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 迎刃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命,始拜受,盡以散于親識,家無留者。
(評注:不受,不見中朝之大;直受,又非臣子之公。
受而獻之,最為得體。
) 【譯文】 南唐國主畏忌趙匡胤的威名,因當時他還在後周供職,就對後周國主使用反間計。
南唐派遣一名使者送信給趙匡胤,贈給他白金三千兩。
趙匡胤把這些白金全部送交到了國庫,于是,南唐的反間計沒有得逞。
後周世宗柴榮派遣閣門使曹彬去賜給吳越兵器,事情辦完之後,曹彬急忙返回朝廷,沒有接受吳越王贈送的禮物。
吳越人又坐輕舟追上了曹彬,把禮物交給他,曹彬推辭了三、四次,才說道:“我再不接受,就是竊取個人的名聲了。
”于是接受了對方的全部禮物,回來後又全部獻給了世宗,後來奉世宗的命令,才拜受了。
到家後他把禮物全部送給了親朋好友,自己家裡一點也沒有留。
拒高麗僧焚西夏書 高麗僧壽介狀稱:“臨發日,國母令赍金塔祝壽”。
東坡見狀,密奏雲:“高麗苟簡無禮。
若朝廷受而不報,或報之輕,則夷虜得以為詞;若受而厚報之,是以重禮答其無禮之饋也。
臣己一面令管勾職員退還其狀,雲:‘朝廷清嚴,守臣不敢專擅奏聞’。
臣料此僧勢不肯已,必雲本國遣來獻壽,今茲不奏,歸國得罪不輕。
臣欲于此僧狀後判雲:‘州司不奉朝旨,本國又無來文,難議投進,執狀歸國照會’。
如此處分,隻是臣一面指揮,非朝廷拒絕其獻,頗似穩便。
” 範仲淹知延州,移書谕元昊以利害,元昊複書悖慢。
仲淹具奏其狀,焚其書,不以上聞。
「呂]夷簡謂宋庠等曰:“人臣無外交,希文何敢如此!”宋庠意夷簡誠深罪範公(邊批:無恥小人!)遂言“仲淹可斬”。
仲淹奏曰:“臣始聞虜悔過,故以書誘谕之。
會任福敗,虜勢益振,故複書悖慢。
臣以為使朝廷見之而不能讨,則辱在朝廷,故對官屬焚之,使若朝廷初不聞者,則辱專在臣矣。
”杜衍時為樞密副使,争甚力,于是罷庠知揚州,(邊批:羞刹!)而仲淹不問。
【譯文】 北宋元-年間,有高麗僧人壽介來朝,其文告書上稱:“臨出發的時日,國母令我攜帶金塔兩座前來給太後和皇帝祝壽。
”當時蘇轼(号東坡)正為杭州知州,他見過文告後,向皇帝密奏說:“高麗僧人此來是随便、簡率而不合禮制的。
假若朝廷對此受而不報,或者報之過輕,則夷虜便可以得到有怨恨的借口;假若受而厚報,我們則是以重禮回報其無禮的饋贈了。
我已經命令具體辦事人員把他的文告退還了,并對他說:‘我國朝廷的法制是清正嚴明的,守臣不敢擅自向上奏聞。
”我料定此僧必定不會就此罷休,必定還會說是其國派他來獻壽的,現在如果不向上禀奏這件事,他歸國後将會對此獲罪不輕。
我想在此僧的文告後面判決道:‘我們州府沒有接到朝廷的旨意,你們國家又沒有正式的文件發來,很難商議投文進奏之事,請執其文告,歸國照會。
’這樣處理,隻是我自作主張、自行處斷的,并非朝廷拒絕其國的獻壽之事,這樣似乎相當穩便。
”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範仲淹兼延州知州,并與韓琦專管對西夏的戰事,他向西夏主趙元昊發出公文,告訴他彼此相互敵對的利害,元昊回文,言辭傲慢。
範仲淹把其回書的内容向上一一奏報,卻把回書焚燒,不讓皇上閱看。
