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 第十五回 種世龍傳檄達荊楚
關燈
小
中
大
第十五回種世龍傳檄達荊楚
廣南惠州府博羅縣西北三十裡,有山曰羅浮,本名博羅。
因昔有山浮海而來,博于羅山,合而為一,故曰羅浮。
高三千六百丈,周回三百餘裡,有五十五嶺,三十二峰,璇房瑤室,共七十二所。
石樓石門,二山相對交處有石磴,狀如橋梁,名曰鐵橋。
橋端兩石柱,亦曰鐵柱。
人迹罕到。
惟大小二石樓,登之可望滄海。
其餘華首台、五龍潭、沖虛觀等,景皆幽渺,又有跳魚石、伏虎石、阿耨池、夜樂池、卓錫泉,亦山之奇勝。
峰之秀者,飛雲玉鵝、麻姑仙女、會真會仙、錦繡玳瑁;洞之幽者,金沙、石白、朱明、黃龍、朱陵、黃猿、水簾、蚨蝶,乃十大洞天之一也。
時有牛-、張燕、王建忠者,俱勇冠三軍,義不仕元。
哨聚千餘人,屯華首台下寨,累與海道運糧使朱清、張-為難。
朱、張二人,以海盜降元得仕,知山川情勢,惟懼潮陽嶺之史二-子。
史二-子者,海豐人史霸。
二-子其綽号也。
貌不逮中人,而短小精悍,善戰善走。
每戰用雙戟,善步戰,日行五百餘裡,極為狡猾。
聞幼時過臨江,遇一頭陀相之,喜曰:“孺子可教也。
老衲挂錫少陵寺中,能從遊乎?”史霸從之。
至寺内,見此僧全五香火習氣,朝夕惟引拳使棒,遂授以雙戟。
日日演試,久而精熟,出一刀圭藥付之,曰:“此藥一劑,可行五百裡。
二劑倍之,三劑又倍之。
孺子僅一劑足矣。
”史霸因問武藝師傳所自。
老僧笑曰:“孺子不忘本矣。
當初隋炀帝時,天下大亂,流賊四起,将至少陵,寺僧皆議徒避,獨一火工頭陀,笑而出曰:‘毋憂,但憑一棒,掃盡流賊。
’衆笑其妄,而賊已近寺裡許矣。
頭陀即持短棒沖入賊隊,果萬衆辟易,賊皆遠遁,不敢入寺。
因選少壯僧百餘人,授以棒法,并各武藝而去。
自是少陵之名揚于天下。
孺子今得嫡傳,但不可從賊。
自能打遍江南,無敵手也。
”史霸遂歸,聞海道運糧使乃朱清、張-,每至藍關源,辄與抗拒。
朱、張二人以狡猾勝,然終不能與敵,惟多以金帛與之結納。
糧船經此,歲為常例,牛-、張燕等聞之,遂聯史霸,互結聲援。
将華首台前後,整饬隘口,安布鹿角,積儲糗糧,兵棚箭亭,庫廄房帳,事事齊備。
揚旗招募,拟将大舉。
恰有龍門縣種世龍弟兄,亦攜家入山。
世龍本太原定襄人也,弟名世虎,弟兄天性迥别。
兄警悟好學,倜攪慷慨;弟眉目如畫,骁健善騎射、尚武略,曾學射于馬邑周通。
周通者,即嶽武穆學射之周侗裔也。
種氏世居南山豹林,靖康時,因欽宗不用其先祖老種扼河要擊之策,竟割中山、太原、河間三鎮,與金議和。
始遷定襲縣,及元六後,乃馬真稱制塔海等,屢侵雲中,大掠平陽太原。
乃再遷廣州龍門縣石羊村居焉。
家資巨富,任俠好客,散财以結英雄。
素有大志,宋滅元興,初意亦終老泉石,徜徉事外。
逮聞元主滅天毀聖,伐陵鄙儒,不平于心。
正欲仗義,大舉恢複,适聞羅浮山牛-等亦有此意,乃歎曰:“種世龍豈财虜哉!”斂齊家資,猶未起行,有龍門縣令忌其豪富,久生觊觎。
此時自有無賴鷹犬,出首告變,教猱升木,謂其不合與外郡任俠往來,潛謀不軌。
龍門令得此題目,以為黃白物準備橐載矣。
