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 第十一回 征曰本蒙古喪師
關燈
小
中
大
第十一回征曰本蒙古喪師
當時錢塘縣除了巨猾,訟息民安,人人稱慶。
皇甫-在天民署中,情誼相得,間或觀潮遊湖,遨遊山水,置身事外。
一日至江下遇二乞者,齊聲謂皇甫先生,别來無恙耶?驚視之,乃向南枝、施澤久也。
問何至此,二人言自先生被陷後,王多管累來根究我等,不許嶺下居住。
我等不服,欲與為敵,誰知彼等有意生事,将一久病老兒,缢死嶺下,謬以人命官司誣陷我等,令人呈報。
我等聞風逃竄,幸而得免。
就近居民無不被累。
今聞惡榻已除,方始來歸。
皇甫-亦歎恨不已。
二人齊聲曰:“從此更不住-霞矣!”問其故,曰:“西湖十景,名勝甲于天下,遊湖士女如雲,每有豪族惡少在此,以強淩弱,我等素性不耐,易生枝節,願避此地,徜徉他鄉,落得無拘無束。
”皇甫-亦點頭道:“是。
”問何業?向南枝便賣槍棒,施澤久就耍花蛇。
二人回歸,果将家室移往僻靜處安置,離了錢塘,順江而去。
皇甫悼見二人落落氣概,随遇自得,俨然四海為家。
自思在此,日日羁縻,終非長策,遂謝别葛天民,亦望會稽迸發。
且說馬遇樂弟兄在暹羅國,忽不見了涪陵,四處探訪,并無迹蹤,必因國王令旨,知風逃去。
弟兄十分焦急,千山萬水,保護海外,至暹羅已漸近中國,忽然失散。
海闊天空,焉知下落?二人暗思陳宜中必知此事,急往告之。
宜中變色曰:“小子猶問趙氏耶?恐汝輩亦難免矣!”弟兄不敢複問,大驚而退,情知涪陵為宜中所不容,或往占城,亦未可知?弟兄急急遂往占城。
不知涪陵在日本,國王坦呢哩特布優禮相待。
嘗與涪陵并車遊幸所屬名島,并境内山川。
涪陵亦嘗贊賞國王政俗之美,國王甚嘉納之。
其國離城百餘裡,有一奉聖寺,天生奇奧,石徑幽窈,修造恢詭,已曆千餘年。
自來日本,無兵火水早之憂,又無攘奪篡弑之變,奉聖寺竟成古迹,又日本之南,與洛伽補陀為界。
寺内番僧歲凡一往,因此香火極盛,頭陀極多。
但不似中國名勝,鮮有遊覽至此者。
土人貪而好殺,前代國王每勤征伐,剽掠海邊。
獨老王子無此殘暴之氣,然性佞于佛。
一日整備法駕,将往奉聖寺,瓣香祈福,請涪陵同往,涪陵不得已從之。
至寺中,國王皈依頂禮,衆僧鳴動鐘鼓,宣揚佛号。
國王舉手膜拜,誠懇備至。
少時茶罷,衆僧一齊獻谀,謂國王有無量功德,佛日增輝,國祚綿永等語。
國王大喜。
涪陵心中,不以為然。
由客堂散步,直入丈室,忽見有中國人字迹,大書一聯雲:水月通禅寂,魚龍聽梵音。
末書司勳郎中錢起題。
涪陵大奇之,暗思曆遍海邦,今日忽見六書正體,文人筆墨,且喜魚龍聽梵音一語,暗合身分。
正在驚喜,忽聞淨室中有人私語。
谛聽之,若聞木瓜呀布雲雲。
木瓜者,尊稱也;呀布者,猶言好也,蓋蠻姑琮女音也。
涪陵一時心頭火起,既而轉念曰,此何地也?奸僧得知,禍不旋踵矣,急急走出,見國王與僧衆猶趺坐揮麈而談,布施功德,如此恁般。
國王大喜曰:“寡人來日,即當辇金來寺,齋僧供佛,忏悔夙愆,預種福田。
”衆僧合掌叩謝。
國王遂同涪陵,起身作别而歸。
次日,國王果遣内官将許多金寶送往寺去。
涪陵止之曰:“金寶送去,有何用處?”國王斂容答曰:“齋僧布施,為寡人作功德,使國安民服,群島附庸,不緻叛離。
”涪陵笑曰:“國家安危,自關氣運,然能親賢遠佞,用人得宜,雖危可安,雖亂可治。
豈彼群僧能為力也?至于群島叛離,隻須國王撫以恩信,鎮以兵威,自然拱服。
