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義 第47回 看瓊花樂盡隋終 殉死節香銷烈見
關燈
小
中
大
便叫停辇下來,取兩個錦墩,同蕭後坐定。
叫左右将錦褥鋪滿,衆夫人坐定,擺宴在橋上。
炀帝靠着石欄杆,與衆夫人說笑飲酒。
秦夫人道:“此地甚佳,不減畫上平橋景緻。
”蕭後問:“此橋何名?”炀帝道:“沒有名字。
”夏夫人道:“陛下何不就今日光景,題他一個名字,留為後日佳話。
”炀帝道:“說得有理。
”低頭一想,又周圍數了一遍,說道:“景物因人而勝,古人有七賢鄉、五老堂,皆是以人數著名。
朕同禦妻與十五位妃子,連朱貴兒、袁寶兒、吳绛仙、薛冶兒、杳娘、妥娘、月賓七個,共是二十四人在此,竟叫他做二十四橋,豈不妙哉!”大家都歡喜道:“好個二十四橋,足見陛下無偏無黨之意。
”遂奉上酒來。
炀帝十分暢快,連飲數杯,便道:“朕前在影紋院,聞得花妃子的笛聲嘹亮,令人襟懷疏爽,何不吹一曲與朕聽?”梁夫人道:“笛聲必要遠聽,更覺悠揚宛轉。
”狄夫人道:“宵來在夏夫人院裡,望蝶樓上,聽得李夫人與花夫人兩個,一個吹一個唱,始初尚覺笛是笛,歌是歌,聽到後邊,一回兒像盡是歌聲,一回兒像盡是笛聲,真聽得神怕心醉。
”蕭後道:“這等好勝會,你們再不來摯我。
”炀帝問道:“他歌的是新詞,是舊曲?”夏夫人道:“是沙夫人近日做的一隻北罵玉郎帶上小樓,卻也虧他做得甚好。
”炀帝喜道:“妃子記得麼?”試念與朕聽,看通與不通。
”夏夫人念道: 小院笙歌春晝閑,恰是無人處整翠鬟。
樓頭吹徹玉蘭寒,注沈 檀。
低低語影在秋千,柳絲長易攀,柳絲長易攀,玉鈎手卷珠簾,又 東風乍還,又東風乍還。
閑思想,朱顔凋換。
幸不至,淚珠無限。
知猶在,玉砌雕闌,知猶在,玉砌雕闌。
正月明回首,春事闌珊。
一 重山,兩重山,想夏景依然,沒亂煞,許多愁,向春江怎挽?” 炀帝聽了喟然道:“沙妃子竟是個女學士,做得這樣情文兼至。
左右快送兩杯酒,與李夫人、花夫人飲了,到橋東得月亭中,聽他妙音。
”花、李二夫人見聖意如此,料推卻不得,隻得吃幹了酒,立起來。
李夫人把狄夫人瞅着一眼說道:“都是你這個掐斷人腸子的多嘴不好。
”便同花夫人下橋轉到得月亭中坐了。
那亭又高又敞,在苑中。
兩人執像闆,吹玉笛,發繞梁之聲,調律呂之和,真個吹得雲斂晴空,唱得風回-轉。
炀帝聽了,不住口贊歎。
時初七八裡,月光有限。
炀帝道:“樹影濃暗,我們何不移席到亭子上去?”遂起身同蕭後衆夫人慢慢聽曲而行,剛到亭前,曲已奏終。
二夫人看見,忙出亭來。
炀帝對花、李二夫人道:“音出佳人口,聽之令人魂消,二卿之技可謂雙絕矣!”宮人們忙排上宴來。
炀帝叫左右快斟上酒來與二位夫人,又對蕭後道:“今日雖被花妖敗興,然此際之賞心樂事,比往日更覺頑得有趣。
”蕭後道:“賴衆夫人助興得妙。
”炀帝道:“月已沈沒,燈又厭上,如何是好?”李夫人微笑道:“此時各帶一枝狄夫人做的螢鳳燈,可以不舉火而有餘光。
