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殘遊記 第二回 曆山山下古帝遺蹤 明湖湖邊美人絕調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老殘在漁船上被衆人砸得沉下海去,自知萬無生理,隻好閉着眼睛,聽他怎樣。
覺得身體如落葉一般,飄飄蕩蕩,頃刻工夫沉了底了。
隻聽耳邊有人叫道:“先生,起來罷!先生,起來罷!天已黑了,飯廳上飯已擺好多時了。
”老殘慌忙睜開眼睛,楞了一楞道:“呀!原來是一夢!” 自從那日起,又過了幾天,老殘向管事的道:“現在天氣漸寒,貴居停的病也不會再發,明年如有委用之處,再來效勞。
目下鄙人要往濟南府去看看大明湖的風景。
”管事的再三挽留不住,隻好當晚設酒餞行;封了一千兩銀子奉給老殘,算是醫生的酬勞。
老殘略道一聲“謝謝”,也就收入箱籠,告辭動身上車去了。
一路秋山紅葉,老圃黃花,頗不寂寞。
到了濟南府,進得城來,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比那江南風景,覺得更為有趣。
到了小布政司街,覓了一家客店,名叫高升店,将行李卸下,開發了車價酒錢,胡亂吃點晚飯,也就睡 次日清晨起來,吃點兒點心,便搖着串鈴滿街蜇了一趟,虛應一應故事。
午後便步行至鵲華橋邊,雇了一隻小船,蕩起雙槳,朝北不遠,便到曆下亭前。
止船進去,入了大門,便是一個亭子,油漆已大半剝蝕。
亭子上懸了一副對聯,寫的是“曆下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上寫着“杜工部句”,下寫着“道州何紹基韋”。
亭子旁邊雖有幾間房屋,也沒有甚麼意思。
複行下船,向西蕩去,不甚遠,又到了鐵公祠畔。
你道鐵公是誰?就是明初與燕王為難的那個鐵铉。
後人敬他的忠義,所以至今春秋時節,土人尚不斷的來此進香。
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隻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字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裡面,仿佛宋人趙千裡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十裡長的屏風。
正在歎賞不絕,忽聽一聲漁唱,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淨的同鏡子一般。
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裡,顯得明明白白,那樓台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沸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
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卻有一層蘆葦,密密遮住。
現在正是開花的時候,一片白花映着帶水氣的斜陽,好似一條粉紅絨毯,做了上下兩個山的墊子,實在奇絕。
老殘心裡想道:“如此佳景,為何沒有甚麼遊人?”看了一會兒,回轉身來,看那大門裡面楹柱上有副對聯,寫的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暗暗點頭道:“真正不錯!”進了大門,正面便是鐵公享堂,朝東便是一個荷池。
繞着曲折的回廊,到了荷他東面,就是個圓門。
圓門東邊有三間舊房,有個破匾,上題“古水仙祠”四個字。
祠前一副破舊對聯,寫的是“一盞寒泉薦秋菊,三更畫船穿藕花”。
過了水仙祠,仍舊上了船,蕩到曆下亭的後面。
兩邊荷葉荷花将船夾住,那荷葉初枯,擦的船嗤嗤價響;那水鳥被人驚起,格格價飛;那已老的蓮蓬,不斷的繃到船窗裡面來。
老殘随手摘了幾個蓮蓬,一面吃着,一面船已到了鵲華橋畔了。
到了鵲華橋,才覺得人煙稠密,也有挑擔子的,也有推小車子的,也有坐二人擡小藍呢轎子的。
轎子後面,一個跟班的戴個紅纓帽子,膀子底下夾個護書,拼命價奔,一面用手中擦汗,一面低着頭跑。
街上五六歲的孩子不知避人,被那轎夫無意踢倒一個,他便哇哇的哭起。
他的母親趕忙跑來問:“誰碰倒你的?誰碰倒你的?”那個孩子隻是哇哇的哭,并不說話。
問了半天,才帶哭說了一句道:“擡矯子的!”他母親擡頭看時,轎子早已跑的有二裡多遠了。
那婦人牽了孩子,嘴裡不住咭咭咕咕的罵着,就回去了。
老殘從鵲華橋往南,緩緩向小布政司街走去。
一擡頭,見那牆上貼了一張黃紙,有一尺長,七八寸寬的光景。
居中寫着“說鼓書”三個大字;旁邊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
那紙還未十分幹,心知是方才貼的,隻不知道這是甚麼事情,别處也沒有見過這樣招子。
