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 第五十一回 西冷橋樊生遇豔

關燈
第五十一回西冷橋樊生遇豔 房縣湘鄉樊東樓,自涪陵祠,得範國昌、扈德威等,救二姊歸後,其父樊進士,不久遂卒。

    母亦病故。

    二姊出閣,業已身無系累。

    因見範、韓諸人,落落行徑,亦思作江湖散人,優遊山水,待時而動。

    将家事托老仆樊鴻經理,買舟放于七澤,直至蘇州之太湖上岸。

    按:蘇州太湖,周回三萬六千頃,與浙省之烏程、長興等縣接壤。

    樊東樓至蘇州,遊遍虎邱、吳苑館、娃靈岩諸勝,遂過湖州、吳興諸處,遊覽一會,由桐鄉,達秀水,及富陽,訪嚴子陵釣台。

    訴流而上,看錢塘江潮,始覽西湖之勝。

    西湖山景,除卻天竺,靈鹫,石屋,煙霞,葛嶺,孤山而外,有城西十二裡靈隐寺,尤為絕勝覺場。

    此山周圍十二裡,稱為武林。

    發脈于新安,從富春至餘杭,蜿蜒五百裡,始結脈于兩高峰。

    三天竺,每逢春曉雨霁,登山賞七級之浮屠,遠眺群峰屏列,湖山鏡浮,雲光倒垂,萬象俱俯,畫舫來往,恍若飛凫。

    又山之峰,則有烏門、石筍、香爐、獅子、蓮花、飛來諸峰。

    山之洞,則有呼猿、玉女、龍泓、射旭諸洞。

    山之澗,則有南澗、北澗、大澗。

    山之泉,則有月桂、伏犀、永清、倚錫諸泉。

    最足動人者,尤為冷泉。

    山之靜室,則有韬光、白沙、石筍,無着、松偃諸庵。

    山之閣,則有望海、超然、永安、彌陀、雲來諸閣。

    俱屬天造地設,甲于天下。

    湖中勝景,則為蘇堤春曉、曲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兩峰插雲、三潭映月、雷峰夕照、南屏晚鐘、柳浪聞莺,花港觀魚諸妙。

    樊東樓尋山問水,應接不暇,四顧爽然。

    正所謂:若到西湖遊一遍,就是凡夫骨也仙。

    東樓一心玩景,暫寓錢塘。

    日到湖上,見南山一帶,樹色蒼翠,相連甚遠。

    旦晚輕煙一抹,甚可人意。

    回看湧金、清波二門,一帶城郭立于東。

    保叔塔、葛仙嶺樓、賞鳥石、北高峰,繞于西北。

    南高峰、南屏山、鳳凰山繞于西南。

     竟将明聖一湖,包裹在内,俨然一面菱花水鏡,而孤山宛在中央。

    但水闊煙深,可望而不可即。

    往還非舟楫不可耳。

    東樓此時,幾如身入蓬島,人在廣寒。

    一日偶至瀕湖橋畔,見一墳。

     題曰:“錢塘蘇小小之墓。

    ”恍然曰:“當年油壁香車,點綴湖山之佳麗者也。

    ”乃以瓣香杯酒奠之。

    吟曰:香車何處碾芳塵,怅望西冷草似茵。

     風柳動搖蘇舞袖,露桃開落剩歌唇。

     行雲岫冷連前夢,織錦詩奇悟後身。

     識得鮑仁誇俊眼,湖山點綴有佳人。

     吟畢,流連不舍。

    猶啧噴稱羨曰:“美人,好一雙識英雄俊眼,慨然以百金,贈鮑刺史于未遇之先。

    此須眉男子所不能者,豈風塵中物哉?”時道旁觀者,無不笑為癡狂,東樓仍日日遊湖,往來橋畔,玩賞茂林芳草,如親佳麗。

    一日遊覽,漸次夕陽在山,逸興遄飛,見楊柳依依,俨然招我。

    飛花片片,恍欲留人。

    信步沿着湖堤,觀玩山光水影,又吟曰:十分顔色十分才,豈肯風流便永埋? 自是西冷橋畔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