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 第八十七回 三清樓公孫醉酒

關燈
泣下者。

    其假母持金,嗚咽不能成聲。

    既而酒闌,燕娘椎髻短袷,車騎已在門外矣。

     即日南還,道經新城,東至三清樓下,金生欲登樓少憩,且玩江景。

    燕娘問曰:“何謂三清樓?”金生曰:“新城舊有何淵、何潛、何濱、弟兄同登慶曆三年進士,後淵谥‘清節’,潛谥‘清敏’,濱谥‘清忠’。

    至今,臨江起三清樓以紀其勝。

    ”燕娘曰:“此乃名勝所在,妾與郎君,不可不登樓留題,以遣逸興。

    ”金生大喜,甫登樓,即遇有惡少年十數人,行歌而前,聯袂喧笑。

    燕娘貌美且都,光豔照人,将遮侮之。

    金生自度力不能支,窘甚。

    忽樓上一道者,角巾素服,須發蒼然,當窗責衆曰:“若輩獨無宅眷耶?焉得無禮!”衆怒曰:“我輩作戲,何預爾野道事?”群起攻之,燕娘始得間而逸,金生欲留謝之,道者揮之速去,金生始望空而走,衆惡少齊攘臂樓前。

     叱曰:“何來潑道,胡為者?”因手挈樓前巨石,可重百斤,擲地入土者三四寸,以示膂力,複相與戲博,無不矯捷輕悍。

     視老道士,直豎子耳。

    道者徐步下樓,笑曰:“貧道少年,粗習此伎,可與若輩共試否?”衆惡少恃衆且勇,争赴曰:“來! 來!”話未已,道者忽起,騰躍而上者,丈許,踢其一人,自額至胸及于腹,其人仰仆,不能少動,即挈石擲地人也。

    又一人奮袂而進,複飽老拳,亦卧而嘔血。

    兩人皆巨魁,既負,餘皆懾服不敢動。

    老道士兩手提巨石,拟碎兩人首,于是諸惡少,号泣請命。

     道者正欲釋放,忽鳴鑼一聲,見旌旗對對,戈戟森森,報節度使至矣。

    諸惡少急扶掖二人,跄踉遁去。

    老道士即欲避匿,韓節度搏虎在馬上,早已望見,以鞭梢指曰:“此湘陰道士也。

    ”急下馬上樓坐定,令人邀道者至。

    道者一見便識,即呼曰:“韓大人别來無恙耶?”叩見畢,韓節度以賓禮待之,諸将校皆侍立于側。

    韓節度與道者,相别幾二十年,故舊相逢,喜不自勝,即命置酒樓上,玩景談心,飲興方酣。

    韓節度遂言别後入宋,如何征讨,如何興複,如何建都立帝,每言至忻動處,道者擊節稱善,辄浮一巨白,言未及半,而老道士已酩酊大醉,入黑甜鄉去矣。

    韓節度猶刺刺不休,說戰功,說制度,口談指授,語漸含糊,不一會睡去。

    諸将校無不竊笑,忙扶節度與老道士下樓,至新城驿中安宿。

    衆惡少此時,方知老道士與節度有舊,無不吐舌,猶慮節度得知,争先逃去,受傷二人,一遍體青紫,聲吟半年始愈;一竟成痼疾。

    呂金生家中,望之歸者三年,驟相見甚喜,詢得其狀,舉家深佩燕娘之德,而金生與燕娘情好甚笃,自是,亦不複作浪子遊矣。

    後聞此道者,乃韓節度故交,遂至建昌謝之。

    時湘陰道士已客節度署中,金生入建昌,半月不獲得見。

     一日,有幕府錄事張宜偶出,一見金生問之,張錄事蓋金生姻戚也,金生遂言其故,張錄事曰:“子欲見公孫先生耶?”金生不知,張錄事曰:“湘陰道士姓公孫,名鴻,節度在漢陽相會時,尚隐姓名,至今聞大宋建國已固,方始說出,此乃節度之上客也。

    幸子早至,若更遲三日,将赴嶽州扈節度處去矣。

    ”引之入見,老道士笑曰:“貧道偶見不平,少加聲色,何足言謝?”呂金生再拜稱謝而退,并謝張錄事,始歸甯都。

     後金生以赀谒選,得龍門縣尉,燕娘随赴任所,金生居官頗清慎,不數年,仕至柳州刺使。

    解組日,燕娘始出囊中骰子六枚,面面皆绯。

    即當年一擲三千者也。

    噫!詭不害智,燕娘其女中傑出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