且上國亦非富庶之邦,某觀沿海島
皇甫-在天民署中,情誼相得,間或觀潮遊湖,遨遊山水,置身事外。
一日至江下遇二乞者,齊聲謂皇甫先生,别來無恙耶?驚視之,乃向南枝、施澤久也。
問何至此,二人言自先生被陷後,王多管累來根究我等,不許嶺下居住。
我等不服,欲與為敵,誰知彼等有意生事,将一久病老兒,缢死嶺下,謬以人命官司誣陷我等,令人呈報。
我等聞風逃竄,幸而得免。
就近居民無不被累。
今聞惡榻已除,方始來歸。
皇甫-亦歎恨不已。
二人齊聲曰:“從此更不住-霞矣!”問其故,曰:“西湖十景,名勝甲于天下,遊湖士女如雲,每有豪族惡少在此,以強淩弱,我等素性不耐,易生枝節,願避此地,徜徉他鄉,落得無拘無束。
”皇甫-亦點頭道:“是。
”問何業?向南枝便賣槍棒,施澤久就耍花蛇。
二人回歸,果将家室移往僻靜處安置,離了錢塘,順江而去。
皇甫悼見二人落落氣概,随遇自得,俨然四海為家。
自思在此,日日羁縻,終非長策,遂謝别葛天民,亦望會稽迸發。
且說馬遇樂弟兄在暹羅國,忽不見了涪陵,四處探訪,并無迹蹤,必因國王令旨,知風逃去。
弟兄十分焦急,千山萬水,保護海外,至暹羅已漸近中國,忽然失散。
海闊天空,焉知下落?二人暗思陳宜中必知此事,急往告之。
宜中變色曰:“小子猶問趙氏耶?恐汝輩亦難免矣!”弟兄不敢複問,大驚而退,情知涪陵為宜中所不容,或往占城,亦未可知?弟兄急急遂往占城。
不知涪陵在日本,國王坦呢哩特布優禮相待。
嘗與涪陵并車遊幸所屬名島,并境内山川。
涪陵亦嘗贊賞國王政俗之美,國王甚嘉納之。
其國離城百餘裡,有一奉聖寺,天生奇奧,石徑幽窈,修造恢詭,已曆千餘年。
自來日本,無兵火水早之憂,又無攘奪篡弑之變,奉聖寺竟成古迹,又日本之南,與洛伽補陀為界。
寺内番僧歲凡一往,因此香火極盛,頭陀極多。
但不似中國名勝,鮮有遊覽至此者。
土人貪而好殺,前代國王每勤征伐,剽掠海邊。
獨老王子無此殘暴之氣,然性佞于佛。
一日整備法駕,将往奉聖寺,瓣香祈福,請涪陵同往,涪陵不得已從之。
至寺中,國王皈依頂禮,衆僧鳴動鐘鼓,宣揚佛号。
國王舉手膜拜,誠懇備至。
少時茶罷,衆僧一齊獻谀,謂國王有無量功德,佛日增輝,國祚綿永等語。
國王大喜。
涪陵心中,不以為然。
由客堂散步,直入丈室,忽見有中國人字迹,大書一聯雲:水月通禅寂,魚龍聽梵音。
末書司勳郎中錢起題。
涪陵大奇之,暗思曆遍海邦,今日忽見六書正體,文人筆墨,且喜魚龍聽梵音一語,暗合身分。
正在驚喜,忽聞淨室中有人私語。
谛聽之,若聞木瓜呀布雲雲。
木瓜者,尊稱也;呀布者,猶言好也,蓋蠻姑琮女音也。
涪陵一時心頭火起,既而轉念曰,此何地也?奸僧得知,禍不旋踵矣,急急走出,見國王與僧衆猶趺坐揮麈而談,布施功德,如此恁般。
國王大喜曰:“寡人來日,即當辇金來寺,齋僧供佛,忏悔夙愆,預種福田。
”衆僧合掌叩謝。
國王遂同涪陵,起身作别而歸。
次日,國王果遣内官将許多金寶送往寺去。
涪陵止之曰:“金寶送去,有何用處?”國王斂容答曰:“齋僧布施,為寡人作功德,使國安民服,群島附庸,不緻叛離。
”涪陵笑曰:“國家安危,自關氣運,然能親賢遠佞,用人得宜,雖危可安,雖亂可治。
豈彼群僧能為力也?至于群島叛離,隻須國王撫以恩信,鎮以兵威,自然拱服。
且上國亦非富庶之邦,某觀沿海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