耽派行軍司馬樊澤到梁州向德宗奏事。
樊澤事畢返回後,賈耽正設酒宴,忽然有朝廷的緊急文書送到,命令:樊澤代替賈耽的節度使職務。
賈耽看後,把文書藏到懷中,面上不動聲色。
酒宴結束後,賈耽便命令堂吏去見樊澤,賈耽的牙将帳獻甫氣憤他說:“樊行軍在皇上面前自謀節度使職務,侍奉主帥不忠,請允許我把他殺掉!”賈耽說:“這是皇上的命令,樊澤現在就是節度使了。
”當天賈耽就離開了駐地,并讓張獻甫跟随自己,軍府因此平安無事。
處工孛羅等 萬曆年間,女真虜人阿蔔害等一百七員進貢到京。
内工學羅、小厮哈額、真太三名為首,在通州驿遞橫肆需索。
州司以聞。
時沈演在禮部客司,議謂本東夷長,恭順有年,若一概議革,恐孤遠人向化之心,宜仍将各向年例正額賞賜,行移内府各衙門關出給散,以彰天朝曠蕩之恩。
止将工孛羅等三名,革其額賞。
行文遼東巡撫,執付在邊酋長,谕以蚤擾之故,治以虜法。
俟本人認罪輸服,方準補給。
(評注:沈何山演雲:客司,古典屬國,郵人蚤于虜,不能不望鈴束,然無以制其命。
初工孝羅等見告谕以罰服,骜弗受也,與賞以安衆,革三人賞以行法。
三人頭目,能使其衆者,且積猾也,然離衆亦不能嘩,遂甘罰服。
此亦處蚤擾之一法。
) 【譯文】 明朝萬曆年間,女真人阿蔔害等一百零七人進貢到達京師。
其中以工孛羅、小厮哈額、真太三人為首,在通州驿站,橫肆需索。
州司向朝中奏報了這些事情。
當時沈演在負責接待外賓事務的禮部客司任職,接到州司禀告後,徑商議認為這些人都是東夷人中的首領人物,且恭順多年,如果一概處治,恐怕會辜負遠邦夷人向往中國教化的心情。
應該仍然按往年常例正額賞賜給他們,并給内府發文,要求各衙門都給他們一些小的犒賞,以弘揚我們天朝曠廣浩蕩之恩。
隻是對工孛羅等三人,要革除他們的額賞。
行文給遼東巡撫,讓他們拿給邊地首長,對這三人以蚤擾民衆的罪名用當地的法律處治。
等到他們本人認罪服輸後,才能準于補給賞賜。
王欽若 王欽若為毫州判官,監會亭倉。
天久雨,倉司以米濕,不為受納。
民自遠方來輸祖者,深以為苦。
欽若悉命輸之倉,奏請不拘年次,先支濕米。
(邊批:民利于透支,必然樂從。
)太宗大喜,因識其名,由是大用。
(評注:紹興間,中丞蔣繼周出守宣城,用通判周世詢議,欲以去歲舊粟支軍食之半。
群卒惡其陳腐,橫挺于庭,出不遜語。
佥判王明清後至,聞變,亟令車前二卒傳渝雲:“佥判适自府中來,已得中丞台旨,令盡支新米。
”群嚣始息。
然令之不行,大非法紀,必如欽若,方是出脫惡米之法。
) 【譯文】 南宋時,王欽若為毫州判官,并監理會亭倉事。
因天氣久雨不停,管理倉儲的官吏以米濕為由,不願意受納。
有民工從遠方來交租稅,對此深以為苦。
王欽若知道這件事後命令讓民工入倉,随後他奏請朝廷,倉儲可以不論期年先後,先支濕米。
大宗皇帝知道此事後大喜,由此認識了王欽若的名字,開始重用他了。
令狐-李德裕 宣宗銜甘露之事,嘗授旨于宰相令狐公。
公欲盡誅之,而慮其冤,乃密奏膀子雲:“但有罪莫舍,有阙莫填,自然無類矣。
” (評注:今京衛軍虛籍糜饩,無一可用;驟裁之,又恐激變。
若依此法,不數十年,可以清伍,省其費以别募,又可化無用為有用。
)先是諸鎮宦者監軍,各以意見指揮軍事,将帥不得專進退。
又監使悉選軍中骁勇數百為牙隊,其在陣戰鬥者皆怯弱之士。
所以比年将帥出征屢敗。
李贊皇乃與樞密使楊鈞義、劉行深議,約敕監軍不得預軍政,每兵千人聽取十人自衛,有功随例沾賞。
自此将帥得展謀略,所向有功。
【譯文】 唐朝文宗時的“甘露之變”,宦官專權,使不少大臣冤死,宣宗即位後,一直懷恨此事,曾經授旨給宰相令狐。
令狐-受旨後想盡誅宦官,又顧慮這樣要有受冤的,于是寫成折貼向皇上密奏道:“隻要對其中有罪的不放過,有缺額不再補充,自然這一夥人就無形中慢慢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