”蕭後忙問道:“螢鳳燈是什麼做的?”狄夫人道:“這是頑意兒,什麼好東西!聽這個嚼咀的,在陛下、娘娘面前亂語,六月債還得快。
”炀帝笑道:“好不好,快取來賞鑒賞鑒。
”狄夫人見說,隻得對自己宮奴說道:“你到院中去,把減妝内做完的螢鳳燈兒盡數取來。
”又叫衆宮監把董蟲盡數撲來收在盒内。
不一時,宮奴捧了一個金絲盒兒呈與狄夫人。
狄夫人把一支取起,将鳳舌挑開,捉一二十個螢蟲放入,獻上蕭後。
蕭後與炀帝仔細一看,卻是蟬殼做的翅翼,與鳳體相連,頂上五彩繡絨毛羽,鳳冠以珊瑚紮就,口裡銜着一顆明珠,竟似一盞小燈,光映于外,帶在頭上,兩翅不動自搖。
炀帝與蕭後看了一會,說道:“妃子慧心巧思,可謂出神入化矣!”蕭後道:“果然做得巧妙。
”遞與宮人,插在頂上。
尚有七八朵,狄夫人放入螢蟲,分送與衆夫人;夫人中先送過的,也叫人取來戴了,竟如十六盞明燈,光照一席。
炀帝拍手大笑道:“奇哉,螢蟲之光今宵大是有功,何不叫人多取些流螢,放入苑中,雖不能如月之明,亦可光分四野。
”蕭後道:“這也是奇觀。
”炀帝便傳旨:凡有營人内監,收得一囊螢火者,賞絹一匹。
不一時那宮人内監以及百姓人等,收了六七十囊螢。
炀帝叫人賞了他們絹匹,就叫他們亭前亭後,山間林間,放将起來。
一霎時望去;恍如萬點明星,爛然碧落,光照四圍。
炀帝與衆夫人看了,各各鼓掌稱快,傳杯弄盞,直飲到四鼓回宮。
如今慢題炀帝在宮苑日夜荒滢。
卻說宇文化及,是宇文述之子,官拜右屯衛将軍,也是個庸流;兄弟智及,是個兇狡之徒。
當炀帝無道時,也隻随波逐浪,混帳過日子。
故此
叫左右将錦褥鋪滿,衆夫人坐定,擺宴在橋上。
炀帝靠着石欄杆,與衆夫人說笑飲酒。
秦夫人道:“此地甚佳,不減畫上平橋景緻。
”蕭後問:“此橋何名?”炀帝道:“沒有名字。
”夏夫人道:“陛下何不就今日光景,題他一個名字,留為後日佳話。
”炀帝道:“說得有理。
”低頭一想,又周圍數了一遍,說道:“景物因人而勝,古人有七賢鄉、五老堂,皆是以人數著名。
朕同禦妻與十五位妃子,連朱貴兒、袁寶兒、吳绛仙、薛冶兒、杳娘、妥娘、月賓七個,共是二十四人在此,竟叫他做二十四橋,豈不妙哉!”大家都歡喜道:“好個二十四橋,足見陛下無偏無黨之意。
”遂奉上酒來。
炀帝十分暢快,連飲數杯,便道:“朕前在影紋院,聞得花妃子的笛聲嘹亮,令人襟懷疏爽,何不吹一曲與朕聽?”梁夫人道:“笛聲必要遠聽,更覺悠揚宛轉。
”狄夫人道:“宵來在夏夫人院裡,望蝶樓上,聽得李夫人與花夫人兩個,一個吹一個唱,始初尚覺笛是笛,歌是歌,聽到後邊,一回兒像盡是歌聲,一回兒像盡是笛聲,真聽得神怕心醉。
”蕭後道:“這等好勝會,你們再不來摯我。
”炀帝問道:“他歌的是新詞,是舊曲?”夏夫人道:“是沙夫人近日做的一隻北罵玉郎帶上小樓,卻也虧他做得甚好。
”炀帝喜道:“妃子記得麼?”試念與朕聽,看通與不通。
”夏夫人念道: 小院笙歌春晝閑,恰是無人處整翠鬟。
樓頭吹徹玉蘭寒,注沈 檀。
低低語影在秋千,柳絲長易攀,柳絲長易攀,玉鈎手卷珠簾,又 東風乍還,又東風乍還。
