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 第二十三回 襄陽城賈羽辛授首
關燈
小
中
大
此光景,亦掩面而泣,安慰百姓,謝别衆官,直至鹿門山而别。
匹馬揚鞭,獨行踽踽,至陰城龐公鎮,日已昏暮,遂于驿中安歇。
當晚星月皎潔,銀河耿耿,玉露盈盈。
驿中阒寂,一人寝不成寐,孤燈背壁,兀兀獨坐,感歎不已。
忽佩劍在壁上,铮然有聲。
德威駭異,忙除下按劍言曰:“扈某乃有功無罪之人,冤遭貶黜,劍匣告警,驿中決有奸細。
”言未畢,梁上有長歎聲,-下一人,短袖輕衫,頭挽雙髻,腰系革囊。
德威知是刺客,一把擒住。
刺客乃從容告曰:“将軍休慌,某奉桑哥丞相之命而來,實不利于将軍。
某若有意行刺,則将軍之首早入某革囊中矣。
”德威驚異。
久之,刺客又曰:“某本棗陽人氏,幼年落魄江湖,曾遇青城道士,教某此術。
身輕體健,往來如飛,白晝大都中,抉人首級,神鬼莫測。
襄陽乃父母桑梓,将軍威鎮,賊除民安。
某雖不肖,喪心不至于此。
惟後繼者至,将軍亦難保矣!”言畢,縱上檐角,屋瓦無聲,瞥忽而去。
但聞四壁蟲聲,啾啾唧唧,燈燼初落,仍複挑起。
德威不敢久居,收拾起行,出驿而去。
約行十餘裡,身體困倦,遙見山谷中,隐隐露出燈光,尚有人聲。
德威異之,近視,乃一張仙觀也。
内有人擊劍而歌。
歌曰:元戎無主枉談兵,血濺征衣恨未平。
脫卻孝侯三尺劍,何人踏浪斬長鲸。
歌畢,浩歎一回,把酒剔燈,又低聲吟曰:北平飛将不封侯,更笑武安死杜郵。
底事皆含降卒怨,滄江何處下金鈎。
吟畢,德威叩門。
内聞剝啄聲,門随啟,一赤帻丈夫,岸然而出。
燈影之下,目光外射,見德威亦赳赳武夫,遂揖之。
德威系馬而入,禮畢坐定,将襄陽事逐一告之。
又言驿中,遇桑哥丞相遣人行刺,故暮夜倉皇至此。
其人失口歎曰:“女無美惡,人宮見妒。
士無賢否,立朝見嫉。
某與足下,可謂同病相憐耳。
某即昔日戰賈(羽辛)之韓搏虎也。
”德威驚謝,叩其行止。
韓搏虎曰:“某至雲夢,被逐,羞歸漢陽。
權且托足觀中,行将登太行之巅。
俯瞰京湖,待時之清,草澤中隐身去矣。
公漢陽之行,不必往也。
”德威曰:“某昔仕元,實非本意。
為今之計,某往漢川固不可,即公往太行,亦非所宜也。
”搏虎拱手曰:“計将安出?”德威曰:“某與足下,并非毛義捧檄,為得祿計。
不過因廉訪使再三懇迫耳。
足下先祖父出将人相,為大宋名臣,功列鐘鼎,名垂金石。
即德威祖再興,亦曾統制京湖,著百戰勤勞,一心宋室。
宋亡,我等不仕,稍猶可原,仕則已違祖訓。
況今者忠而得謗,信而見疑,尚何戀戀升鬥之俸?今後某與足下,仍宋人耳。
”韓搏虎曰:“某有叔父名靖夏者,怒某仕元,累有書來責斥。
今遁迹閩中,與足下之意同,然則今将何往乎?”德威移座就近,徐言曰:“威昔鎮長沙,聞廣南羅浮有人起義,傳檄遍達荊楚。
安撫得知,不敢奏聞,非我等立身之地乎?”搏虎大喜,二人一席話,刺刺不休,忽聞長鐘動野,村雞喔喔,道士随起,鳴罷清磐。
轉身一見扈德威,知是襄陽都督,訝曰:“将軍何來?”德威曰:“借宿仙觀,将往漢川赴任。