當時的丞相呂夷簡告訴宋庠等人說:“為人臣的沒有外交權,希文(範仲淹字希文)怎麼敢如此做!”宋庠料想呂夷簡确實深惡範公,就說:“範仲淹可當斬首。
”範仲淹禀奏道:“臣當初聽說胡虜悔過,所以發文書誘導他。
這時恰巧任福兵敗,胡虜聲勢益發振奮,所以元昊的回書言辭傲慢,臣以為把元昊回書讓朝廷看過後不能對其讨伐,則會使朝廷受辱,所以我讓下屬把它焚燒了,假如朝廷從來沒有聽聞其書,則受辱的隻在臣一人矣。
”杜衍當時是樞密副使,他對範仲淹此事争取甚力,于是,皇上把宋庠貶到楊州做知州,而對範仲淹不再問罪。
張方平 元昊既臣,而與契丹有隙,來請絕其使。
知谏院張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強敵,非計也。
宜賜元昊诏,使之審處,但嫌隙朝除,則封冊暮下,于西、北為兩得矣!”時用其謀。
【譯文】 西夏主趙元昊對宋上書稱臣,因為他們與契丹有矛盾,就來請求斷絕契丹的使臣入宋。
任職知谏院的張方平說:“得到新近依附的小小羌國,失去久已和處的強敵,不是正确的主意和策略。
應該賜給元昊一道诏書,讓他自己審察處理與契丹的關系,隻要西夏與契丹的矛盾消除,宋朝便立刻冊封元昊,這樣,西、北可兩得!”于是朝廷用了張方平的謀略。
秦桧 建炎初,虜使講和,雲:“使來,必須百官郊迎其書。
”在廷失色,秦桧恬不為意,盡遣部省吏人迎之。
朝見,使人必要褥位,——此非臣子之禮。
是日,桧令朝見,殿廷之内皆以紫幕鋪滿。
北人無辭而退。
【譯文】 南宋建炎初年,金派遣使臣來講和,說:“使臣到來時,宋朝百官必須到郊外迎接議和書。
”在宮廷内的文武百官聞之驚憤失色,秦桧卻滿不在乎,把各部門官員都派遣出去迎接金使。
朝見的時候,金使一定要錦鍛褥位——這不是使臣之禮。
這一日,秦桧傳令朝見,殿廷之内竟然真被紫幕鋪滿。
朝見後,金使連句辭别的話都沒有就退走了。
吳時來 嘉靖時,倭寇發難,郎、土諸路兵援至。
吳總臣計犒逾時,衆大噪。
及至松江,撫臣屬推官吳時來除備。
時來度水道所由,就福田禅林外立營,令土官以兵至者,各署部伍,舟人導之入,以次受犒,惠均而費不冗,諸營貼然。
客兵素犷悍,剽掠即不異寇。
時來用贊畫者言,為好語結其寇長,縛治之,迄終事無敢犯者。
(評注:按時來在松禦倭,曆有奇績。
寇勢逼甚,士女趨保于城者萬計。
或議閉關拒之,時來悉縱人擇閑曠地舍之。
又城隘民衆,遂污蒸而為疫。
時來乃四啟水關,使輸薪谷者因其歸舟載穢滞以出。
明年四月,寇猝至攻城,雨甚,城崩西南隅十餘丈,人情洶洶。
時來盡撤屯戍,第以強弩數十扼其沖。
總臣以為危,時來日:“淖甯,彼安能登?”果無恙。
時内徙之民薄城而居,類以苫蓋,時來慮為火箭所及,亟撤之而陰識其姓名于屋村,夜選卒運之城外,以為木栅,杆修城者。
卒皆股栗不前,時來首馳一騎出南門,衆皆從之,平明栅畢,三日而城完。
複以為栅村還為民屋,則固向所識也。
賊知有備,北走,時來建議決震澤水,斷松陵道。
賊至平望,阻水不得進,我兵尾而擊之,斬首三千餘,溺死無算,此公文武全才,故備載之。
【譯文】 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侵擾沿海各地,兩廣郎、土諸路的土司官兵增援來至蘇州。
蘇州總兵因隻顧計算搞賞之數而耽誤了很長時間,引起兵衆不滿而吵吵嚷嚷起來。