世龍聞之,笑曰:“哪有工夫與鼠輩-較。
”席卷家産,車載妻小,連夜望惠州而去。
縣令得知大驚,速令弓兵并千夫長一同追拿。
種氏弟兄,已過龍門。
千夫長始及,大呼且住。
世龍不理,押定車輛先行。
世虎躍馬,張弓挾矢以待,箭無虛發。
弓兵上前,無不應弦而倒,千夫長憤甚,欺世虎匹馬單槍,方欲揮衆直前。
世虎大呼:“看箭!”聲猶未絕,千夫長翻身下馬,弓兵忙扶起時,已中脅下,血流如注,将箭拔出。
種世虎去之已遠,千夫長懊悔而歸。
世虎趕上世龍同行。
不日至博羅縣,入梅花屯,已近羅浮。
世龍曰:“南北英雄,多與吾有舊。
惟羅浮山衆從未識面,當往一探,為之先容。
”世虎願往未行,則前面已有無數喽卒,大呼:“奉頭領之命,來隻候車馬矣。
”世龍大喜,不一會有牛-、史霸、王建忠、張燕四人,迎至山下。
見世龍弟兄,乃文乃武,喜不自勝。
世龍見下寨處前後布置井井有條,亦甚駭異。
家小安入後寨,齊至中軍叙禮起居。
依次坐定,設宴相慶。
世龍因叩以本意,各言心在宋室,不仕蒙古。
但皆一介武夫,未明大義,願聞足下高論,以定方略。
種世龍遜謝,乃正襟言曰:“大凡帝王治世禦宇,無非三綱五常、崇儒重道、尊賢愛民,無論開創守成、草澤崛起、皆循正道,方可統馭萬方。
蒙古以外夷入繼中州,士大夫不無冠履倒置之歎。
況又欺侮上帝,妄貶先聖,此乃千古公憤所在。
我大宋即使國運将終,亦宜稍存仁厚,免生民之塗炭。
乃蒙古剽悍殘賊,虎狼成性,磔屠生靈。
由太祖丙寅至世祖己卯,剿殺已一千八百四十七萬有奇,此乃本兵敵兵并屠戮郡縣城内之數。
其他無辜誅殺者不在此例。
真天昏地慘,三光不能主照時也。
今又伐陵寝,盜寶器。
尤其
因昔有山浮海而來,博于羅山,合而為一,故曰羅浮。
高三千六百丈,周回三百餘裡,有五十五嶺,三十二峰,璇房瑤室,共七十二所。
石樓石門,二山相對交處有石磴,狀如橋梁,名曰鐵橋。
橋端兩石柱,亦曰鐵柱。
人迹罕到。
惟大小二石樓,登之可望滄海。
其餘華首台、五龍潭、沖虛觀等,景皆幽渺,又有跳魚石、伏虎石、阿耨池、夜樂池、卓錫泉,亦山之奇勝。
峰之秀者,飛雲玉鵝、麻姑仙女、會真會仙、錦繡玳瑁;洞之幽者,金沙、石白、朱明、黃龍、朱陵、黃猿、水簾、蚨蝶,乃十大洞天之一也。
時有牛-、張燕、王建忠者,俱勇冠三軍,義不仕元。
哨聚千餘人,屯華首台下寨,累與海道運糧使朱清、張-為難。
朱、張二人,以海盜降元得仕,知山川情勢,惟懼潮陽嶺之史二-子。
史二-子者,海豐人史霸。
二-子其綽号也。
貌不逮中人,而短小精悍,善戰善走。
每戰用雙戟,善步戰,日行五百餘裡,極為狡猾。
聞幼時過臨江,遇一頭陀相之,喜曰:“孺子可教也。
老衲挂錫少陵寺中,能從遊乎?”史霸從之。
至寺内,見此僧全五香火習氣,朝夕惟引拳使棒,遂授以雙戟。
日日演試,久而精熟,出一刀圭藥付之,曰:“此藥一劑,可行五百裡。
二劑倍之,三劑又倍之。
孺子僅一劑足矣。
”史霸因問武藝師傳所自。
老僧笑曰:“孺子不忘本矣。
當初隋炀帝時,天下大亂,流賊四起,将至少陵,寺僧皆議徒避,獨一火工頭陀,笑而出曰:‘毋憂,但憑一棒,掃盡流賊。
’衆笑其妄,而賊已近寺裡許矣。
頭陀即持短棒沖入賊隊,果萬衆辟易,賊皆遠遁,不敢入寺。