閑思想,朱顔凋換。
幸不至,淚珠無限。
知猶在,玉砌雕闌,知猶在,玉砌雕闌。
正月明回首,春事闌珊。
一 重山,兩重山,想夏景依然,沒亂煞,許多愁,向春江怎挽?” 炀帝聽了喟然道:“沙妃子竟是個女學士,做得這樣情文兼至。
左右快送兩杯酒,與李夫人、花夫人飲了,到橋東得月亭中,聽他妙音。
”花、李二夫人見聖意如此,料推卻不得,隻得吃幹了酒,立起來。
李夫人把狄夫人瞅着一眼說道:“都是你這個掐斷人腸子的多嘴不好。
”便同花夫人下橋轉到得月亭中坐了。
那亭又高又敞,在苑中。
兩人執像闆,吹玉笛,發繞梁之聲,調律呂之和,真個吹得雲斂晴空,唱得風回-轉。
炀帝聽了,不住口贊歎。
時初七八裡,月光有限。
炀帝道:“樹影濃暗,我們何不移席到亭子上去?”遂起身同蕭後衆夫人慢慢聽曲而行,剛到亭前,曲已奏終。
二夫人看見,忙出亭來。
炀帝對花、李二夫人道:“音出佳人口,聽之令人魂消,二卿之技可謂雙絕矣!”宮人們忙排上宴來。
炀帝叫左右快斟上酒來與二位夫人,又對蕭後道:“今日雖被花妖敗興,然此際之賞心樂事,比往日更覺頑得有趣。
”蕭後道:“賴衆夫人助興得妙。
”炀帝道:“月已沈沒,燈又厭上,如何是好?”李夫人微笑道:“此時各帶一枝狄夫人做的螢鳳燈,可以不舉火而有餘光。
”蕭後忙問道:“螢鳳燈是什麼做的?”狄夫人道:“這是頑意兒,什麼好東西!聽這個嚼咀的,在陛下、娘娘面前亂語,六月債還得快。
”炀帝笑道:“好不好,快取來賞鑒賞鑒。
”狄夫人見說,隻得對自己宮奴說道:“你到院中去,把減妝内做完的螢鳳燈兒盡數取來。
”又叫衆宮監把董蟲盡數撲來收在盒内。
不一時,宮奴捧了一個金絲盒兒呈與狄夫人。
狄夫人把一支取起,将鳳舌挑開,捉一二十個螢蟲放入,獻上蕭後。
蕭後與炀帝仔細一看,卻是蟬殼做的翅翼,與鳳體相連,頂上五彩繡絨毛羽,鳳冠以珊瑚紮就,口裡銜着一顆明珠,竟似一盞小燈,光映于外,帶在頭上,兩翅不動自搖。
炀帝與蕭後看了一會,說道:“妃子慧心巧思,可謂出神入化矣!”蕭後道:“果然做得巧妙。
”遞與宮人,插在頂上。
尚有七八朵,狄夫人放入螢蟲,分送與衆夫人;夫人中先送過的,也叫人取來戴了,竟如十六盞明燈,光照一席。
炀帝拍手大笑道:“奇哉,螢蟲之光今宵大是有功,何不叫人多取些流螢,放入苑中,雖不能如月之明,亦可光分四野。
”蕭後道:“這也是奇觀。
”炀帝便傳旨:凡有營人内監,收得一囊螢火者,賞絹一匹。
不一時那宮人内監以及百姓人等,收了六七十囊螢。
炀帝叫人賞了他們絹匹,就叫他們亭前亭後,山間林間,放将起來。
一霎時望去;恍如萬點明星,爛然碧落,光照四圍。
炀帝與衆夫人看了,各各鼓掌稱快,傳杯弄盞,直飲到四鼓回宮。
如今慢題炀帝在宮苑日夜荒滢。
卻說宇文化及,是宇文述之子,官拜右屯衛将軍,也是個庸流;兄弟智及,是個兇狡之徒。
當炀帝無道時,也隻随波逐浪,混帳過日子。
故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