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 第十五回 種世龍傳檄達荊楚
關燈
小
中
大
甚者,以理宗皇帝之首為飲器,更千古未有之奇辱,為天下人所切齒痛心者也。
南人制為十等,以我儒者,列于娼之下丐之上,是欲滅衣冠,污名教。
殊不知有志之士,皆思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共圖義舉,訪求趙氏,齊殲之于斡難河外,以清中夏而後已。
彼猶伐高昌、征日本,專務遠略。
且鰓鰓然設各道廉訪以求賢士乎!”說至此,種世龍不覺怒發沖冠,衆頭領亦目眦盡裂,皆言先生金石之言,某等願聽指揮,各奮死力,誓掃中國腥-,為大宋複仇,并為天下士大夫吐氣。
世龍大喜,因問羅浮有兵多少,衆頭領言約有三千餘衆。
世龍大驚曰:“螳臂之力,豈足以當車轍!廣南若有兵至,何以當之?”王建忠曰:“不然。
大宋駐跸臨安,僅保江淮者,百五十年,無非權臣誤國,非其君以十分滢虐速亡也。
即如先生高論,蒙古已為天下人恨入骨髓。
我等仗義舉事,名正言順。
義旗所建,南北必有響應者,人心若未忘宋,正不以多寡分強弱也。
且項籍亡秦,會稽惟八千子弟;光武興漢,白水才一旅之師。
即今作速召募,旬日間可得萬人。
廣南即有兵來,無能為也。
”世龍壯其言,命速召募。
世虎請曰:“弟昔過京西,遇有吳廣、吳康弟兄,皆勇健而有大志。
紹興時涪王吳蚧裔孫吳曦獻四川,其父曾谏曦曰:‘祖宗八十年門戶,一旦掃地矣。
’曦不聽,逃去延安。
吳廣、吳康俱與弟隐群玉山中。
此去永州非遠,盍以書招之。
西北英雄多出吳氏麾下。
聞吳家軍複起,人心響應矣。
”世龍曰:“不勞遣使,各處英雄與吾有識者,抑複不少。
大丈夫舉事,自當以堂堂之陣,正正之旗,橫行天下。
吾今以檄文遍達江淮荊楚,同類者自能千裡相投,若區區虎踞此山,掩耳盜鈴,甚非公等初心也。
”衆頭領大喜,世龍連夜遂草檄文,其略曰:皇宋不幸,國祚傾移,竊柄權奸,以于戈為兒戲。
偷安宰輔,以歲币為壯猷。
朽索馭馬,敝箪焉止池鹹,掩目捕禽,寸廖豈清河濁。
緻使獨松關下,二百州稽首迎降。
丁家洲前,十萬軍蔽江潰散。
山河破碎,故國依然。
身世浮沉,空城宛在。
潮汐不作,莫回三折之波。
鐘-播遷,空鑄六州之鐵,慘德枯之玉關長往。
馬角未生,悼祥興之銅駝奚存。
龍髯莫逮,海道覆舟。
君臣殉節,雖三百載曆數雲終,而十八主餘澤猶未湮也。
咄彼蒙古,以紅羊白馬之俗,禦我神州。
不思逆取順守,大肆叛道離經。
狂妄貶聖,悖戾滅天。
惡焰穹蒼,-浮赢政,伐陵寝而取帝王之首。
天子摸金,鄙衣冠而列娼丐之中;儒生擱筆,而且磔屠生靈。
赤血流地,殺戮士女,白骨撐天。
中原皇帝,匪天上人為之,此座誠可惜也。
譬如種荊棘于良田,養虺蜴于室内。
而堂堂中國,猶有一寸幹淨地乎?又況雨毛隕石,危象疊興;地震山崩,災棼屢告。
非瘡民蝗國,即物怪人妖。
以至瓜分四海,脔莫不虎踞-張、蟻聚蜂起,跨邑皆飚忽之師,帶州蓋雲-之将,非蹂躏中夏塗炭生民時哉!某等以光複趙宋安集黎庶為心,即今召募英賢,重振故國。
為念訂盟九土,爰告諸姬。
羅浮師起,共鑿蛇盤之山;鞑靼兵來,齊縱牛尾之火。
滌嵩華之污垢,鼈飲滄江,洗海甸之腥。