”道士歎曰:“将軍汗馬無功,何苦勞奔馳,要作大元名臣也?”德威佯怒曰:“方今大元一統,何得妄出狂言?”道士笑曰:“不瞞将軍,小道在宋,曾為江陵統制張順部下裨将。
主将弟兄,俱勇冠三軍,-習水戰。
因破襄陽,元兵三萬有餘。
主将張順力戰而死。
死經五日,方屍浮水面,逆流而上,猶是身披甲胄,手持弓矢,身中四槍六箭,怒氣勃勃如生,直抵橋梁,人皆驚以為神。
副将張貴遣小道持蠟書回郢都求援,小道能伏水中,七晝夜不食。
五日遂達郢都,援兵來時,大江水阻,與張貴失約為元兵所乘。
張貴身無完膚,被擒不屈而死。
弟兄盡節,故襄陽至今,立有雙忠廟祀之。
當時小道派往樊城張漢英麾下,不料元兵攻襄陽不拔,先圍樊城,截斷救援。
張漢英又令小道泅水往臨安請援,賈平章置若罔聞,樊城、襄陽相繼陷沒。
小道猶在樞密府,日日候令,反被堂吏翁應龍将小道革斥除名。
小道憤甚,潛伏西湖水中,候似道葛嶺遊湖,即刺殺之,以洩天下公憤。
奈爪牙甚衆,不能下手,含恨出家。
崖山一役,小道雖托迹清虛,尚懷不平也。
況二将軍以命世之英,反為仇敵效死疆場血戰乎!”德威大驚,韓搏虎亦訝曰:“某來數月,道長全未露出。
”急叩其姓名。
道士隐而不言。
固問之,惟示以别号,湘陰道士,以己湘陰人,不忘故土也。
二人遂以實意告之,道士大喜曰:“願将軍早肅清宇内,扶持故國。
世外人得托宇下,為故宋之逸民,不亦可乎?”搏虎曰:“當今滅儒棄道,又何戀此黃冠為也? 何不改換裝束,仍整威風,我等亦得備顧問。
”道士謝曰:“衰朽殘年,無心人世。
元能棄道,焉能棄我?二公成功所至,當來造訪。
”德威、搏虎遂與道士盤桓數日,辭别而去。
匹馬揚鞭,獨行踽踽,至陰城龐公鎮,日已昏暮,遂于驿中安歇。
當晚星月皎潔,銀河耿耿,玉露盈盈。
驿中阒寂,一人寝不成寐,孤燈背壁,兀兀獨坐,感歎不已。
忽佩劍在壁上,铮然有聲。
德威駭異,忙除下按劍言曰:“扈某乃有功無罪之人,冤遭貶黜,劍匣告警,驿中決有奸細。
”言未畢,梁上有長歎聲,-下一人,短袖輕衫,頭挽雙髻,腰系革囊。
德威知是刺客,一把擒住。
刺客乃從容告曰:“将軍休慌,某奉桑哥丞相之命而來,實不利于将軍。
某若有意行刺,則将軍之首早入某革囊中矣。
”德威驚異。
久之,刺客又曰:“某本棗陽人氏,幼年落魄江湖,曾遇青城道士,教某此術。
身輕體健,往來如飛,白晝大都中,抉人首級,神鬼莫測。
襄陽乃父母桑梓,将軍威鎮,賊除民安。
某雖不肖,喪心不至于此。
惟後繼者至,将軍亦難保矣!”言畢,縱上檐角,屋瓦無聲,瞥忽而去。
但聞四壁蟲聲,啾啾唧唧,燈燼初落,仍複挑起。
德威不敢久居,收拾起行,出驿而去。
約行十餘裡,身體困倦,遙見山谷中,隐隐露出燈光,尚有人聲。
德威異之,近視,乃一張仙觀也。
内有人擊劍而歌。
歌曰:元戎無主枉談兵,血濺征衣恨未平。
脫卻孝侯三尺劍,何人踏浪斬長鲸。
歌畢,浩歎一回,把酒剔燈,又低聲吟曰:北平飛将不封侯,更笑武安死杜郵。
底事皆含降卒怨,滄江何處下金鈎。
吟畢,德威叩門。
内聞剝啄聲,門随啟,一赤帻丈夫,岸然而出。
燈影之下,目光外射,見德威亦赳赳武夫,遂揖之。
德威系馬而入,禮畢坐定,将襄陽事逐一告之。
