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 第八十三回 廿四堆宋主掃墓

關燈
司馬肅、關普靈、寇複雷大小文武十餘人,幸會稽郡,元平章脫脫率同浙省大小文武,接入城。

    越日,駐跸獅山之側,-湖之濱,南宋諸帝陵寝,帝一一谒拜,俱各封護,修理完好。

    脫脫隻候宋主,禮意亦極殷勤,而帝終以伐掘為恨。

    脫脫奏曰:“此先帝所為,外臣雖愚,何敢直彰其惡?”帝怒曰:“平章以朕不能讨平江浙耶?”一時關昔靈、寇複雷等辭色甚厲,二人昔日大鬧臨安,此時正揚眉吐氣,共诮讓之。

    脫脫神色不撓,徐對曰:“宋元既聯兄弟之好,今一旦敗盟,則曲直所在,知者自能辨之。

    即如陛下所雲:‘上國有問罪之師,寡君亦有禦敵之賦。

    ’彼此反複辨難,絕不少屈。

    ”獨範國昌折之曰:“寡君為谒陵而來,陵中虛實,不獲周知,寡君之羞也。

    平章既作東道主,陵骨一事,不問平章,甯入上都,問上都乎?果爾,則宋元又兵連禍結。

    啟釁之由,恐平章責有難辭。

    ”脫脫惶恐謝曰:“相國見谕,責固難辭,但君父之惡,臣子何忍顯暴?”範國昌正色責之曰:“世祖所作諸惡,薄海内外,誰不知之? 甯待平章今日,始顯著耶?如不欲顯著,則北朝皇帝,不應三次遣使入宋議和矣。

    為人臣者,于君父有失,能使之修德行仁,痛改前愆,方為忠孝。

    若一味彌縫掩飾,則愈掩愈彰矣。

    ”脫脫拜伏曰:“非相國之言,脫脫幾陷于罪矣。

    ”帝謂之曰:“伐陵一事,自于平章無與。

    朕隻欲得陵中詳細,其他不過求也。

    ”脫脫又奏曰:“伐陵乃至正二十二年間事,迄今二十餘年。

     陛下請駐跸會稽,容外臣訪之。

    ”數日,始回奏曰:“外臣當為陛下表賀稱幸。

    ”帝問之,脫脫奏曰:“聞當時伐陵,此間好義之民,潛取諸帝陵骨,用别骨換之。

    當時世祖所伐去者,——皆尋常骨也。

    但不知諸帝陵骨,義民等藏于何處耳?”帝聞之一悲一喜曰:“即求平章,訪查陵骨下落。

    ”脫脫不得已應命,再至山陰會稽諸縣,物色訪問,并無人知。

    蓋當時朱叟與村中諸父老,已多年物故,盜骨一事,乃逆旨所為,皆秘不敢言。

     故至今無可訪尋。

    脫脫甚悶,三日後,有餘姚王勉赴轅,自言能識陵骨藏處。

    脫脫大喜,引見宋主。

    帝問:“現在何處?” 王勉俯伏奏曰:“小民有俚語獻上。

    ”即日:炎宋無辜,元帝伐陵瘗玉何所?視此冬青帝急問曰:“何謂冬青?”王勉複奏曰:“會稽蘭亭山原,處處有冬青樹者,其下皆陵骨所在也。

    ”帝聞之,立拜王勉為工部郎中,作山陵使者,命為前導。

    帝與文武,及元平章脫脫等,即至冬青樹所,一一掘之。

    果然瘗骨其下。

    帝見之大恸。

     關普靈、寇複雷目光如炬,怒發沖冠,脫脫亦失聲歎曰:“先帝不仁,至此極矣!”急令工人等,重啟其陵。

    開其隧,脫脫親負一具。

    宋臣文武,亦皆負一具,送入陵中,安放妥貼,複封其陵。

    帝始陳設方物,薦其鼎俎,刑牲藉茅,大展祭告。

    帝悲悼不勝,諸陵一封畢。

    帝深德會稽昔年藏骨義民,冬青所種處,令封其樹,勿使剪伐,惜不知其人,無可酬賞,乃命會稽一郡,免賦十載,大宋代為完納,其銀皆由武都。

    辇至浙省,交與平章,務令民沾實惠,勿使不肖官吏,别生枝節。

    帝又重賞脫脫,不日發駕起行,直回武都,脫脫送出浙省界口始回,道經會稽,聞百姓頌德不已,皆稱宋主為有道天子。

    脫脫歎曰:“如此方是君人大體,不圖先帝當日,乃狂悖至此也。

    ” 王勉随駕入朝,遂仕于宋。

    果中老翁之言而大貴,而王勉每食必祝曰:“狐仙翁!”蓋其富也,狐所緻,即其知陵骨在冬青下,亦狐所指授也。

    狐去時,自言隐于天台,後遂不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