鞭斷淝水,楊镳則兔走鳥飛,奮戈則禽奔獸竄。
槐閣後裔,休徒鼎湖之泣。
幕府世胄,用董夔門之師。
鲸鲵永清,乾坤再造,重光日月,迅掃-槍矣。
嗟嗟!戎馬聲嘶,恸灑崖山之淚。
墓木虛拱,腸斷會稽之陵。
迨至芟荒夷險,胥錄鐵券之勳。
然後收電回霜,永樂金瓯之固。
各定去留,匆懷觀望,凡我中夏,宜檄通知。
世龍草畢,與衆人朗誦一遍,無不奮腕泣下。
遂令抄錄各處挂。
果然人心思宋,遂有樂昌人洪時錦、建甯人虞凱、東昌人麟,并道州吳廣、吳康。
有帥兵來助者,亦有仗劍來投者。
旬間,羅浮随添無數人馬。
有石樓上邏卒望見海運一到,即時報。
牛-、史霸二人,争先領兵奪糧而去。
世龍又令吳廣、王麟兵策應。
海道運糧使朱清、張-一見史霸,知是來索常例,不為意。
史霸、牛-躍入海舟,登時殺起。
朱清舉手無措,急駕舟而走。
張-見不是頭,望大洋中一躍。
史霸不舍,随後躍下。
二人在水中揪住厮打。
牛-殺散糧卒,急拍海舟近岸,令人搬運。
誰知海船高大,沙洲礙住,不能近岸。
一時飓風又起,幾乎落套,慌忙下碇。
隻見朱清已駕起小舟,手撚長槍,大呼:“還我舟來!”船上軍士各持長矛撓鈎,一齊搠來。
牛-所部力不能敵,俱帶微傷。
岸上喽卒奪不着小舟,惟呐喊助威而已。
數十号海鳅糧船,漸漸奪去。
史霸在水中,始棄了張-,躍上一舟,殺退軍士,撐至近岸。
衆喽卒齊登海鳅大船。
吳廣、王麟随後俱到,張-知衆寡不敵,指揮軍士,奪得十餘号海船便走。
牛-、朱清二人猶立船頭死戰不休。
吳廣大呼:“看箭!”語未畢,一矢飛來,朱清已中腕上,泅水而逃,失糧食船三十餘号。
羅浮士卒,一齊搬運上岸。
史霸笑曰:“隻此糧數,已可支給十年矣。
”四人得勝,押糧而歸。
南人制為十等,以我儒者,列于娼之下丐之上,是欲滅衣冠,污名教。
殊不知有志之士,皆思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共圖義舉,訪求趙氏,齊殲之于斡難河外,以清中夏而後已。
彼猶伐高昌、征日本,專務遠略。
且鰓鰓然設各道廉訪以求賢士乎!”說至此,種世龍不覺怒發沖冠,衆頭領亦目眦盡裂,皆言先生金石之言,某等願聽指揮,各奮死力,誓掃中國腥-,為大宋複仇,并為天下士大夫吐氣。
世龍大喜,因問羅浮有兵多少,衆頭領言約有三千餘衆。
世龍大驚曰:“螳臂之力,豈足以當車轍!廣南若有兵至,何以當之?”王建忠曰:“不然。
大宋駐跸臨安,僅保江淮者,百五十年,無非權臣誤國,非其君以十分滢虐速亡也。
即如先生高論,蒙古已為天下人恨入骨髓。
我等仗義舉事,名正言順。
義旗所建,南北必有響應者,人心若未忘宋,正不以多寡分強弱也。
且項籍亡秦,會稽惟八千子弟;光武興漢,白水才一旅之師。
即今作速召募,旬日間可得萬人。
廣南即有兵來,無能為也。
”世龍壯其言,命速召募。
世虎請曰:“弟昔過京西,遇有吳廣、吳康弟兄,皆勇健而有大志。
紹興時涪王吳蚧裔孫吳曦獻四川,其父曾谏曦曰:‘祖宗八十年門戶,一旦掃地矣。
’曦不聽,逃去延安。
吳廣、吳康俱與弟隐群玉山中。
此去永州非遠,盍以書招之。
西北英雄多出吳氏麾下。
聞吳家軍複起,人心響應矣。
”世龍曰:“不勞遣使,各處英雄與吾有識者,抑複不少。
大丈夫舉事,自當以堂堂之陣,正正之旗,橫行天下。
