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 第九十回 許廉訪請頒葬制

關燈
第九十回許廉訪請頒葬制 元英宗酷信佛法,每言佛門可治天下,故崇奉西僧十分隆重。

    右丞相拜住奏曰:“清靜寂滅,自治可也。

    非可以治天下。

    ”帝不以為然。

    聞宋昭帝下诏求谏,又謂拜住曰:“我朝亦有如唐魏徵之敢谏者乎?”拜住對曰:“盤圓則水圓,盂方則水方。

    有太宗納谏之君,即有魏徵敢谏之臣。

    ”帝稱善久之。

    時翰林承旨西僧教瓦斑,仕至太子少師,帝尊寵之。

     一日,奉元行宮正殿災。

    帝語群臣曰:“世皇昔建此宮,至朕躬而毀,實朕不能奉釋之故。

    ”遂又拜西僧辇真吃刺思為尚書。

    乃下诏出獵,駕至柳林,忽大風雨雹,拔柳林行宮内外大木三千餘株。

    帝驚,猶以為西山佛寺,功久不就。

    下诏極力催督甚急。

    監察禦史觀音保上疏力谏,以歲饑,且東作方興,請停其功。

    帝大怒,立命斬之。

    有道士劉志先、僧圓明等俱以妖術作亂,命大元帥完顔等讨平之。

    帝遂果于誅戮,朝臣人人自危。

    巡上都還,駐跸南坡,有宣徽使鎖南、禦史大夫鐵失,二臣俱領衛兵,夜半後,擁兵攻入行幄,先殺丞相拜住,英宗遂為鐵失等所殺。

    乃迎皇叔嗣晉王也孫鐵木兒,以支庶入繼大統,遂為泰定皇帝。

    帝既立,乃族誅鐵失等于燕都,籍其家。

     有樞密副使兼中書平章張-,乃張宏範次子、張景略之弟,以武階調文職,自上都至,上疏以逆黨未讨、奸惡未除、政令不行、賞罰不公、賦役不均、财用不節等事請裁擇之。

    帝不報-1-是時人心浮薄,民間酷信陰陽相地之說,青烏家專一談論風水,煽惑人心,一為所迷。

    有停棺至數年不葬者;有既葬而遷而又遷者;有葬後以元武藏頭、蒼龍無足而滅宗嗣、傷骸骨、窮通得喪,彼此構訟不休者,則有曹州定陶縣邊留翁一事。

    邊留翁者,居定陶戚姬村,夫婦以捕魚為業,僅一女無子,薄有餘積,乃于範蠡湖側,構一園林,買山為終老之計,其地左泉右石,後枕阜陵,前俯清溪,邊留翁甚合心意,無事即就湖濱捕魚,優遊山水。

     西山有一薛翁,家赀巨富,酷信風水,适聘一地師至,名曰高談生,遍為薛老物色龍袕,俱無佳者。

    至城南,一見邊留翁地,乃大驚曰:“此瓜地安魂,湖燈妥骨之吉壤也。

    ”薛老愀然曰:“此非吾産也,雖佳何益?”高談生遂為畫策,以薛老一子與邊留翁之女聯姻,不欲厚奁,但得園中幅地,為薛老作佳城。

    邊留翁有何見識?私幸聯姻富戶,無不允從。

    ”不日成婚,乃迎邊留翁夫婦于家,飲食俱極豐腆,禮貌尤恭。

    邊留翁即贈以地,薛老大喜,遂請高談生相地按袕,如法築墳。

    自後對于邊翁夫婦禮貌寝衰,又久而竟逐之。

    邊留翁夫婦無奈,仍拉船至江邊,捕魚為生。

    薛老夫婦,至是且将其媳日加-楚,不與飲食,其子亦擯斥之不以為妻,钗钏服飾等類,盡行剔去。

     謂:“漁家女,惡得服我家物?”媳竟磨滅而死,草草葬畢,邊留翁夫婦但悲泣而已。

     一日捕魚至範蠡湖邊,望見泉石依然,林巒如故,而巍然高阜者,乃薛氏之生墳也。

    欷-久之,忽見一人田中耘草,乃故莊客也,遂向之嗚咽,不能成聲。

    莊客曰:“薛老以巨富而與翁聯姻者,特為此地耳!”邊留翁始知其詳,欲控薛老,而苦無錢;欲刺地師,而苦無刃。

    乃伺縣令出衙時,攔輿訴之,縣令集訊。

    而邊留翁絕無執據,反被斥逐,冤填胸臆,郁郁而死。

    其妻亦呼天号泣,自沉于江。

    高談生遂往賀薛老曰:“佳城自此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