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 第四十回 藍天蔚棄暗投明
關燈
小
中
大
大言曰:“奉命拿獲叛賊以正國法。
”軍士一擁圍住,縛定,韓某直入府中,盤查倉庫錢糧,打點章奏,拟三日後即押赴壽陽正法。
藍天蔚怨氣沖天,終日悶恹欲死。
不數日,又聞淮王令下,不必械赴壽陽,即于宣城處決,以有前功,賜仰藥自盡。
藍天蔚聽罷,大驚曰:“某與淮王患難相從,今事業未成,遂忘故人耶?”一時憤惋,至于泣下。
既而曰:“鳥盡弓藏,古人皆然,況某等乎?靜以待命而已。
”恰好劉遇隆兵敗琴高山,得此消息大喜,不分星夜,倍道而進,一鼓襲破宣城,轉奪甯國,下令曰:“有人生獲藍天蔚者,千金重賞;有傷其生命者,族誅。
”元兵急将藍天蔚擁入府中,劉遇隆親解其縛,扶之上座,納頭便拜曰:“以将軍才略,何不輔弼大元?掃清宇内,名垂青史,奈何助桀為惡乎?”藍天蔚羞慚滿面,無可措辭,惟請死塞責而已。
劉遇隆笑曰:“将軍何執迷也?爾主起義,惟将軍相從最久,猶聽讒言,檻車就征,即以報将軍之功也,将軍何負于爾主哉?今大元一統,群雄竊據者,不久即滅,将軍何不三思乎?”藍天蔚曰:“某本順昌弓手,亡命江淮,自謂擇主而事,不負生平,讵知血戰半生,為賊黨所賣,不忠不孝,兩無所辭,尚複-顔人世耶?将軍若施法外之仁,赦某還鄉,老死垅畝;若欲歸元,甯作刀頭之鬼。
”劉遇隆見他執意不從,艴然不悅曰:“遇隆以豪傑待将軍,将軍猶以木偶人視遇隆也!”仍令囚之。
劉遇隆始清查戶口,修理城垣,吊生問死,召集流亡。
約有數日,安撫早奏:以劉遇隆失陷甯國府兼四縣,法應斬決,念已恢複,宜逮入京,交部議處。
差官到日,劉遇隆錯愕不知所出,褫去衣冠,束手受縛,自入囚車,差官簇擁而去。
藍天蔚在獄中,歎曰:“夫差誅子胥,勾踐殺文種,何不約而同也?”耶律淵聞遇隆已去,乃調合肥張知白,來守宣城,控制要害,以防賊兵竊發。
原來張知白,亦素聞藍天蔚将才可用,一到甯國,即放出囚車,薦往京口彭都督處。
藍天蔚拜辭去訖,暗思:劉遇隆械京逮問,年少可惜,當設法救出此人,共投明主,方不辜負一場邂遁。
藍沿途打探,聞已過丹陽,喜曰:“計在是矣!”遂直往鎮江,投入都督營中,将薦書呈上。
彭悅令為裨将,随軍聽用,有功升賞,藍天蔚即請将令,沿途巡哨。
彭悅許之,藍天蔚賺得将令,乃急出城,追至金壇,款住差官,且言:“彭都督有密語囑托,請暫回京口,緩行數日。
”差官驗過令箭,約住人役,仍返舊路,暗思:彭都督必有賄囑。
時劉遇隆在車中,見軍官乃藍天蔚,心中大疑,藍天蔚頻顧以目,遇隆不省。
是夜宿于青龍鎮。
藍天蔚一人破鈔,大犒人役,無不歡喜過望,差官與藍天蔚呼盧暢飲,亦酩酊大醉。
至夜深睡熟,藍天蔚為劉遇隆落去肘鎖,附耳曰:“趁此月明,館驿後越牆可遁。
”二人偷出鎮後,直渡青龍灣,劉遇隆始問曰:“将軍為何來此?”藍天蔚曰:“有繼任甯國府守将張知白,薦某京口聽用,某思将軍少年可惜,故賺得令箭,救出将軍,另投明主,也不枉與将軍争戰疆場,一番識面。
”劉遇隆稱謝曰:“兔死狐悲,物傷其類。
遇隆得蒙拯拔,足觇高厚,未審瞻烏爰止,于誰之屋耳?”藍天蔚曰:“今日欲投明主,惟歸故宋耳。
”劉遇隆曰:“屬在敵國,恐不見錄。
”藍天蔚曰:“不然。
江右閩廣收錄多少豪傑,而況我等千裡投奔乎?前日某所以不願歸元者,隻此故耳。
”劉遇隆始悟,二人遂望廣南而去。
卻說差官次早直至日上三竿,高卧方起,喚醒人役,不見劉遇隆、藍天蔚,驚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從人曰:“且去京口問彭都督,如何妄發令箭,失我欽犯,并問金壇、丹陽兩縣令作速追緝,大人或可免罪耳。
”差官然之,投入營中,說知此事,彭悅暗吃一驚,明知為令箭所誤,卻又不肯任咎,惟問差官交還令箭。
差官無言而退,再問兩縣,縣令亦言:“欽犯若在監獄逃遁,責不容辭。
驿路限期,業已逾界三日,縣中不與聞也。