因選少壯僧百餘人,授以棒法,并各武藝而去。
自是少陵之名揚于天下。
孺子今得嫡傳,但不可從賊。
自能打遍江南,無敵手也。
”史霸遂歸,聞海道運糧使乃朱清、張-,每至藍關源,辄與抗拒。
朱、張二人以狡猾勝,然終不能與敵,惟多以金帛與之結納。
糧船經此,歲為常例,牛-、張燕等聞之,遂聯史霸,互結聲援。
将華首台前後,整饬隘口,安布鹿角,積儲糗糧,兵棚箭亭,庫廄房帳,事事齊備。
揚旗招募,拟将大舉。
恰有龍門縣種世龍弟兄,亦攜家入山。
世龍本太原定襄人也,弟名世虎,弟兄天性迥别。
兄警悟好學,倜攪慷慨;弟眉目如畫,骁健善騎射、尚武略,曾學射于馬邑周通。
周通者,即嶽武穆學射之周侗裔也。
種氏世居南山豹林,靖康時,因欽宗不用其先祖老種扼河要擊之策,竟割中山、太原、河間三鎮,與金議和。
始遷定襲縣,及元六後,乃馬真稱制塔海等,屢侵雲中,大掠平陽太原。
乃再遷廣州龍門縣石羊村居焉。
家資巨富,任俠好客,散财以結英雄。
素有大志,宋滅元興,初意亦終老泉石,徜徉事外。
逮聞元主滅天毀聖,伐陵鄙儒,不平于心。
正欲仗義,大舉恢複,适聞羅浮山牛-等亦有此意,乃歎曰:“種世龍豈财虜哉!”斂齊家資,猶未起行,有龍門縣令忌其豪富,久生觊觎。
此時自有無賴鷹犬,出首告變,教猱升木,謂其不合與外郡任俠往來,潛謀不軌。
龍門令得此題目,以為黃白物準備橐載矣。
世龍聞之,笑曰:“哪有工夫與鼠輩-較。
”席卷家産,車載妻小,連夜望惠州而去。
縣令得知大驚,速令弓兵并千夫長一同追拿。
種氏弟兄,已過龍門。
千夫長始及,大呼且住。
世龍不理,押定車輛先行。
世虎躍馬,張弓挾矢以待,箭無虛發。
弓兵上前,無不應弦而倒,千夫長憤甚,欺世虎匹馬單槍,方欲揮衆直前。
世虎大呼:“看箭!”聲猶未絕,千夫長翻身下馬,弓兵忙扶起時,已中脅下,血流如注,将箭拔出。
種世虎去之已遠,千夫長懊悔而歸。
世虎趕上世龍同行。
不日至博羅縣,入梅花屯,已近羅浮。
世龍曰:“南北英雄,多與吾有舊。
惟羅浮山衆從未識面,當往一探,為之先容。
”世虎願往未行,則前面已有無數喽卒,大呼:“奉頭領之命,來隻候車馬矣。
”世龍大喜,不一會有牛-、史霸、王建忠、張燕四人,迎至山下。
見世龍弟兄,乃文乃武,喜不自勝。
世龍見下寨處前後布置井井有條,亦甚駭異。
家小安入後寨,齊至中軍叙禮起居。
依次坐定,設宴相慶。
世龍因叩以本意,各言心在宋室,不仕蒙古。
但皆一介武夫,未明大義,願聞足下高論,以定方略。
種世龍遜謝,乃正襟言曰:“大凡帝王治世禦宇,無非三綱五常、崇儒重道、尊賢愛民,無論開創守成、草澤崛起、皆循正道,方可統馭萬方。
蒙古以外夷入繼中州,士大夫不無冠履倒置之歎。
況又欺侮上帝,妄貶先聖,此乃千古公憤所在。
我大宋即使國運将終,亦宜稍存仁厚,免生民之塗炭。
乃蒙古剽悍殘賊,虎狼成性,磔屠生靈。
由太祖丙寅至世祖己卯,剿殺已一千八百四十七萬有奇,此乃本兵敵兵并屠戮郡縣城内之數。
其他無辜誅殺者不在此例。
真天昏地慘,三光不能主照時也。
今又伐陵寝,盜寶器。
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