又言驿中,遇桑哥丞相遣人行刺,故暮夜倉皇至此。
其人失口歎曰:“女無美惡,人宮見妒。
士無賢否,立朝見嫉。
某與足下,可謂同病相憐耳。
某即昔日戰賈(羽辛)之韓搏虎也。
”德威驚謝,叩其行止。
韓搏虎曰:“某至雲夢,被逐,羞歸漢陽。
權且托足觀中,行将登太行之巅。
俯瞰京湖,待時之清,草澤中隐身去矣。
公漢陽之行,不必往也。
”德威曰:“某昔仕元,實非本意。
為今之計,某往漢川固不可,即公往太行,亦非所宜也。
”搏虎拱手曰:“計将安出?”德威曰:“某與足下,并非毛義捧檄,為得祿計。
不過因廉訪使再三懇迫耳。
足下先祖父出将人相,為大宋名臣,功列鐘鼎,名垂金石。
即德威祖再興,亦曾統制京湖,著百戰勤勞,一心宋室。
宋亡,我等不仕,稍猶可原,仕則已違祖訓。
況今者忠而得謗,信而見疑,尚何戀戀升鬥之俸?今後某與足下,仍宋人耳。
”韓搏虎曰:“某有叔父名靖夏者,怒某仕元,累有書來責斥。
今遁迹閩中,與足下之意同,然則今将何往乎?”德威移座就近,徐言曰:“威昔鎮長沙,聞廣南羅浮有人起義,傳檄遍達荊楚。
安撫得知,不敢奏聞,非我等立身之地乎?”搏虎大喜,二人一席話,刺刺不休,忽聞長鐘動野,村雞喔喔,道士随起,鳴罷清磐。
轉身一見扈德威,知是襄陽都督,訝曰:“将軍何來?”德威曰:“借宿仙觀,将往漢川赴任。
”道士歎曰:“将軍汗馬無功,何苦勞奔馳,要作大元名臣也?”德威佯怒曰:“方今大元一統,何得妄出狂言?”道士笑曰:“不瞞将軍,小道在宋,曾為江陵統制張順部下裨将。
主将弟兄,俱勇冠三軍,-習水戰。
因破襄陽,元兵三萬有餘。
主将張順力戰而死。
死經五日,方屍浮水面,逆流而上,猶是身披甲胄,手持弓矢,身中四槍六箭,怒氣勃勃如生,直抵橋梁,人皆驚以為神。
副将張貴遣小道持蠟書回郢都求援,小道能伏水中,七晝夜不食。
五日遂達郢都,援兵來時,大江水阻,與張貴失約為元兵所乘。
張貴身無完膚,被擒不屈而死。
弟兄盡節,故襄陽至今,立有雙忠廟祀之。
當時小道派往樊城張漢英麾下,不料元兵攻襄陽不拔,先圍樊城,截斷救援。
張漢英又令小道泅水往臨安請援,賈平章置若罔聞,樊城、襄陽相繼陷沒。
小道猶在樞密府,日日候令,反被堂吏翁應龍将小道革斥除名。
小道憤甚,潛伏西湖水中,候似道葛嶺遊湖,即刺殺之,以洩天下公憤。
奈爪牙甚衆,不能下手,含恨出家。
崖山一役,小道雖托迹清虛,尚懷不平也。
況二将軍以命世之英,反為仇敵效死疆場血戰乎!”德威大驚,韓搏虎亦訝曰:“某來數月,道長全未露出。
”急叩其姓名。
道士隐而不言。
固問之,惟示以别号,湘陰道士,以己湘陰人,不忘故土也。
二人遂以實意告之,道士大喜曰:“願将軍早肅清宇内,扶持故國。
世外人得托宇下,為故宋之逸民,不亦可乎?”搏虎曰:“當今滅儒棄道,又何戀此黃冠為也? 何不改換裝束,仍整威風,我等亦得備顧問。
”道士謝曰:“衰朽殘年,無心人世。
元能棄道,焉能棄我?二公成功所至,當來造訪。
”德威、搏虎遂與道士盤桓數日,辭别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