等到了松江,巡撫囑托松江府專管刑獄的推官吳時來負責迎接款待郎、士官兵。
吳時來探測了水道之後,就在福田寺外立下營壘,令土司官兵來到後,各自部署隊伍,由船工載來,引導入營,按次序接受犒賞。
使得人人受惠平均而用費并不繁多,各座兵營都按此辦理。
土司官兵一向粗犷骠悍,剽奪搶掠不異于倭寇。
吳時來根據助手的建議,先不動聲色地接近經常鬧事者的首領,再趁勢把他捆綁起來治罪,這樣直到他們完成增援任務後也沒有出現敢于犯禁的人。
陳希亮等 (四條) 于阗使者入朝過秦州,經略使以客禮享之。
使者驕甚,留月餘,壞傳舍什器,縱其徒入市掠飲食,民戶皆晝閉。
希亮聞之曰:“吾嘗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橫,皆譯者教之。
吾痛繩以法,譯者懼,其使不敢動矣。
況此小國乎?”乃使教練使持符告譯者曰:“入吾境有秋毫不如法,吾且斬若!”取軍令狀以還。
使者至,羅拜庭下。
希亮命坐兩廊,飲食之,護出其境,無一人嘩者。
高麗入貢,使者淩蔑州郡。
押伴使臣皆本路管庫,乘勢驕橫,至與鈴轄亢禮。
時蘇轼通判杭州,使人謂之曰:“遠方慕化而來,理必恭順。
今乃爾暴恣,非汝導之不至是!不悛,當奏之!”押伴者懼,為之小戢。
使者發币于官吏,書稱甲子,公卻之,曰:“高麗于本朝稱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亟易書稱熙甯,然後受之。
國朝北方也先殺其主脫脫不花,自稱大元田盛大可汗,遣使入貢。
上命群臣議所以稱之者。
禮部郎中章綸言:“可汗,乃戎狄極尊之号,今以号也先則非宜。
若止稱太師,恐為之慚忿,犯我邊郵。
宜因其部落舊号稱為瓦刺王,庶幾得體。
”從之。
大同貓兒莊,本北虜入貢正路。
成化初年,使有從他路入者,上因守臣之奏,許之。
禮部姚文敏公夔奏請宴賞一切殺禮。
虜使不悅。
姚谕之雲:“故事迤北使臣進貢,俱從正路,朝廷有大禮相待。
今爾從小路來,疑非迤北頭目,故隻同他處使臣”。
虜使不複有言。
(評注:四公皆得馭虜之體。
) 【譯文】 北宋仁宗末年,于阗國使者入朝,路過秦州時,經略使用待外賓之禮招待他。
可于阗使者十分驕慢,留住一個多月的時間内,打壞了賓館的家什器物,放縱他的随從在集市掠奪飲食,使許多老百姓大白天都緊閉了門戶。
鳳翔知府陳希亮聽說了這件事後說:“我經常負責接待契丹使者,了解他們的内情:這些使者最初并不敢強暴橫行,都是做翻譯的人教唆他們的。
我按法律重重地治裁他們,翻譯害怕了,契丹的使者就不敢胡做非為。
契丹如此,何況于阗這樣的小國呢?”于是他派教練使拿着文書告訴翻譯人員說道:“進入我大宋邊境,有絲毫違犯法律的,我就要一律問斬!”翻譯人員象拿了軍令狀一樣的回去了。
子阗使者到達以後,團團拜倒在庭殿之下,陳希亮讓他們坐在兩廊間,供給他們飲食,一直到護送出境,也沒有一個人喧嘩鬧事。
高麗國前來送交貢品,其使者沿途欺淩輕侮州郡官吏,負責接伴高麗使臣的都是本路管庫之類的小官,可他們乘勢驕橫,甚至敢與州級武官相抗禮。
當時蘇轼任杭州通判,他讓人告訴那接伴使臣的管庫說:“遠方的高麗是仰慕中華大邦的文明教化而來的,按理說必定應當十分恭順。
他們現在如此暴恣,不是你們的教唆不至于會這樣!你們如果不加悔改,我當向皇上禀告你們的罪行!”管庫害怕,稍有收斂。
