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自适 宜若平民
關燈
小
中
大
峨冠大帶之士,一旦睹輕蓑小笠飄飄然逸也,未必不動其咨嗟;長筵廣席之豪,一旦遇疏簾淨幾悠悠焉靜也,未必不增其绻戀。人奈何驅以火牛,誘以風馬,而不思自适其一性一哉?
峨冠大帶:峨是高,冠是帽,大帶是寬幅之帶,峨冠大帶是古代高官所穿的朝服。
輕蓑小笠:蓑,用草或蓑葉編制的雨衣。笠是用竹皮或竹葉編成用來遮日遮雨的用具。
比喻平民百姓的衣着。
逸:閑适安逸。
咨嗟:贊歎、感歎。
長筵廣集:形容宴客場面的奢侈豪華。
火牛:比作放縱一欲一望追逐富貴。典出《史記·田單列傳》:“單收城中牛千餘,被五采龍文,角束兵刃,尾束灌脂薪刍,夜半鑿城數十一穴一,驅牛出城,壯士五千餘随牛後,而焚其尾,牛被痛,直沖燕軍,燕軍大潰。”
風馬:發一情的馬,此處比喻欲一望。據《左傳·僖公四年》:“君居北海,寡人居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一個身穿蟒袍玉帶的達官貴人,一旦看到身穿蓑衣頭帶鬥笠的平民百姓飄飄然一派安逸的樣子,難免會發出一種羨慕的感歎;一個經常奔忙于交際應酬,飲宴奢侈、居所富麗的豪門顯貴,一旦碰到逍遙悠閑過清閑樸素的生活的人,心中不由得會産生一種恬淡自适的感覺,這時也難免要有一種留戀不忍離去的情懷。高官厚祿與富貴榮華既然并不足貴,世人為什麼還要費心機放縱一欲一望追逐富貴呢?為什麼不設法去過那種悠然自适而能早日恢複本來天一性一的生活呢?
孔子說,富貴于我如浮雲,還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而且告誡弟子“罕言利”。當孔子聽說弟子冉求參加季康子“用四賦”的改革時,指責他幫助季氏聚斂财富,宣布将冉求逐出門牆,而且召喚弟子們“鳴鼓而攻之”。
孟子比孔子更為激進,幹脆就講“何必曰利”。那些“雞鳴而起,孳孳為利”的人不過是“跖之徒”。在孔子看來,金錢、财富仿佛洪水猛獸,與仁義道德水火難容,厚此必将薄彼。财富充實,道德就淪喪了,道德淪喪,國家就危亡了。
《易經·系辭上》中說:“日新謂之盛德。”孔穎達對這句話做了解釋:“其德日日增新,是德之盛極。”一人要能夠做到在道德上每天有所上進,那就是最了不起的盛德了。
道德君子适其本一性一而生活,固然清貧,但重人格人品而芬芳于陋室。為什麼這樣呢?請看《莊子·繕一性一》中的一段論述,莊子說:“古時候所說的自得自适的人,不是指高官厚祿的地位尊顯,說的是出自本然的快意而沒有必要再添加什麼罷了。現在人們所說的快意自适,是指高官厚祿地位顯赫。榮華富貴在身,并不出自本然,猶如外物偶然到來,是臨時寄托的東西。外物寄托,它們到來不必加以阻攔,它們離去也不必加以勸止。所以不可為了富貴榮華而恣意放縱,不可因為窮困貧乏而趨附流俗,身處富貴榮華與窮困貧乏,其間的快意相同,因而沒有憂愁罷了。如今寄托之物離去便覺不能快意,由此觀之,即使真正有過快意他未嘗不是迷亂了真一性一。所以說,由于外物而喪失自身,由于流俗而失卻本一性一,就叫做颠倒了本末的人。”
峨冠大帶:峨是高,冠是帽,大帶是寬幅之帶,峨冠大帶是古代高官所穿的朝服。
輕蓑小笠:蓑,用草或蓑葉編制的雨衣。笠是用竹皮或竹葉編成用來遮日遮雨的用具。
比喻平民百姓的衣着。
逸:閑适安逸。
咨嗟:贊歎、感歎。
長筵廣集:形容宴客場面的奢侈豪華。
火牛:比作放縱一欲一望追逐富貴。典出《
風馬:發一情的馬,此處比喻欲一望。據《
一個身穿蟒袍玉帶的達官貴人,一旦看到身穿蓑衣頭帶鬥笠的平民百姓飄飄然一派安逸的樣子,難免會發出一種羨慕的感歎;一個經常奔忙于交際應酬,飲宴奢侈、居所富麗的豪門顯貴,一旦碰到逍遙悠閑過清閑樸素的生活的人,心中不由得會産生一種恬淡自适的感覺,這時也難免要有一種留戀不忍離去的情懷。高官厚祿與富貴榮華既然并不足貴,世人為什麼還要費心機放縱一欲一望追逐富貴呢?為什麼不設法去過那種悠然自适而能早日恢複本來天一性一的生活呢?
孔子說,富貴于我如浮雲,還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而且告誡弟子“罕言利”。當孔子聽說弟子冉求參加季康子“用四賦”的改革時,指責他幫助季氏聚斂财富,宣布将冉求逐出門牆,而且召喚弟子們“鳴鼓而攻之”。
《易經·系辭上》中說:“日新謂之盛德。”孔穎達對這句話做了解釋:“其德日日增新,是德之盛極。”一人要能夠做到在道德上每天有所上進,那就是最了不起的盛德了。
道德君子适其本一性一而生活,固然清貧,但重人格人品而芬芳于陋室。為什麼這樣呢?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