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 第八十一回 趙孟钊胨魏捅

關燈
大元并駕争驅,亦可謂千載一時矣!即雲議和,一出元人本意,和不和,尚以我為政也,且元人能以欲取姑與之策和大宋,大宋獨不能以欲擒先縱之策款元人乎?陛下何必争此一間,使戰鬥無已時也?”帝亦念曆年戰争,費用浩繁,歲入不支,又損兵折将,殆無虛日,亦欲趁此允和,待休養數年,生息聚斂,再議征伐之舉。

     乃謂範國昌曰:“或戰或和,卿意何如?”範國昌曰:“戰者,乃陛下恢複不易之理;和者,乃一時休養權宜之計,此一言而決耳!”尚書司馬肅亦曰:“和不可拒,而戰亦不可忘,此出自陛下聖裁耳!”帝乃谕文武曰:“論德-崖山之事,宋與元萬無和理,但以兵連禍結,生靈塗炭,将士死亡,血戰何時已乎?朕欲少屈,姑允其和,使軍民得以休息,至割地一款,卿等更宜籌劃,不可少失銳氣。

    ”種世龍、關普靈、狄定國三人齊出奏曰:“陛下既決定與和,臣等不敢争執,但議和各款,須令臣等參酌。

    ”帝曰:“此事由關卿等主持。

    ”文武遂齊至樞密府中商議,以為當如契丹石晉故事,以南朝為父,北朝為子;否則南朝為君,北朝為臣,以親王大臣各一人為質于宋,更割膏腴富饒二十郡,歲币一百萬,則襄陽四郡可歸,餘皆依樣雲雲。

    範國昌笑曰:“何必石晉,即如金人之事,以南朝為兄,北朝為弟,足矣。

    以親王大臣為質,此事未妥。

    ”種世龍讓之曰:“左相袒護蒙古耶?”範國昌曰:“非也,以元人為質于宋,豈能相容?竟不用質,足見大宋以信義為重,且免生意外之事。

    ”衆皆然之。

    國昌又欲減割郡歲币之數,衆皆力争曰:“不可。

    ”議定上之。

    帝乃減二十郡為十郡,百萬為六十萬,謂曰:“酌乎其中,不可大過,恐梗和議,緻争戰無已時也。

    ”範國昌贊成之。

     帝始召趙孟-、李邦甯入見,謂之曰:“朕之本意,原欲光複舊物,宏我國家,但為生民起見,屈意允和,議和各款,當依大宋。

    二卿速歸去見汝主,若能如議,便兩國修好;不然,朕之兵,即日渡江取東京諸路,先為大宋掃陵墓矣。

    ”二臣再拜稽首,謝曰:“陛下若能允和,則天下蒼生之幸,甯獨寡君與在廷文武同受其賜哉!”二臣領命辭出,不敢停留,星夜回上都而去。

    直至宋重康七年,元成宗大德十年秋九月,趙孟-、李邦甯二行人,又赍國書入宋,以南朝為兄,北朝為弟,割廣右慶遠、泗城二府,郁林永安二州及江右之臨江、瑞州、袁州三府,甯都一州,凡八郡與宋。

    荊楚則畫江為界,以襄陽、漢陽、德安、安陸四郡歸元,歲币三十萬,玉玺獻與宋主,惟瀛國公自言在燕已久,不欲回宋,北朝亦未敢強。

    餘皆依議。

    趙孟-、李邦甯先至樞密府,與宋文武相見。

    諸臣猶欲再議,左相範國昌曰:“行人之跋涉至矣,既欲修好,惟堅信義可也。

    ”預先奏聞,次日帝乃大設朝會,元使臣朝見畢,将玉玺國書及諸般禮物呈上。

    俯伏奏曰:“陛下宏天地之愛戴,仁育萬物,恩沾率土,寡君及在廷文武實被其賜,和議各款,俱一一如命,祈陛下睿覽。

    ”帝觀畢,謂使臣曰:“朕屈意允和,亦為兩國之生命耳,元主但出本心,朕焉有不俞允之理?”趙孟-稽首奏曰:“寡君欲與民休息,直齋戒沐浴,以告于宗廟社稷,始遣下臣,寡君囑下臣之言,皆怞肝擢膽之言也。

    寡君所望者,得陛下一俞允,則大元宗廟社稷之靈,實邁相之。

    ”帝悅。

    李邦甯亦奏曰:“從此二國修好,邊陲無警,内外文武,亦得以共享升平,罪臣等蒙陛下之賜,亦可謂不辱君命矣。

    ”帝亦曰:“朕不食言,令守臣讓還四郡之地,以便二卿複命。

    ”趙孟-、李邦甯再拜謝訖。

     帝命于偏殿設宴,以待使臣。

    時百官畢集,飲酒樂甚,惟——武班中諸臣見和議已成,欲退四郡之地,未免怏怏,皆曰:“我等疆場血戰,始得四郡,乃以片言棄之,從前汗馬功勞,盡成畫餅。

    況此四郡,乃得之于賈-,非奪之于蒙古也。

    ”帝聞之,頗不怿。

    有範國昌私問李邦甯曰:“元主為君何如?”李邦甯曰:“内事決于宮阃,外事委于大臣,而連年寝疾,元主殆不久于人世矣。

    ”國昌又問太子何如,邦甯曰:“無太子,有國者,其北邊總兵之懷甯王乎?”帝又謂趙孟-曰“卿雖仕元,猶能奉使,和二國之好,不忘故主,而留夢炎乃竟領兵伐宋,是自取其死也。

    ”言之令人發指。

    趙孟-拜謝曰:“前者非留夢炎阻诏,則宋元早聯和,無此數番争戰矣。

    ”使臣與文武等,盡歡而罷。

     越日,帝交割四郡,重賞使臣,遣侍郎蘇伏威、給事李進誠,二人入元報命,以答其禮,自是,而和議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