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 第三十八回 淳于丹論史匡君

關燈
人歎曰:“甯徒檢賊誤哉? 高宗亦自誤也。

    桧賊誤于前,似道誤于後,高宗之下不可忘靖康二君,猶殿下之不可忘德-二主也。

    ”涪陵王斂容謝之,随前席請教,訪為君之大略焉,老人曰:“恭儉仁恕,以明君德,親賢遠佞,法天重民,治道庶幾近矣!”涪陵王請就國為師保,不與政事,閑居以養其老,得備顧問,老人堅辭不許,涪陵王曰:“叟四壁蕭然,貧也實甚。

    小朝廷縱不能容叟,然敬老之典,不可廢也!”不日安車至矣,老人笑曰:“貧莫貧于未聞道;賤莫賤于不知恥。

    士能宏道曰達;士不安分曰窮。

    殿下敦堯舜之盛,老臣守巢許之節。

    ”安車雖至,不與知也。

    涪陵王遂辭而歸,遣人厚贈之,令有司以時問候,恤其家。

    涪陵王深憤南渡偏安,權臣誤國,乃銳意興複,思大有為。

     一日下議曰:“當今百職庶司,所最宜得人者,惟吏部戶部為要,吏部司铨衡,擇監司;戶部判度支,理财賦,非谙練老成者,不當此任。

    ”其以司馬肅兼吏部,韓昭判戶部,而以葛天民、蘇伏威等為谏議大夫,大開言路,務敦實效,去虛文,各陳時政樞要。

    參議李穆上言曰:“立國以建都為本;而治國以恤民為先。

    建都擇地,必當設險而後國可固;國之有民,猶人之有元氣也,而可不恤哉?輕賦稅,除盜賊,遷守令,更弊法,省官吏,皆恤民事也。

    既能恤民,而後立政有經。

    有經,然後賞罰當,賞罰當而後号令行。

    人心既從,惟上所命。

    守之則固;戰之則勝;攻之則克。

    而國以定矣。

    ”涪陵王喜曰:“卿所言恰中款要,”即命吏部選舉官吏,戶部斟酌賦稅,務恤民隐,次第施行。

     越日因大集文武,一決定都之議。

    左丞種世龍奏曰:“自古人君圖王霸之業者,必定根本之地,以作固守之基,若漢高之于關中,光武之于河内是也。

    縱經營四方,而根本自為重任,堅固不搖,方可進取,而猶非定都之謂也。

    天下建都之地,自有定所,關陝為上,荊襄為次,江淮為下,此大較也。

    然殿下今日,甯一時遂及此哉?廣南雖撫有六郡,僻處海隅,無所控制,不如邵武據八閩之上遊,枕三吳之襟帶,控引二廣,荊楚可通。

    昔文少保四鎮建阃之策,今可用也。

    ”參政範國昌、參議李穆、将軍關普靈,皆主其說,獨司馬肅曰:“依臣愚見,閩廣皆近海表,不如收複長沙,更議定都。

    蓋長沙峙以五嶺,環以三湘,左納荊門,右統夏-,較之邵武尤便。

    ”谏議大夫蘇伏威曰:“長沙雖據形勝,然未入版圖,不如建昌控三吳之襟帶,據五嶺之咽喉,牽制江淮,呼吸瓯越,經營中原,實當沖要。

    ”學土皇甫-曰:“臣之見與谏議相合,請殿下鈞裁。

    ”嶽燕超曰:“不然,自來建都者,西北可據中原,東南不據西北,古今大勢已定,即南渡之事,殿下所深知也。

     舍建康而都臨安,偏處一隅,棄六朝之遺迹,尚難振起,而況今日僅在閩廣中求勝地哉?一時權宜,則非邵武不可,臣前于殿下固言之矣!”資政大夫劉知幾進曰:“臣以術占之,江青三百年王氣,雖盡于六朝,然不出百年,金陵佳氣,重見興旺。

    殿下不如都建昌,為近江淮丘墓。

    南宋陵寝,當必有發祥于殿下者。

    ”涪陵王笑曰:“但得卿等同心戮力,衆志可以成城,無形之險,牢不可破,況語雲:在德不在險乎?然閩廣中非邵武,亦無險可恃矣,”卒主種世龍之議,命耿進誠允工部,經理建都事宜,祟墉浚池,築關豎險,建宮立署,朝市社稷以次齊備,擇日車駕當臨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