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殘遊記 第二回 曆山山下古帝遺蹤 明湖湖邊美人絕調
關燈
小
中
大
妞說書是你告假的,明兒的書,應該我告假了。
”一路行未,街談巷議,大半都是這話,心裡詫異道:“白妞是何許人?說的是何等樣書,為甚一紙招貼,侵舉國若狂如此?”信步走來,不知不覺已到高升店口。
進得店去,茶房便來回道:“客人,用什麼夜膳?”老殘一一說過,就順便問道:“你們此他說鼓書是個甚麼頑意兒,何以驚動這麼許多的人?”茶房說:“客人,你不知道。
這說鼓書本是山東鄉下的土調,同一面鼓,兩片梨花簡,名叫‘梨花大鼓’,演說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沒甚稀奇。
自從王家出了這個白妞、黑妞妹妹兩個,這白妞名字叫做王小玉,此人是天生的怪物!他十二三歲時就學會了這說書的本事。
他卻嫌這鄉下的調兒沒甚麼出奇,他就常到戲園裡看戲,所有甚麼西皮、二簧、梆子腔等唱,一聽就會;甚麼餘三勝、程長庚、張二奎等人的調子,他一聽也就會唱。
仗着他的喉嚨,要多高有多高;他的中氣,要多長有多長。
他又把那南方的甚麼昆腔、小曲,種種的腔調,他都拿來裝在這大鼓書的調兒裡面。
不過二三年工夫,創出這個調兒,竟至無論南北高下的人,聽了他唱書,無不神魂颠倒。
現在已有招子,明兒就唱。
你不信,去聽一聽就知道了。
隻是要聽還要早去,他雖是一點鐘開唱,若到十點鐘去,便沒有坐位的。
”老殘聽了,也不甚相信。
次日六點鐘起,先到南門内看了舜井。
又出南門,到曆山腳下,看看相傳大舜昔日耕田的地方。
及至回店,已有九點鐘的光景,趕忙吃了飯,走到明湖居,才不過十點鐘時候。
那明湖居本是個大戲園子,戲台前有一百多張桌子。
那知進了園門,園子裡面已經坐的滿滿的了,隻有中間七八張桌子還無人坐,桌子卻都貼着“撫院定”‘學院定”等類紅紙條兒。
老殘看了半天,無處落腳,隻好袖子裡送了看坐兒的二百個錢,才弄了一張短闆凳,在人縫裡坐下。
看那戲台上,隻擺了一張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闆鼓,鼓上放了兩個鐵片兒,心裡知道這就是所謂梨花簡了,旁邊放了一個三弦子,半桌後面放了兩張椅子,并無一個人在台上。
偌大的個戲台,空空洞洞,别無他物,看了不覺有些好笑。
園子裡面,頂着籃子賣燒餅油條的有一二十個,都是為那不吃飯來的人買了充饑的。
到了十一點鐘,隻見門口轎子漸漸擁擠,許多官員都着了便衣,帶着家人,陸續進來。
不到十二點鐘,前面幾張空桌俱已滿了,不斷還有人來,看坐兒的也隻是搬張短凳,在夾縫中安插。
這一群人來了,彼此招呼,有打千兒的,有作揖的,大半打千兒的多。
寓談闊論,說笑自如。
這十幾張桌子外,看來都是做生意的人;又有些像是本地讀書人的樣子:大家都嘁嘁喳喳的在那裡說閑話。
因為人大多了,所以說的甚麼話都聽不清楚,也不去管他。
到了十二點半鐘,看那台上,從後台簾子裡面,出來一個男人:穿了一件藍布長衫,長長的臉兒,一臉疙瘩,仿佛風幹福橘皮似的,甚為醜陋,但覺得那人氣味到還沉靜。
出得台來,并無一語,就往半桌後面左手一張椅子上坐下。
慢慢的将三弦子取來,随便和了和弦,彈了一兩個小調,人也不甚留神去聽。
後來彈了一枝大調,也不知道叫什麼牌子。
隻是到後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裡彈似的。
這時台下叫好的聲音不絕于耳,卻也壓不下那弦子去,這曲彈罷,就歇了手,旁邊有人送上茶來。
停了數分鐘時,簾子裡面出來一個姑娘,約有十六七歲,長長鴨蛋臉兒,梳了一個抓髻,戴了一副銀耳環,穿了一件藍布外褂兒,一條藍布褲子,都是黑布鑲滾的。
雖是粗布衣裳,到十分潔淨。
來到半桌後面右手椅子上坐下。
那彈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铮铮钅從钅從彈起。
這姑娘便立起身來,左手取了梨花簡,夾在指頭縫裡,便丁了當當的敲,與那弦子聲音相應;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聽那弦子的節奏。
忽羯鼓一聲,歌喉遽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莺出谷,侞燕歸巢,每句七字,每段數十句,或緩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百變不窮,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