高麗使者把各種禮物向宋朝官吏分發,因他們的文書中自号甲子,沒有用宋朝的年号,故蘇轼沒有接受高麗禮物,說:“高麗向本朝稱臣卻不奉本朝為正朔,我怎麼接受你們的東西呢?”高麗使者急忙重新修改文書稱宋朝熙甯年号,蘇拭這才接受了他們。
明朝景帝年間,北方瓦刺的也先殺其主脫脫不花,自稱大元田盛大可汗,并派遣使臣,來明朝稱臣入貢。
景帝命令群臣讨論也先大汗的稱謂問題。
禮部郎中章綸說:“可汗,是戎狄極尊之号,現在用這個稱号稱謂也先是不相宜的。
但若隻稱他為太師,則恐怕他為此羞愧忿恨,并因此侵犯我邊境。
故應該用其部落舊号稱為瓦刺王,比較得體。
”景帝聽從了這個意見。
大同府的貓兒莊,本來是北國向明朝入貢的正路。
明成化初年,北國使者有從其他路途入明朝進貢的,皇上根據守臣的禀奏,允許北國使者從他路入貢。
禮部尚書姚公夔(卒後谥号文敏)上書朝廷,要求對北國使臣的宴請賞賜等接待禮節的級别一律降低。
北國使臣對此很不高興。
姚公敏告訴他們說:“過去西北使臣來進貢,都是從正路而來,朝廷都是用大禮相待。
現在你們從小路來,懷疑不是西北的首領,所以隻把你們比同别處使臣。
”北使不再有話講了。
蘇子容 蘇公子容充北朝生辰國信使,在虜中遇冬至。
本朝曆先北朝一日,北朝問公孰是。
公曰:“曆家算術小異,遲速不同。
如亥時猶是今夕,逾數刻即屬子時,為明日矣。
或先或後,各從本朝之曆可也。
”虜人深以為然,遂各以其日為節慶賀。
使還奏,上喜曰:“此對極中事理!” 【譯文】 蘇頌,字子容,宋神宗熙甯年間,充當北朝生辰國信使,在北地途中遇冬至。
因宋朝曆法早北朝一日,故北朝人問蘇子容誰是誰非。
蘇子容說:“曆家的算術法小有差異,故遲速不同。
例如亥時如果是今晚,過去數刻即屬子時,也就是明日了。
或先或後,可以各依從本朝的曆法。
”北朝人深以為然,于是各以其日為冬至節慶賀。
使者歸來後禀秦其事,皇上喜悅地說:“此話回答的極中事理!” 馬默 宋制:沙門島罪人有定額,官給糧者才三百人,溢額則糧不贍。
且地狹難容,每溢額,則取其人投之海中。
寨主李慶一任,至殺七百餘人。
馬默知登州,痛其弊,更定配海島法,建言:“朝廷既貸其生矣,即投之海中,非朝廷本意。
今後溢額,乞選年深、自至配所不作過人,移登州。
”神宗深然之,即诏可,著為定制。
自是多全活者,默無子,夢東嶽使者緻上帝命,以移沙門島罪人事,特賜男女各一。
後果生男女二人。
【譯文】 宋朝法律規定:發配到沙門島的犯人有定額,公家配給糧食者隻有三百人,超出名額者不再供給糧食。
并且此島地狹難容,每當名額超員,就把超員的人投入海中。
李慶在沙門主管時,一任就殺了七百多人。
馬默任職登州府時,痛其弊端,更改了海島配給的法制,建議說:“朝廷既然寬恕了這些人的生命,如果把他們投入海中,便非朝廷本意了。
今後沙門島名額超員,可以挑選發配沙門島多年而無犯有過錯的人移到登州。
”宋神宗對此十分贊許,立即下诏書認可,以文字的形式成為定制。
從此沙門島的犯人中死人事件不多見了。
馬默沒有子女,曾夢見東嶽使者來傳達玉皇大帝的旨命,以轉移沙門島犯人之事,特賜給他兒女各一。
後來馬默果然生育了男女二人。
于謙 永樂間,降虜多安置河間、東昌等處,生養蕃息,驕悍不馴。
方也先入寇時,皆将乘機蚤動,幾至變亂。
至是發兵征湖、貴及廣東、西諸處寇盜,于肅愍奏遣其有名号者,厚與賞犒,随軍征進。
事平,遂奏留于彼。
于是數十年積患,一旦潛消。