吾今以檄文遍達江淮荊楚,同類者自能千裡相投,若區區虎踞此山,掩耳盜鈴,甚非公等初心也。
”衆頭領大喜,世龍連夜遂草檄文,其略曰:皇宋不幸,國祚傾移,竊柄權奸,以于戈為兒戲。
偷安宰輔,以歲币為壯猷。
朽索馭馬,敝箪焉止池鹹,掩目捕禽,寸廖豈清河濁。
緻使獨松關下,二百州稽首迎降。
丁家洲前,十萬軍蔽江潰散。
山河破碎,故國依然。
身世浮沉,空城宛在。
潮汐不作,莫回三折之波。
鐘-播遷,空鑄六州之鐵,慘德枯之玉關長往。
馬角未生,悼祥興之銅駝奚存。
龍髯莫逮,海道覆舟。
君臣殉節,雖三百載曆數雲終,而十八主餘澤猶未湮也。
咄彼蒙古,以紅羊白馬之俗,禦我神州。
不思逆取順守,大肆叛道離經。
狂妄貶聖,悖戾滅天。
惡焰穹蒼,-浮赢政,伐陵寝而取帝王之首。
天子摸金,鄙衣冠而列娼丐之中;儒生擱筆,而且磔屠生靈。
赤血流地,殺戮士女,白骨撐天。
中原皇帝,匪天上人為之,此座誠可惜也。
譬如種荊棘于良田,養虺蜴于室内。
而堂堂中國,猶有一寸幹淨地乎?又況雨毛隕石,危象疊興;地震山崩,災棼屢告。
非瘡民蝗國,即物怪人妖。
以至瓜分四海,脔莫不虎踞-張、蟻聚蜂起,跨邑皆飚忽之師,帶州蓋雲-之将,非蹂躏中夏塗炭生民時哉!某等以光複趙宋安集黎庶為心,即今召募英賢,重振故國。
為念訂盟九土,爰告諸姬。
羅浮師起,共鑿蛇盤之山;鞑靼兵來,齊縱牛尾之火。
滌嵩華之污垢,鼈飲滄江,洗海甸之腥。
鞭斷淝水,楊镳則兔走鳥飛,奮戈則禽奔獸竄。
槐閣後裔,休徒鼎湖之泣。
幕府世胄,用董夔門之師。
鲸鲵永清,乾坤再造,重光日月,迅掃-槍矣。
嗟嗟!戎馬聲嘶,恸灑崖山之淚。
墓木虛拱,腸斷會稽之陵。
迨至芟荒夷險,胥錄鐵券之勳。
然後收電回霜,永樂金瓯之固。
各定去留,匆懷觀望,凡我中夏,宜檄通知。
世龍草畢,與衆人朗誦一遍,無不奮腕泣下。
遂令抄錄各處挂。
果然人心思宋,遂有樂昌人洪時錦、建甯人虞凱、東昌人麟,并道州吳廣、吳康。
有帥兵來助者,亦有仗劍來投者。
旬間,羅浮随添無數人馬。
有石樓上邏卒望見海運一到,即時報。
牛-、史霸二人,争先領兵奪糧而去。
世龍又令吳廣、王麟兵策應。
海道運糧使朱清、張-一見史霸,知是來索常例,不為意。
史霸、牛-躍入海舟,登時殺起。
朱清舉手無措,急駕舟而走。
張-見不是頭,望大洋中一躍。
史霸不舍,随後躍下。
二人在水中揪住厮打。
牛-殺散糧卒,急拍海舟近岸,令人搬運。
誰知海船高大,沙洲礙住,不能近岸。
一時飓風又起,幾乎落套,慌忙下碇。
隻見朱清已駕起小舟,手撚長槍,大呼:“還我舟來!”船上軍士各持長矛撓鈎,一齊搠來。
牛-所部力不能敵,俱帶微傷。
岸上喽卒奪不着小舟,惟呐喊助威而已。
數十号海鳅糧船,漸漸奪去。
史霸在水中,始棄了張-,躍上一舟,殺退軍士,撐至近岸。
衆喽卒齊登海鳅大船。
吳廣、王麟随後俱到,張-知衆寡不敵,指揮軍士,奪得十餘号海船便走。
牛-、朱清二人猶立船頭死戰不休。
吳廣大呼:“看箭!”語未畢,一矢飛來,朱清已中腕上,泅水而逃,失糧食船三十餘号。
羅浮士卒,一齊搬運上岸。
史霸笑曰:“隻此糧數,已可支給十年矣。
”四人得勝,押糧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