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 第四十四回 周處台馬陵伏妖

關燈
述夢蘭所遇之事。

    夫人、玉奴,益發驚駭。

    夢蘭曰:“莫非家中亦遇妖耶?”諸人疑惑不定。

    馬陵遂大罵索通在家,真赝不辨。

    某因公子遇妖,茅山求符,曆盡辛苦始回。

     索通亦罵馬陵狂妄,某贖夫人小姐,曾向金山寺三次盜寶,始得生還。

    二人兩不相下,轉是夫人調停曰:“兩俱忠心為主,吾家自當酬勞。

    ”時有鸾英、鳳英姊娣俯首一旁,欲言仍止。

     夢蘭不知二女來曆,倉卒間猶未問及。

    夫人為言其故,始亦以兄妹禮見,夫人曰:“汝姊娣何言,不妨直說。

    ”隻見鸾英羞澀滿面,格格不吐,鳳英情知難掩,遂向壁面泣曰:“兒等已許身于前日之夢蘭兄矣。

    ”索通聽罷,勃然大怒,欲發仍止。

     夫人心中鹘突,暗問玉奴。

    玉奴曰:“兒每見他言語輕佻,出口——,心竊疑之,至今方知非吾兄也。

    ”夫人大恚。

    馬陵曰:“此又一妖耶,前公子所遇,尚有巢袕,此則不知逃匿何所矣?”鳳英遂向夫人低言曰:“前中秋月夜,妖于酒後露出一言,說周處台下,更有二妹子。

    兒急問周處台何處,彼急掩飾,兒猶以為男子在外,風月常情,未及深問。

    ”馬陵恍然大悟曰:“是矣。

    ”即将藥酒命二女服之,二女遂大呼腹痛欲裂。

    夫人驚慌無措,大罵馬陵。

    馬陵安慰夫人曰:“非此藥不能救二女。

    ”至晚各産一小蛇,二人羞忿欲死。

    夫人再三慰之。

    馬陵更以藥服之,二女遂愈。

    馬陵遂問索通曰:“公子已歸,吾二人再至周處台,斬蛇除害何如?”索通欣然願往,禀過夫人公子,遂直往江南。

     望建康故城不遠,南至周處台,仍用前法,向袕内探之,無蛇在内。

    二人遂轉過東府城,聞道路沸沸揚揚,說樂遊苑左近,姚進士有愛女,被妖所魅,百計遣之不去。

    馬陵問妖形狀,雲是偉然丈夫。

    各處法師,俱莫可如何。

    索通曰:“定在此。

    ”二人直叩姚進士門首,稱來伏妖者。

    姚進士正無法可施,急出迎入。

    索通急問曰:“此妖現在何處?”姚進士曰:“日在弱息房中,飄飄然白面書生也。

    法師一至門首,即口吐白光,對面不見,不知何妖?”索通不信。

    命馬陵守定外面,大踏步而入。

    至門首猶聞嬉笑之聲,聽之,夢蘭也。

    索通更悄步從窗外窺之,則宛然一鄭公子方與女在榻前,雙陸作戲。

    索通不管好歹,闖關而入,以鐵撾奮擊之。

    妖夢蘭一見索通,張口即噴白光,索通便倒。

    妖人怞身就走。

    索通在地,瞑目躍起,複以鐵撾從後擊之。

    不中,妖人奔出門首,馬陵仗劍阻定,妖人大怒,倏化為猙獰惡鬼,兩目灼灼有光,手持雙刀,左五右六,且戰且走。

    索通、馬陵如何肯舍,直從樂遊苑追過東府城,未能拿獲。

    索通恨此妖人骨,一心欲生擒之,以察其變。

    看看又過建康故城,已近周處台矣。

    馬陵恐其仍入故袕,急畫太乙神符于劍,此符真妙用無窮。

    一時劍忽飛起,不偏不正,恰好從空落下,将妖斬去。

    仍為巨蛇,長有數尋。

    古長度單位,八尺為尋。

    索通大怒馬陵,不應誅之,須生擒證前事。

    馬陵亦怒曰:“此妖也,何能生擒?”二人忿争,幸得姚進士家丁十數人追至慌忙勸止。

    姚氏家丁,一見巨蟒無不悚然驚異。

    索通忿持鐵撾,寸寸斷之。

    姚進士随後亦至,邀請二人,轉至家中。

    馬陵、索通不得已,仍回樂遊苑。

    姚氏莊,堂上大設華宴。

    姚進士親為把盞,十分殷勤。

    其女病亦愈,命出拜謝。

    索通、馬陵酩酊大醉。

    姚進士厚贈金帛,二人不受,回。

     至小姑山家中,細言其故,夫人、玉奴等,心始釋然。

    夫人遂有意以許氏二女配夢蘭,不好出口,因與索通、馬陵言之。

     索通願說二女,馬陵願說夢蘭。

    夢蘭以為既定姊娣,豈應聯婚? 馬陵曰:“此營中權宜之辭,彼自姓許,公子自姓鄭,于兄妹何有?夢蘭終以二女為妖所污不怿。

    馬陵怒曰:“二女因在汝家,為妖所魅,公子獨不為妖所魅乎?始終皆汝家所誤,彼将誰歸?”夢蘭大慚,馬陵正色曰;“此皆公子誤之,非二女之過也。

    ”夢蘭亦念二女難中,無故為妖托名所誤,我不娶之,更誰為之偶者。

    遂允之。

    馬陵大喜,索通告知二女,鸾英、鳳英含羞不語。

    索通曰:“此終身事,既無父母禀告,須自主持,何必羞澀?”鸾英泣曰:“姊娣陷于賊營,性命皆恩人所賜,姊娣更有何言?”索通怒曰:“老奴斷不相強,允不允在汝一言。

    ”鳳英曰:“夜來夢父說姊娣天緣有定,瀝血人即結發人也。

    當應在來日,恰好今日恩人說合,非泉下人預示兆乎?” 兩俱允之,索通甚喜,禀知夫人。

    夫人安排佳期,不日合卺,從此遂為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