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士傳 第十五卷 守糟糠義讓佳麗 懾宦豎智遣神偷
關燈
小
中
大
詩曰:
全智全名持己端,使貪使詐用人寬。
宋弘高義誰能及,虞诩奇才更自難。
卻說董聞同着習風到國公寨中,把常更生的來書送于國公看了,備言自己不允他求婚之意。
國公笑道:“先生前日放箭,隻射他雞尾,不忍射他,便有憐他美貌之情。
今日他來求婚,如何倒推卻起來?”董聞道:“前日不射傷他,原非憐其色,不過欲服其心耳。
”國公道:“今若拒其請,何以服其心?”董聞道:“我董聞已有妻室,豈容停妻再娶?憶昔荊妻未嫁之前,寒家貧困,無以為活。
内父頗有解婚之意,荊妻矢志不從,以緻失歡于内父。
今日幸得富貴,何忍負之?于情于理,誠有所不可。
”說罷,即取筆來,于常更生來書後面寫下四句道: “羅敷今日未有夫,使君昔日已有婦。
婦不負夫婦之賢,夫若負婦夫之過。
” 國公看了,也取将筆來,寫四句在上道: “從一而終婦人吉,男子何必不二色? 一夫兩婦又何妨?如此堅辭太固執。
” 國公寫畢,擲筆大歎道:“先生恁般堅執,莫非因尊夫人阃政過嚴,先生不免有俱内之意麼?”董聞道:“非也。
荊妻并不嫉妒,娶妾何妨。
但若再娶妻,則斷不可。
今彼是外國公主,豈肯相下?若娶,将來必然自持其貴,反欲居荊妻之上,這怎使得?”國公道:“據我看來,那麼略不動念,真可謂心如鐵石矣。
但彼好意來求婚,卻怎生回複他?”董聞道:“如今有一個計較在此,不知明公肯從否?”國公道:“有何妙計?”董聞道;“此女難是外邦女子,原系小國一位公主。
若論門當戶對,必須公侯貴介,方可與之作配。
今明公冰-甫斷,鸾膠未續,正可結此良姻,以訂百年之好。
在下請為明公作蹇修,未議尊意以為何如?”國公笑道:“他本屬意先生,未必屬意于不佞。
”習風在旁插口道:“那公主在常更生面前,極口稱贊國公爺的人物,與董爺無異。
他求婚之意,原說二者之中,必居其一。
隻因常更生與國公不相知,不敢便把這話來唐突,故但與董爺議婚。
”國公笑問習風:“這話可真麼?”習風道:“這是習風親聽得的,并非虛言。
他還說國公爺前日墜馬之時,可惜被黑氣遮斷了,不能緻之使來,錯了這個好機會。
”國公聽罷想道:“據這等說,那麼公主果然有意于我哩。
”心中暗喜,隻顧含笑不語。
董聞會意,便欲修書緻常更生,竟與國公作伐說親。
正是: 不作新郎宜作伐,既辭夫婿怎辭媒? 董聞先把書稿呈與國公看,國公假意推辭。
董聞道:“此事必求明公允許,方為兩全。
一來不虛了外邦求通上國之意,使其傾心歸順,是為有功于國;二來曲全了在下,不使以——之性,開嫌隙于外邦,緻遠人不服,有誤國家大事。
”國公道:“雖則如此,還須奏聞朝廷,候旨定奪。
”董聞使請國公一面拜疏,自己一面寫書于莊翰林、楊閣下,托他從中周旋,務得禦旨,一面書劄來至常更生營裡。
相見畢,把書呈上。
常更生拆之,其書雲: 劣弟董聞再拜複書于元帥常見麾下。
從來嘤鳴與靜好,初無二理。
吾兄與弟友聲誼笃,知貧賤之交不可忌,豈糟糠之妻獨可樂乎?弟願為宋弘,不願為黃允,雖則如雲,匪我思存也。
重蒙賢公主雅意,欲與上國為婚姻。
魏國徐公,年少才高,尚未有耦,勝弟之卑門寒賤,已經娶室者,不啻萬倍。
弟當為作蹇修,業已具疏請旨,不日将有恩命。
乞吾兄轉達公主,慨從執斧之言,速罷荷戈之役,則匪寇婚媾,動獲貞吉矣-此布複,希照不宣。
” 常更生覽畢,随即把去與公主看了,公主欣然允諾。
便一面款待習風,教常更生寫書回報董監軍,一面商議班師歸國,一面遣人星夜回見國王,奏知結婚之事。
國王聞公主聯姻上國,徐國公做了本國女婿,十分歡喜。
随令休兵罷戰,遣番官赍降表入關附奏朝廷。
天子既見了徐國公奏章,人接得華光國表文,遂命朝臣會議其事。
楊閣老與莊翰林奏言宜從其請,于是朝臣都以為可。
天子準奏,即差翰林莊文靖赍诏往華光國封王,随帶黃金彩币,賜與徐國公以為聘物。
欽命成婚,莊文靖不敢稽延,即日出京,星夜前行。
天子又以國公與董聞平蠻有功,特旨加賜國公祿米千石,加蔭一子錦衣千戶世襲;升董聞為兵部尚書。
朝臣又議得華光國元帥常更生,原系中國人,今既投誠,宜授以官職。
天子聞其已經自宮,意欲召為内侍,命尚未下。
且說華光國王聞天使來到,出郭恭迎。