(評注:用郭欽徙戎之策而使戎不知,真大作用!) 【譯文】 明永樂年間,成祖把多次征北戰争中的降虜大都安置在了河間、東昌一帶,
(評注:不受,不見中朝之大;直受,又非臣子之公。
受而獻之,最為得體。
) 【譯文】 南唐國主畏忌趙匡胤的威名,因當時他還在後周供職,就對後周國主使用反間計。
南唐派遣一名使者送信給趙匡胤,贈給他白金三千兩。
趙匡胤把這些白金全部送交到了國庫,于是,南唐的反間計沒有得逞。
後周世宗柴榮派遣閣門使曹彬去賜給吳越兵器,事情辦完之後,曹彬急忙返回朝廷,沒有接受吳越王贈送的禮物。
吳越人又坐輕舟追上了曹彬,把禮物交給他,曹彬推辭了三、四次,才說道:“我再不接受,就是竊取個人的名聲了。
”于是接受了對方的全部禮物,回來後又全部獻給了世宗,後來奉世宗的命令,才拜受了。
到家後他把禮物全部送給了親朋好友,自己家裡一點也沒有留。
拒高麗僧焚西夏書 高麗僧壽介狀稱:“臨發日,國母令赍金塔祝壽”。
東坡見狀,密奏雲:“高麗苟簡無禮。
若朝廷受而不報,或報之輕,則夷虜得以為詞;若受而厚報之,是以重禮答其無禮之饋也。
臣己一面令管勾職員退還其狀,雲:‘朝廷清嚴,守臣不敢專擅奏聞’。
臣料此僧勢不肯已,必雲本國遣來獻壽,今茲不奏,歸國得罪不輕。
臣欲于此僧狀後判雲:‘州司不奉朝旨,本國又無來文,難議投進,執狀歸國照會’。
如此處分,隻是臣一面指揮,非朝廷拒絕其獻,頗似穩便。
” 範仲淹知延州,移書谕元昊以利害,元昊複書悖慢。
仲淹具奏其狀,焚其書,不以上聞。
「呂]夷簡謂宋庠等曰:“人臣無外交,希文何敢如此!”宋庠意夷簡誠深罪範公(邊批:無恥小人!)遂言“仲淹可斬”。
仲淹奏曰:“臣始聞虜悔過,故以書誘谕之。
會任福敗,虜勢益振,故複書悖慢。
臣以為使朝廷見之而不能讨,則辱在朝廷,故對官屬焚之,使若朝廷初不聞者,則辱專在臣矣。
”杜衍時為樞密副使,争甚力,于是罷庠知揚州,(邊批:羞刹!)而仲淹不問。
【譯文】 北宋元-年間,有高麗僧人壽介來朝,其文告書上稱:“臨出發的時日,國母令我攜帶金塔兩座前來給太後和皇帝祝壽。
”當時蘇轼(号東坡)正為杭州知州,他見過文告後,向皇帝密奏說:“高麗僧人此來是随便、簡率而不合禮制的。
假若朝廷對此受而不報,或者報之過輕,則夷虜便可以得到有怨恨的借口;假若受而厚報,我們則是以重禮回報其無禮的饋贈了。
我已經命令具體辦事人員把他的文告退還了,并對他說:‘我國朝廷的法制是清正嚴明的,守臣不敢擅自向上奏聞。
”我料定此僧必定不會就此罷休,必定還會說是其國派他來獻壽的,現在如果不向上禀奏這件事,他歸國後将會對此獲罪不輕。
我想在此僧的文告後面判決道:‘我們州府沒有接到朝廷的旨意,你們國家又沒有正式的文件發來,很難商議投文進奏之事,請執其文告,歸國照會。
’這樣處理,隻是我自作主張、自行處斷的,并非朝廷拒絕其國的獻壽之事,這樣似乎相當穩便。
”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範仲淹兼延州知州,并與韓琦專管對西夏的戰事,他向西夏主趙元昊發出公文,告訴他彼此相互敵對的利害,元昊回文,言辭傲慢。
範仲淹把其回書的内容向上一一奏報,卻把回書焚燒,不讓皇上閱看。
當時的丞相呂夷簡告訴宋庠等人說:“為人臣的沒有外交權,希文(範仲淹字希文)怎麼敢如此做!”宋庠料想呂夷簡确實深惡範公,就說:“範仲淹可當斬首。
”範仲淹禀奏道:“臣當初聽說胡虜悔過,所以發文書誘導他。
