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義 第54回 釋前仇程咬金見母受恩 踐死誓王伯當為友捐軀

關燈
詞曰: 憶苦聲名如哄,收拾群英相共。

    一旦失等謀,淚灑青山可痛。

     如夢,如夢,賴有心交斷送。

     調寄“如夢令” 古人雲:知足不辱,苟不知足,辱亦随之。

    況又有個才字橫于胸中,即使真正鐘鳴漏盡,遇着老和尚當頭棒喝,他亦不肯心死。

    何況尚在壯年,事在得為之際。

    卻說魏王李密,進長安時,還想當初曾附東都,皇泰主還授我大尉,都督内外諸軍事。

    如今歸唐,唐主畢竟不薄待我,若以我為弟,想李神通、李道玄都得封王,或者還與我一個王位,也未可知。

    不意爵僅光祿卿,心中甚是不平。

    殊不知這正是唐主愛惜他,保全他處。

    恐遽賜大官,在朝臣子要忌他。

    又因河南、山東未平,那兩處部曲,要他招來,如今官爵太盛了,後來無以加他,故暫使居其位,以籠絡他,折磨他銳氣。

    李密總不想自己無容人之量,當年秦王到金墉時,何等看待。

    如今自己歸唐,唐主何等情分。

    還認自己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好男子,滿懷多少不甘。

     居未月餘,秦王在隴西征平了薛舉之子薛仁果,拔寨奏凱還朝。

    早有小校飛馳報捷長安。

    唐主宣李密入朝面谕道:“卿自來此,與世民未曾觌面。

    朕恐世民懷念往事,不利于卿。

    卿可遠接,以盡人臣之禮。

    ”李密領諾。

    其時魏征染病西府。

    李密同王伯當等二十餘人,離了長安,望北而行。

    直至囪州,哨馬報說秦王人馬已近。

    李密問祖君彥道:“秦王有問,教我如何對答?”君彥道:“不問則已,若問時,隻說聖上教臣遠接,即不敢加害于明公矣。

    ”二人正商議間,隻見金鼓喧阗,炮聲震地。

    錦衣隊隊,花帽鮮明,左右總管十人。

    劍戟排擁,戈矛耀日,前面數聲喝道。

    一派樂宮,埙囗疊奏而來。

    李密隻道來的就是世民,忙與衆官分班立候。

    隻見馬上一将,大聲呼道:“吾非秦王,乃長孫無忌與劉弘基也。

    殿下尚在後面,汝是何人,可立待之!”是時李密心中懊恨,明知秦王故意命諸将裝作王子來羞唇齒他。

    如今若待不接,恐唐王見怪。

    若再去接,又覺羞辱難堪。

     正在悔恨之時,又見一隊人馬,排列而來。

    前面一對回避金牌,高高擎起。

    中間旗分五色,劍戟森嚴。

    後面吆喝之聲漸退,望見輿從耀目,鳳起蛟騰。

    李密暗想:“是必秦王也。

    ”忙與衆将俯躬向地打躬下去。

    隻見馬上二人笑道:“吾乃馬三保、白顯道也,前年我們到金墉來望你,今你亦到吾長安來。

    若要接殿下,後面保駕帷幔裡高坐的便是,可小心向前迎接。

    ”李密聽見,滿面羞慚,扌追胸跌腳,仰天歎道:“大丈夫不能自立,屈于人下,恥辱至此,何面目再立于天地之間?”即欲拔劍自刎。

    王伯當急向前奪住道:“明公何如此短見,文王囚于囗裡,勾踐辱于會稽,後來俱成大業。

    還當忍氣耐性,徐圖後事。

    ”正說時,忽有人報道:“前面風卷出一面黃旗,繡着‘秦王’二字在上,今次來的必是秦王無疑。

    ”李密無奈,隻得側立路旁。

    驟見一隊人馬到來,前導五色繡旗。

    甲士銀鬃對對,彤弓壺矢,彩耀生光。

    寶駕雕鞍,輝煌眩目。

    力士前引,儀從後随。

    唐将史嶽、陶武欽,依隊前進。

    王常、邱士尹,按辔徐行。

    原來四将認得是李密,備各在馬上舉手道:“魏王休怪,俺們失禮了。

    ”李密諸将默然無語,不覺兩淚交流。

    王伯當再三勸慰。

     又見殷開山、洛陽史,排列左右護衛,猶如天王之狀。

    秦王冠帶蟒服,高拱端坐慢中。

    李密看得真切,如飛向前俯伏道:“老拙有失遠迎,望殿下恕責。

    ”秦王見了李密,不覺怒發沖冠,手持雕弓,搭上一箭,兜滿弓弦。

    唬得魏将王伯當、賈潤甫、祖君彥、柳周臣諸将,俯伏在地,面如土色。

    李密把兩手捧住其臉,戰栗不已。

    秦王見衆人在地下打作一團兒,猶如宿犬之狀,到底是人君度量,即收了箭,以弓梢指定李密道:“匹夫也有今日!本待射你一箭,以報缧绁之仇,恐連累了衆人,隻道我不能容物,暫饒你性命!”大喝一聲而過。

    這都是秦王曉得李密來接,故意裝這十将來羞他。

     其時秦王進朝拜見了唐帝。

    唐帝道:“皇兒征伐費心,鞍馬勞苦。

    ”秦王道:“托賴父王洪福,諸将用命,得以凱還,擒得薛仁果、羅宗(目侯)等囚在檻車,專候父皇發落。

    ”唐帝大喜,即命武士斬于市曹,懸首示衆。

    因問秦王:“曾見李密否?”秦王答道:“臣兒曾見來。

    ”唐帝道:“當時朕欲拒其降,因劉文靜進言道:‘鄭與魏境接壤,二邦猶如唇齒。

    ’今王世充滅了李密,未有虢亡而虞獨存者,我處若不受其降,密必計窮,據兵而複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