”一路行未,街談巷議,大半都是這話,心裡詫異道:“白妞是何許人?說的是何等樣書,為甚一紙招貼,侵舉國若狂如此?”信步走來,不知不覺已到高升店口。
進得店去,茶房便來回道:“客人,用什麼夜膳?”老殘一一說過,就順便問道:“你們此他說鼓書是個甚麼頑意兒,何以驚動這麼許多的人?”茶房說:“客人,你不知道。
這說鼓書本是山東鄉下的土調,同一面鼓,兩片梨花簡,名叫‘梨花大鼓’,演說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沒甚稀奇。
自從王家出了這個白妞、黑妞妹妹兩個,這白妞名字叫做王小玉,此人是天生的怪物!他十二三歲時就學會了這說書的本事。
他卻嫌這鄉下的調兒沒甚麼出奇,他就常到戲園裡看戲,所有甚麼西皮、二簧、梆子腔等唱,一聽就會;甚麼餘三勝、程長庚、張二奎等人的調子,他一聽也就會唱。
仗着他的喉嚨,要多高有多高;他的中氣,要多長有多長。
他又把那南方的甚麼昆腔、小曲,種種的腔調,他都拿來裝在這大鼓書的調兒裡面。
不過二三年工夫,創出這個調兒,竟至無論南北高下的人,聽了他唱書,無不神魂颠倒。
現在已有招子,明兒就唱。
你不信,去聽一聽就知道了。
隻是要聽還要早去,他雖是一點鐘開唱,若到十點鐘去,便沒有坐位的。
”老殘聽了,也不甚相信。
次日六點鐘起,先到南門内看了舜井。
又出南門,到曆山腳下,看看相傳大舜昔日耕田的地方。
及至回店,已有九點鐘的光景,趕忙吃了飯,走到明湖居,才不過十點鐘時候。
那明湖居本是個大戲園子,戲台前有一百多張桌子。
那知進了園門,園子裡面已經坐的滿滿的了,隻有中間七八張桌子還無人坐,桌子卻都貼着“撫院定”‘學院定”等類紅紙條兒。
老殘看了半天,無處落腳,隻好袖子裡送了看坐兒的二百個錢,才弄了一張短闆凳,在人縫裡坐下。
看那戲台上,隻擺了一張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闆鼓,鼓上放了兩個鐵片兒,心裡知道這就是所謂梨花簡了,旁邊放了一個三弦子,半桌後面放了兩張椅子,并無一個人在台上。
偌大的個戲台,空空洞洞,别無他物,看了不覺有些好笑。
園子裡面,頂着籃子賣燒餅油條的有一二十個,都是為那不吃飯來的人買了充饑的。
到了十一點鐘,隻見門口轎子漸漸擁擠,許多官員都着了便衣,帶着家人,陸續進來。
不到十二點鐘,前面幾張空桌俱已滿了,不斷還有人來,看坐兒的也隻是搬張短凳,在夾縫中安插。
這一群人來了,彼此招呼,有打千兒的,有作揖的,大半打千兒的多。
寓談闊論,說笑自如。
這十幾張桌子外,看來都是做生意的人;又有些像是本地讀書人的樣子:大家都嘁嘁喳喳的在那裡說閑話。
因為人大多了,所以說的甚麼話都聽不清楚,也不去管他。
到了十二點半鐘,看那台上,從後台簾子裡面,出來一個男人:穿了一件藍布長衫,長長的臉兒,一臉疙瘩,仿佛風幹福橘皮似的,甚為醜陋,但覺得那人氣味到還沉靜。
出得台來,并無一語,就往半桌後面左手一張椅子上坐下。
慢慢的将三弦子取來,随便和了和弦,彈了一兩個小調,人也不甚留神去聽。
後來彈了一枝大調,也不知道叫什麼牌子。
隻是到後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裡彈似的。
這時台下叫好的聲音不絕于耳,卻也壓不下那弦子去,這曲彈罷,就歇了手,旁邊有人送上茶來。
停了數分鐘時,簾子裡面出來一個姑娘,約有十六七歲,長長鴨蛋臉兒,梳了一個抓髻,戴了一副銀耳環,穿了一件藍布外褂兒,一條藍布褲子,都是黑布鑲滾的。
雖是粗布衣裳,到十分潔淨。
來到半桌後面右手椅子上坐下。
那彈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铮铮钅從钅從彈起。
這姑娘便立起身來,左手取了梨花簡,夾在指頭縫裡,便丁了當當的敲,與那弦子聲音相應;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聽那弦子的節奏。
忽羯鼓一聲,歌喉遽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莺出谷,侞燕歸巢,每句七字,每段數十句,或緩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百變不窮,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