這時恰巧任福兵敗,胡虜聲勢益發振奮,所以元昊的回書言辭傲慢,臣以為把元昊回書讓朝廷看過後不能對其讨伐,則會使朝廷受辱,所以我讓下屬把它焚燒了,假如朝廷從來沒有聽聞其書,則受辱的隻在臣一人矣。
”杜衍當時是樞密副使,他對範仲淹此事争取甚力,于是,皇上把宋庠貶到楊州做知州,而對範仲淹不再問罪。
張方平 元昊既臣,而與契丹有隙,來請絕其使。
知谏院張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強敵,非計也。
宜賜元昊诏,使之審處,但嫌隙朝除,則封冊暮下,于西、北為兩得矣!”時用其謀。
【譯文】 西夏主趙元昊對宋上書稱臣,因為他們與契丹有矛盾,就來請求斷絕契丹的使臣入宋。
任職知谏院的張方平說:“得到新近依附的小小羌國,失去久已和處的強敵,不是正确的主意和策略。
應該賜給元昊一道诏書,讓他自己審察處理與契丹的關系,隻要西夏與契丹的矛盾消除,宋朝便立刻冊封元昊,這樣,西、北可兩得!”于是朝廷用了張方平的謀略。
秦桧 建炎初,虜使講和,雲:“使來,必須百官郊迎其書。
”在廷失色,秦桧恬不為意,盡遣部省吏人迎之。
朝見,使人必要褥位,——此非臣子之禮。
是日,桧令朝見,殿廷之内皆以紫幕鋪滿。
北人無辭而退。
【譯文】 南宋建炎初年,金派遣使臣來講和,說:“使臣到來時,宋朝百官必須到郊外迎接議和書。
”在宮廷内的文武百官聞之驚憤失色,秦桧卻滿不在乎,把各部門官員都派遣出去迎接金使。
朝見的時候,金使一定要錦鍛褥位——這不是使臣之禮。
這一日,秦桧傳令朝見,殿廷之内竟然真被紫幕鋪滿。
朝見後,金使連句辭别的話都沒有就退走了。
吳時來 嘉靖時,倭寇發難,郎、土諸路兵援至。
吳總臣計犒逾時,衆大噪。
及至松江,撫臣屬推官吳時來除備。
時來度水道所由,就福田禅林外立營,令土官以兵至者,各署部伍,舟人導之入,以次受犒,惠均而費不冗,諸營貼然。
客兵素犷悍,剽掠即不異寇。
時來用贊畫者言,為好語結其寇長,縛治之,迄終事無敢犯者。
(評注:按時來在松禦倭,曆有奇績。
寇勢逼甚,士女趨保于城者萬計。
或議閉關拒之,時來悉縱人擇閑曠地舍之。
又城隘民衆,遂污蒸而為疫。
時來乃四啟水關,使輸薪谷者因其歸舟載穢滞以出。
明年四月,寇猝至攻城,雨甚,城崩西南隅十餘丈,人情洶洶。
時來盡撤屯戍,第以強弩數十扼其沖。
總臣以為危,時來日:“淖甯,彼安能登?”果無恙。
時内徙之民薄城而居,類以苫蓋,時來慮為火箭所及,亟撤之而陰識其姓名于屋村,夜選卒運之城外,以為木栅,杆修城者。
卒皆股栗不前,時來首馳一騎出南門,衆皆從之,平明栅畢,三日而城完。
複以為栅村還為民屋,則固向所識也。
賊知有備,北走,時來建議決震澤水,斷松陵道。
賊至平望,阻水不得進,我兵尾而擊之,斬首三千餘,溺死無算,此公文武全才,故備載之。
【譯文】 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侵擾沿海各地,兩廣郎、土諸路的土司官兵增援來至蘇州。
蘇州總兵因隻顧計算搞賞之數而耽誤了很長時間,引起兵衆不滿而吵吵嚷嚷起來。
等到了松江,巡撫囑托松江府專管刑獄的推官吳時來負責迎接款待郎、士官兵。
吳時來探測了水道之後,就在福田寺外立下營壘,令土司官兵來到後,各自部署隊伍,由船工載來,引導入營,按次序接受犒賞。