”差官默默,左右思索,難免一死,托言且禀安撫,于中途亦逃去,祝發人山,不知所終。
”軍士一擁圍住,縛定,韓某直入府中,盤查倉庫錢糧,打點章奏,拟三日後即押赴壽陽正法。
藍天蔚怨氣沖天,終日悶恹欲死。
不數日,又聞淮王令下,不必械赴壽陽,即于宣城處決,以有前功,賜仰藥自盡。
藍天蔚聽罷,大驚曰:“某與淮王患難相從,今事業未成,遂忘故人耶?”一時憤惋,至于泣下。
既而曰:“鳥盡弓藏,古人皆然,況某等乎?靜以待命而已。
”恰好劉遇隆兵敗琴高山,得此消息大喜,不分星夜,倍道而進,一鼓襲破宣城,轉奪甯國,下令曰:“有人生獲藍天蔚者,千金重賞;有傷其生命者,族誅。
”元兵急将藍天蔚擁入府中,劉遇隆親解其縛,扶之上座,納頭便拜曰:“以将軍才略,何不輔弼大元?掃清宇内,名垂青史,奈何助桀為惡乎?”藍天蔚羞慚滿面,無可措辭,惟請死塞責而已。
劉遇隆笑曰:“将軍何執迷也?爾主起義,惟将軍相從最久,猶聽讒言,檻車就征,即以報将軍之功也,将軍何負于爾主哉?今大元一統,群雄竊據者,不久即滅,将軍何不三思乎?”藍天蔚曰:“某本順昌弓手,亡命江淮,自謂擇主而事,不負生平,讵知血戰半生,為賊黨所賣,不忠不孝,兩無所辭,尚複-顔人世耶?将軍若施法外之仁,赦某還鄉,老死垅畝;若欲歸元,甯作刀頭之鬼。
”劉遇隆見他執意不從,艴然不悅曰:“遇隆以豪傑待将軍,将軍猶以木偶人視遇隆也!”仍令囚之。
劉遇隆始清查戶口,修理城垣,吊生問死,召集流亡。
約有數日,安撫早奏:以劉遇隆失陷甯國府兼四縣,法應斬決,念已恢複,宜逮入京,交部議處。
差官到日,劉遇隆錯愕不知所出,褫去衣冠,束手受縛,自入囚車,差官簇擁而去。
藍天蔚在獄中,歎曰:“夫差誅子胥,勾踐殺文種,何不約而同也?”耶律淵聞遇隆已去,乃調合肥張知白,來守宣城,控制要害,以防賊兵竊發。
原來張知白,亦素聞藍天蔚将才可用,一到甯國,即放出囚車,薦往京口彭都督處。
藍天蔚拜辭去訖,暗思:劉遇隆械京逮問,年少可惜,當設法救出此人,共投明主,方不辜負一場邂遁。
藍沿途打探,聞已過丹陽,喜曰:“計在是矣!”遂直往鎮江,投入都督營中,将薦書呈上。
彭悅令為裨将,随軍聽用,有功升賞,藍天蔚即請将令,沿途巡哨。
彭悅許之,藍天蔚賺得将令,乃急出城,追至金壇,款住差官,且言:“彭都督有密語囑托,請暫回京口,緩行數日。
”差官驗過令箭,約住人役,仍返舊路,暗思:彭都督必有賄囑。
時劉遇隆在車中,見軍官乃藍天蔚,心中大疑,藍天蔚頻顧以目,遇隆不省。
是夜宿于青龍鎮。
藍天蔚一人破鈔,大犒人役,無不歡喜過望,差官與藍天蔚呼盧暢飲,亦酩酊大醉。
至夜深睡熟,藍天蔚為劉遇隆落去肘鎖,附耳曰:“趁此月明,館驿後越牆可遁。
”二人偷出鎮後,直渡青龍灣,劉遇隆始問曰:“将軍為何來此?”藍天蔚曰:“有繼任甯國府守将張知白,薦某京口聽用,某思将軍少年可惜,故賺得令箭,救出将軍,另投明主,也不枉與将軍争戰疆場,一番識面。
”劉遇隆稱謝曰:“兔死狐悲,物傷其類。
遇隆得蒙拯拔,足觇高厚,未審瞻烏爰止,于誰之屋耳?”藍天蔚曰:“今日欲投明主,惟歸故宋耳。
”劉遇隆曰:“屬在敵國,恐不見錄。
”藍天蔚曰:“不然。
江右閩廣收錄多少豪傑,而況我等千裡投奔乎?前日某所以不願歸元者,隻此故耳。
”劉遇隆始悟,二人遂望廣南而去。
卻說差官次早直至日上三竿,高卧方起,喚醒人役,不見劉遇隆、藍天蔚,驚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從人曰:“且去京口問彭都督,如何妄發令箭,失我欽犯,并問金壇、丹陽兩縣令作速追緝,大人或可免罪耳。
”差官然之,投入營中,說知此事,彭悅暗吃一驚,明知為令箭所誤,卻又不肯任咎,惟問差官交還令箭。
差官無言而退,再問兩縣,縣令亦言:“欽犯若在監獄逃遁,責不容辭。
驿路限期,業已逾界三日,縣中不與聞也。
”差官默默,左右思索,難免一死,托言且禀安撫,于中途亦逃去,祝發人山,不知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