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離苦 善自修持

關燈
真空不空,執相非真,破相亦非真,問世尊如何發付?在世出世,徇俗是苦,絕俗亦是苦,聽吾侪善自修持。

    真空:佛家語。真是實在,諸法無實體叫空。真空是不為事物所迷惑但留一純真。也就是佛教認為達到涅槃境界時,就離開了一切迷一情所見之象,故叫真空。

    執相:執是執着,相是形象。固執于個别形象。佛教把可以分别認識的一切現象稱作相。

    世尊:佛的十号之一,此處指釋迦牟尼佛。據《佛說十号經》:“天、人、凡聖出世間,鹹皆尊重,故曰世尊。”

    發付:發表意見。

    徇:拼命追求。

    不受任何事物的迷惑保留一片純真,心中卻又無法排除所有物象;固執于某種形象之上雖然不能得到真理,不過破除所有形象仍然不能得到真理。請問釋迦牟尼佛如何解釋?也置身于世俗又想超脫世俗,拼命追求物欲是痛苦,而繼絕一切欲一望也是痛苦,如何對付痛苦隻有憑自己的修行了。

    這裡暫不去考究釋迦牟尼勸誨教世的佛理,僅從做人處世的角度來看看道家出世的思想。

    莊子《天下》中說:“空虛寂寞,變化無常,無所謂生死,與天地共存,與神明交往,恍恍惚惚從哪裡來?匆匆不定往哪裡去?萬物盡皆包羅,卻無最後的歸宿,古代道術關于這方面内容的,莊子聽了就高興。他用悠遠的論說、誇張的言論、沒有邊際的言辭,肆意發揮而不偏泥拘帶,不以異端來标榜自己。他認為天下人沉湎物欲遲遲滞濁,不可與之說莊重之語,因而用随順無公的言辭任意發揮,用先輩聖哲的話語讓人信服,用寓于想像的寓言寄托自己思想。他獨自與天地一精一神往來又不傲視萬物。不管是非而與世俗相處。他的著述宏旨高遠卻妙趣橫生,他的言辭變化不定都能引人入勝。他内心充實因而行文自一由,上與造物主遨遊,下與不知生死、不知始終的人為友。他對道的闡釋,弘大開通,顯得非常深刻;在順應事物的探讨,和諧調适達到了最高境界。盡管如此,在順應事物的變化,解釋事物的内情方面,仍未窮盡事理,而事物的變化未來就渺茫難明,所以難以盡說其中的奧秘。”

    岩陽尊者問趙州和尚:“一物不将來時如何?”趙州回答:“放下着。”尊者則說:“一物不将來,放下幹什麼?”趙州回答:“擔取去。”岩陽尊者問:“我抛棄一切兩手空空,心裡坦蕩蕩地來到這裡,我悟到禅了嗎?”“那麼你把你心裡緊緊抱着的觀念放下吧。”趙州從正反兩面點明了禅者的達觀清澈、不執着于一物的心境。不執着于物,亦不執着于念,才是真正的悟。一位想修禅的婦人把“放下着”誤解成了“脫一衣服”。于是進淨室參禅時,她在老尼面前赤一裸一着全身,一絲不挂。縱使這樣,她的師傅還是指出:“還挂念着什麼!”是啊,她的心裡難道沒挂着她是一個女人的意念嗎?一絲不挂固然說明她的決心,但她卻沒參悟到在參悟的世界裡不分一性一别、衆生平等的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