使得人人受惠平均而用費并不繁多,各座兵營都按此辦理。
土司官兵一向粗犷骠悍,剽奪搶掠不異于倭寇。
吳時來根據助手的建議,先不動聲色地接近經常鬧事者的首領,再趁勢把他捆綁起來治罪,這樣直到他們完成增援任務後也沒有出現敢于犯禁的人。
陳希亮等 (四條) 于阗使者入朝過秦州,經略使以客禮享之。
使者驕甚,留月餘,壞傳舍什器,縱其徒入市掠飲食,民戶皆晝閉。
希亮聞之曰:“吾嘗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橫,皆譯者教之。
吾痛繩以法,譯者懼,其使不敢動矣。
況此小國乎?”乃使教練使持符告譯者曰:“入吾境有秋毫不如法,吾且斬若!”取軍令狀以還。
使者至,羅拜庭下。
希亮命坐兩廊,飲食之,護出其境,無一人嘩者。
高麗入貢,使者淩蔑州郡。
押伴使臣皆本路管庫,乘勢驕橫,至與鈴轄亢禮。
時蘇轼通判杭州,使人謂之曰:“遠方慕化而來,理必恭順。
今乃爾暴恣,非汝導之不至是!不悛,當奏之!”押伴者懼,為之小戢。
使者發币于官吏,書稱甲子,公卻之,曰:“高麗于本朝稱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亟易書稱熙甯,然後受之。
國朝北方也先殺其主脫脫不花,自稱大元田盛大可汗,遣使入貢。
上命群臣議所以稱之者。
禮部郎中章綸言:“可汗,乃戎狄極尊之号,今以号也先則非宜。
若止稱太師,恐為之慚忿,犯我邊郵。
宜因其部落舊号稱為瓦刺王,庶幾得體。
”從之。
大同貓兒莊,本北虜入貢正路。
成化初年,使有從他路入者,上因守臣之奏,許之。
禮部姚文敏公夔奏請宴賞一切殺禮。
虜使不悅。
姚谕之雲:“故事迤北使臣進貢,俱從正路,朝廷有大禮相待。
今爾從小路來,疑非迤北頭目,故隻同他處使臣”。
虜使不複有言。
(評注:四公皆得馭虜之體。
) 【譯文】 北宋仁宗末年,于阗國使者入朝,路過秦州時,經略使用待外賓之禮招待他。
可于阗使者十分驕慢,留住一個多月的時間内,打壞了賓館的家什器物,放縱他的随從在集市掠奪飲食,使許多老百姓大白天都緊閉了門戶。
鳳翔知府陳希亮聽說了這件事後說:“我經常負責接待契丹使者,了解他們的内情:這些使者最初并不敢強暴橫行,都是做翻譯的人教唆他們的。
我按法律重重地治裁他們,翻譯害怕了,契丹的使者就不敢胡做非為。
契丹如此,何況于阗這樣的小國呢?”于是他派教練使拿着文書告訴翻譯人員說道:“進入我大宋邊境,有絲毫違犯法律的,我就要一律問斬!”翻譯人員象拿了軍令狀一樣的回去了。
子阗使者到達以後,團團拜倒在庭殿之下,陳希亮讓他們坐在兩廊間,供給他們飲食,一直到護送出境,也沒有一個人喧嘩鬧事。
高麗國前來送交貢品,其使者沿途欺淩輕侮州郡官吏,負責接伴高麗使臣的都是本路管庫之類的小官,可他們乘勢驕橫,甚至敢與州級武官相抗禮。
當時蘇轼任杭州通判,他讓人告訴那接伴使臣的管庫說:“遠方的高麗是仰慕中華大邦的文明教化而來的,按理說必定應當十分恭順。
他們現在如此暴恣,不是你們的教唆不至于會這樣!你們如果不加悔改,我當向皇上禀告你們的罪行!”管庫害怕,稍有收斂。
高麗使者把各種禮物向宋朝官吏分發,因他們的文書中自号甲子,沒有用宋朝的年号,故蘇轼沒有接受高麗禮物,說:“高麗向本朝稱臣卻不奉本朝為正朔,我怎麼接受你們的東西呢?”高麗使者急忙重新修改文書稱宋朝熙甯年号,蘇拭這才接受了他們。
