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士傳 第十五卷 守糟糠義讓佳麗 懾宦豎智遣神偷

關燈
貢,那邊國公接受恩命,并所賜金币,即與董聞商議行聘之事。

    董聞道:“若但遺習風去,方為嚴重。

    ”國公便差沙伏虎與習風同往送聘。

    選定吉日,國公行親迎禮,董聞也相陪同往。

    其男女兩家迎娶儀仗之盛,遣嫁奁具之禮,自不必說。

    國王令常更生随公主入中國。

    那時國公因在軍旅之中,不便洞房花燭,且請公主暫住公館,俟班師回到南京府第中,然後成親。

    一面大排筵宴,款待莊文靖與董聞常更生三人。

    另設一席款待習風,命沙伏虎相陪。

    飲酒間,莊文靖說起前日審辨路小五誣首一事,董聞稱謝不盡。

    國公道:“那宿積一向監禁在此,要等拿獲路小五一齊領落。

    今路小五已在京師正法,宿積合當就本地處決了。

    ”董聞想起當初董濟曾說飛檐走壁的人也有用得着他處,因對國公說,免其一死,将他閹割了,送與常更生做個親随。

    正是: 一個自宮,一個被割。

     同是閹人,彼此各别。

     且說常更生聞得朝廷欲召他為内侍,遂于莊文靖面前,把自己出身履曆,及如何犯罪、如何托身山寨、如何自宮、又如何竄入外國的緣故,細述一遍,因說道:“我常奇頗負志略,斷不肯與貂-為伍。

    伏乞大人代奏天子,但使常奇居外備将帥之職,不須居内從閹官之後。

    ”董聞也說:“常兄是天下奇男子,豈能受閹宦辱之。

    ”莊文靖道:“不佞前讀足下檄文,開人所欲開而不敢開之口,吐人所吐而不能吐之氣,能使天子追複久廢之年号,褒贈已死之忠良,其功不小,真乃一時豪傑。

    豈容屈在黃門之列,辱以寺人之役乎?但檄文中所言,未免過于激烈。

    雖聖心釋然,恐朝中不無竊議者。

    若能更立軍功,便可以塞衆口。

    今山東大盜寇尚義,常常劫掠往來官府,并起解的錢糧,朝廷聖苦之。

    足下既與他相知,倘得召之使降,則朝廷有褒功之興,自當擢居元戎,必不至以宦監相辱矣。

    ”常更生道:“這不難。

    現今賤内馬幽儀在寇尚義山寨中,小可正要到他那寨裡去一會,管教招他來降順便了。

    ”莊文靖聽說,因問起馬幽儀之事,董聞便代述馬幽儀與常更生相厚之情,及其前後堅貞之躁。

    國公道:“他不但貞躁可嘉,抑且文詞足尚。

    ”因教董聞取出他所寄的書來看,常更生也把他寄來的書取出。

    莊文靖看罷,稱贊道:“我也久聞馬幽儀之名,然隻道他有才有色,不想又有此節躁,可敬可羨。

    ”常更生道:“他既不負我,我何忍負他?異日我若得與朝建功立業,雖不能蔭子,也還須博個封妻。

    ”于是國公與莊、董二公一齊都道:“這一副五花官诰,在我們身上奏請與他便了。

    ”常更生拱手稱謝。

    正是: 監軍不棄婦,閹帥亦思妻。

     但得同心者,白頭永不離。

     當下常更生先打發習風回山寨去,報知馬幽儀與寇尚義,自己卻奉了公主,随着國公班師回南京。

    莊、董二公也打從南京一路回朝。

    不則一日,到了南京,合京大小官員都來迎賀。

    徐老國公排宴慶喜,随擇吉期命小國公與月仙公主成親。

    一對少年夫婦,美滿恩情。

    有詩為證: 冶女配才郎,中朝合外邦。

     文章真可匹,武略亦成雙。

     繡枕為營壘,牙床作戰場。

     馬頭今已對,雉尾落何妨。

     莊、董二人與常更生在國公府中飲用了幾日,别過了國公,常更生并拜别了公主,一齊赴京。

    莊、董二人引常更生入朝見駕,天子降溫旨慰勞董聞。

    董聞奏道:“常更生,其才略可備于城之選,不當以閹人目之。

    ”天子問道:“莫非在江西殺人報仇犯罪在逃的常奇麼?”董聞道:“正是此人。

    陛下既須恩赦,常奇之罪,已在赦前。

    ”莊文靖奏道:“常奇才略可用。

    今山東大盜寇尚義作亂,頗為國家之憂。

    若使常奇領兵讨之,或剿或撫,相機而行,則盜氛可清,地方得以無虞矣。

    ”天子準其奏,着常更生仍複原名常奇,授總兵職銜,相機剿撫山東。

    一面委本地将佐整頓兵馬,一面自引親随數騎,徑往寇尚義山寨中來。

    寇尚義與習風下山迎接入寨,相見畢,請出馬二娘來相見了,各訴闊懷,酌酒相慶。

    馬二娘出所制集唐詩二首與常奇看。

    其一首,是聞天子頒赦後,常奇猶在關外與王師對敵,憂之而作。

    詩雲: 征西車馬羽書馳,勝敗兵家不可期。

     聖世即今多雨露,憐君何事别天涯(音遺)。

     待有感而作詩雲: 自憐深院得回翔,百啭流莺繞建章。

     至德無瑕閹宦習,為郎憔悴卻羞郎。

     常奇看了,笑道:“量我豈肯做内侍的?不意欲以此見召。

    多虧莊學士與董尚書保奏,故用我為将帥,不用我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