一路走着,一路盤算,隻聽得耳邊有兩個挑擔子的說道:“明兒白妞說書,我們可以不必做生意,來聽書罷。
”又走到街上、聽鋪子裡櫃台上有人說道:“前次白
覺得身體如落葉一般,飄飄蕩蕩,頃刻工夫沉了底了。
隻聽耳邊有人叫道:“先生,起來罷!先生,起來罷!天已黑了,飯廳上飯已擺好多時了。
”老殘慌忙睜開眼睛,楞了一楞道:“呀!原來是一夢!” 自從那日起,又過了幾天,老殘向管事的道:“現在天氣漸寒,貴居停的病也不會再發,明年如有委用之處,再來效勞。
目下鄙人要往濟南府去看看大明湖的風景。
”管事的再三挽留不住,隻好當晚設酒餞行;封了一千兩銀子奉給老殘,算是醫生的酬勞。
老殘略道一聲“謝謝”,也就收入箱籠,告辭動身上車去了。
一路秋山紅葉,老圃黃花,頗不寂寞。
到了濟南府,進得城來,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比那江南風景,覺得更為有趣。
到了小布政司街,覓了一家客店,名叫高升店,将行李卸下,開發了車價酒錢,胡亂吃點晚飯,也就睡 次日清晨起來,吃點兒點心,便搖着串鈴滿街蜇了一趟,虛應一應故事。
午後便步行至鵲華橋邊,雇了一隻小船,蕩起雙槳,朝北不遠,便到曆下亭前。
止船進去,入了大門,便是一個亭子,油漆已大半剝蝕。
亭子上懸了一副對聯,寫的是“曆下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上寫着“杜工部句”,下寫着“道州何紹基韋”。
亭子旁邊雖有幾間房屋,也沒有甚麼意思。
複行下船,向西蕩去,不甚遠,又到了鐵公祠畔。
你道鐵公是誰?就是明初與燕王為難的那個鐵铉。
後人敬他的忠義,所以至今春秋時節,土人尚不斷的來此進香。
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隻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字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裡面,仿佛宋人趙千裡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十裡長的屏風。
正在歎賞不絕,忽聽一聲漁唱,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淨的同鏡子一般。
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裡,顯得明明白白,那樓台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沸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
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卻有一層蘆葦,密密遮住。
現在正是開花的時候,一片白花映着帶水氣的斜陽,好似一條粉紅絨毯,做了上下兩個山的墊子,實在奇絕。
老殘心裡想道:“如此佳景,為何沒有甚麼遊人?”看了一會兒,回轉身來,看那大門裡面楹柱上有副對聯,寫的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暗暗點頭道:“真正不錯!”進了大門,正面便是鐵公享堂,朝東便是一個荷池。
繞着曲折的回廊,到了荷他東面,就是個圓門。
圓門東邊有三間舊房,有個破匾,上題“古水仙祠”四個字。
祠前一副破舊對聯,寫的是“一盞寒泉薦秋菊,三更畫船穿藕花”。
過了水仙祠,仍舊上了船,蕩到曆下亭的後面。
兩邊荷葉荷花将船夾住,那荷葉初枯,擦的船嗤嗤價響;那水鳥被人驚起,格格價飛;那已老的蓮蓬,不斷的繃到船窗裡面來。
老殘随手摘了幾個蓮蓬,一面吃着,一面船已到了鵲華橋畔了。
到了鵲華橋,才覺得人煙稠密,也有挑擔子的,也有推小車子的,也有坐二人擡小藍呢轎子的。
轎子後面,一個跟班的戴個紅纓帽子,膀子底下夾個護書,拼命價奔,一面用手中擦汗,一面低着頭跑。
街上五六歲的孩子不知避人,被那轎夫無意踢倒一個,他便哇哇的哭起。
他的母親趕忙跑來問:“誰碰倒你的?誰碰倒你的?”那個孩子隻是哇哇的哭,并不說話。
問了半天,才帶哭說了一句道:“擡矯子的!”他母親擡頭看時,轎子早已跑的有二裡多遠了。
那婦人牽了孩子,嘴裡不住咭咭咕咕的罵着,就回去了。
老殘從鵲華橋往南,緩緩向小布政司街走去。
一擡頭,見那牆上貼了一張黃紙,有一尺長,七八寸寬的光景。
居中寫着“說鼓書”三個大字;旁邊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
那紙還未十分幹,心知是方才貼的,隻不知道這是甚麼事情,别處也沒有見過這樣招子。
一路走着,一路盤算,隻聽得耳邊有兩個挑擔子的說道:“明兒白妞說書,我們可以不必做生意,來聽書罷。
”又走到街上、聽鋪子裡櫃台上有人說道:“前次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