開讀诏書畢,設宴款待天子來使,随遣番官二員赍表入京朝
宋弘高義誰能及,虞诩奇才更自難。
卻說董聞同着習風到國公寨中,把常更生的來書送于國公看了,備言自己不允他求婚之意。
國公笑道:“先生前日放箭,隻射他雞尾,不忍射他,便有憐他美貌之情。
今日他來求婚,如何倒推卻起來?”董聞道:“前日不射傷他,原非憐其色,不過欲服其心耳。
”國公道:“今若拒其請,何以服其心?”董聞道:“我董聞已有妻室,豈容停妻再娶?憶昔荊妻未嫁之前,寒家貧困,無以為活。
内父頗有解婚之意,荊妻矢志不從,以緻失歡于内父。
今日幸得富貴,何忍負之?于情于理,誠有所不可。
”說罷,即取筆來,于常更生來書後面寫下四句道: “羅敷今日未有夫,使君昔日已有婦。
婦不負夫婦之賢,夫若負婦夫之過。
” 國公看了,也取将筆來,寫四句在上道: “從一而終婦人吉,男子何必不二色? 一夫兩婦又何妨?如此堅辭太固執。
” 國公寫畢,擲筆大歎道:“先生恁般堅執,莫非因尊夫人阃政過嚴,先生不免有俱内之意麼?”董聞道:“非也。
荊妻并不嫉妒,娶妾何妨。
但若再娶妻,則斷不可。
今彼是外國公主,豈肯相下?若娶,将來必然自持其貴,反欲居荊妻之上,這怎使得?”國公道:“據我看來,那麼略不動念,真可謂心如鐵石矣。
但彼好意來求婚,卻怎生回複他?”董聞道:“如今有一個計較在此,不知明公肯從否?”國公道:“有何妙計?”董聞道;“此女難是外邦女子,原系小國一位公主。
若論門當戶對,必須公侯貴介,方可與之作配。
今明公冰-甫斷,鸾膠未續,正可結此良姻,以訂百年之好。
在下請為明公作蹇修,未議尊意以為何如?”國公笑道:“他本屬意先生,未必屬意于不佞。
”習風在旁插口道:“那公主在常更生面前,極口稱贊國公爺的人物,與董爺無異。
他求婚之意,原說二者之中,必居其一。
隻因常更生與國公不相知,不敢便把這話來唐突,故但與董爺議婚。
”國公笑問習風:“這話可真麼?”習風道:“這是習風親聽得的,并非虛言。
他還說國公爺前日墜馬之時,可惜被黑氣遮斷了,不能緻之使來,錯了這個好機會。
”國公聽罷想道:“據這等說,那麼公主果然有意于我哩。
”心中暗喜,隻顧含笑不語。
董聞會意,便欲修書緻常更生,竟與國公作伐說親。
正是: 不作新郎宜作伐,既辭夫婿怎辭媒? 董聞先把書稿呈與國公看,國公假意推辭。
董聞道:“此事必求明公允許,方為兩全。
一來不虛了外邦求通上國之意,使其傾心歸順,是為有功于國;二來曲全了在下,不使以——之性,開嫌隙于外邦,緻遠人不服,有誤國家大事。
”國公道:“雖則如此,還須奏聞朝廷,候旨定奪。
”董聞使請國公一面拜疏,自己一面寫書于莊翰林、楊閣下,托他從中周旋,務得禦旨,一面書劄來至常更生營裡。
相見畢,把書呈上。
常更生拆之,其書雲: 劣弟董聞再拜複書于元帥常見麾下。
從來嘤鳴與靜好,初無二理。
吾兄與弟友聲誼笃,知貧賤之交不可忌,豈糟糠之妻獨可樂乎?弟願為宋弘,不願為黃允,雖則如雲,匪我思存也。
重蒙賢公主雅意,欲與上國為婚姻。
魏國徐公,年少才高,尚未有耦,勝弟之卑門寒賤,已經娶室者,不啻萬倍。
弟當為作蹇修,業已具疏請旨,不日将有恩命。
乞吾兄轉達公主,慨從執斧之言,速罷荷戈之役,則匪寇婚媾,動獲貞吉矣-此布複,希照不宣。
” 常更生覽畢,随即把去與公主看了,公主欣然允諾。
便一面款待習風,教常更生寫書回報董監軍,一面商議班師歸國,一面遣人星夜回見國王,奏知結婚之事。
國王聞公主聯姻上國,徐國公做了本國女婿,十分歡喜。
随令休兵罷戰,遣番官赍降表入關附奏朝廷。
天子既見了徐國公奏章,人接得華光國表文,遂命朝臣會議其事。
楊閣老與莊翰林奏言宜從其請,于是朝臣都以為可。
天子準奏,即差翰林莊文靖赍诏往華光國封王,随帶黃金彩币,賜與徐國公以為聘物。
欽命成婚,莊文靖不敢稽延,即日出京,星夜前行。
天子又以國公與董聞平蠻有功,特旨加賜國公祿米千石,加蔭一子錦衣千戶世襲;升董聞為兵部尚書。
朝臣又議得華光國元帥常更生,原系中國人,今既投誠,宜授以官職。
天子聞其已經自宮,意欲召為内侍,命尚未下。
且說華光國王聞天使來到,出郭恭迎。
開讀诏書畢,設宴款待天子來使,随遣番官二員赍表入京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