明朝景帝年間,北方瓦刺的也先殺其主脫脫不花,自稱大元田盛大可汗,并派遣使臣,來明朝稱臣入貢。
景帝命令群臣讨論也先大汗的稱謂問題。
禮部郎中章綸說:“可汗,是戎狄極尊之号,現在用這個稱号稱謂也先是不相宜的。
但若隻稱他為太師,則恐怕他為此羞愧忿恨,并因此侵犯我邊境。
故應該用其部落舊号稱為瓦刺王,比較得體。
”景帝聽從了這個意見。
大同府的貓兒莊,本來是北國向明朝入貢的正路。
明成化初年,北國使者有從其他路途入明朝進貢的,皇上根據守臣的禀奏,允許北國使者從他路入貢。
禮部尚書姚公夔(卒後谥号文敏)上書朝廷,要求對北國使臣的宴請賞賜等接待禮節的級别一律降低。
北國使臣對此很不高興。
姚公敏告訴他們說:“過去西北使臣來進貢,都是從正路而來,朝廷都是用大禮相待。
現在你們從小路來,懷疑不是西北的首領,所以隻把你們比同别處使臣。
”北使不再有話講了。
蘇子容 蘇公子容充北朝生辰國信使,在虜中遇冬至。
本朝曆先北朝一日,北朝問公孰是。
公曰:“曆家算術小異,遲速不同。
如亥時猶是今夕,逾數刻即屬子時,為明日矣。
或先或後,各從本朝之曆可也。
”虜人深以為然,遂各以其日為節慶賀。
使還奏,上喜曰:“此對極中事理!” 【譯文】 蘇頌,字子容,宋神宗熙甯年間,充當北朝生辰國信使,在北地途中遇冬至。
因宋朝曆法早北朝一日,故北朝人問蘇子容誰是誰非。
蘇子容說:“曆家的算術法小有差異,故遲速不同。
例如亥時如果是今晚,過去數刻即屬子時,也就是明日了。
或先或後,可以各依從本朝的曆法。
”北朝人深以為然,于是各以其日為冬至節慶賀。
使者歸來後禀秦其事,皇上喜悅地說:“此話回答的極中事理!” 馬默 宋制:沙門島罪人有定額,官給糧者才三百人,溢額則糧不贍。
且地狹難容,每溢額,則取其人投之海中。
寨主李慶一任,至殺七百餘人。
馬默知登州,痛其弊,更定配海島法,建言:“朝廷既貸其生矣,即投之海中,非朝廷本意。
今後溢額,乞選年深、自至配所不作過人,移登州。
”神宗深然之,即诏可,著為定制。
自是多全活者,默無子,夢東嶽使者緻上帝命,以移沙門島罪人事,特賜男女各一。
後果生男女二人。
【譯文】 宋朝法律規定:發配到沙門島的犯人有定額,公家配給糧食者隻有三百人,超出名額者不再供給糧食。
并且此島地狹難容,每當名額超員,就把超員的人投入海中。
李慶在沙門主管時,一任就殺了七百多人。
馬默任職登州府時,痛其弊端,更改了海島配給的法制,建議說:“朝廷既然寬恕了這些人的生命,如果把他們投入海中,便非朝廷本意了。
今後沙門島名額超員,可以挑選發配沙門島多年而無犯有過錯的人移到登州。
”宋神宗對此十分贊許,立即下诏書認可,以文字的形式成為定制。
從此沙門島的犯人中死人事件不多見了。
馬默沒有子女,曾夢見東嶽使者來傳達玉皇大帝的旨命,以轉移沙門島犯人之事,特賜給他兒女各一。
後來馬默果然生育了男女二人。
于謙 永樂間,降虜多安置河間、東昌等處,生養蕃息,驕悍不馴。
方也先入寇時,皆将乘機蚤動,幾至變亂。
至是發兵征湖、貴及廣東、西諸處寇盜,于肅愍奏遣其有名号者,厚與賞犒,随軍征進。
事平,遂奏留于彼。
于是數十年積患,一旦潛消。
(評注:用郭欽徙戎之策而使戎不知,真大作用!) 【譯文】 明永樂年間,成祖把多次征北戰争中的降虜大都安置在了河間、東昌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