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開山宗師

關燈
,堪輿道術日益精通,占候蔔數,可以說是百占百中,于是聲名遠播大江南北,無人不知。

     楊益十七歲那年,他精于堪輿和占候蔔數的玄術就傳到朝廷天子的耳朵裡,于是朝廷一道诏書,宣他進京為官。

     于是他告别父母兄長,依依不舍的和家人告别,向父母行三叩九拜大禮,然後有特别走到父親跟前向父親道别,他知道父子二人命中注定要客死他鄉,這一走就成了訣别。

     在這之前他從來沒出過遠門,但是一路上所見地名,他都了如指掌,連随行的官差都驚歎不已,因為這些地方都是他用六年時間神遊過的地方。

     當他們走到一個叫“老祖祠”的地方,就清楚的記得自己在神遊的時候來過這個地方,于是連忙下面跪拜,拜完之後向“老祖祠”主事的行禮說:“這裡四年是不是摔死過一個年輕人?” “老祖祠”的主事吃了一驚,這事你咋知道的? 楊益說,四年前,是不是有一個青年曾經騎馬從這裡經過到西邊去,五六月份天氣,很熱。

    那人從"老祖祠"大門前經過時,沒有下馬對"王禅老祖"表示敬意,亵渎了鬼谷子仙師。

    因此,當他騎着馬過了大門沒有多遠,就在那橋頭從馬上墜下來掉到河裡死掉了,而那河沒有多深,橋也不算很高;有這樣一件事情嗎? “老祖祠”主事一臉震驚的連連點頭說,有這回事,有這會事......這事你咋知道這麼清楚,莫非你是神仙? 楊益笑而不語,他隻是為了印證神遊中的事件,自然不便多說。

     後來楊益被封為國師,因為黃巢作亂破城之後,楊公剪了頭發歸隐昆侖山,雲遊天下,因為他擅長用風水之術幫助窮人救貧脫困,所以被世人稱為“救貧先生”。

    也有人叫他楊救貧。

     在歸隐昆侖山的途中,他相繼收了九個徒弟,成為風水界的開山宗師,風水界赫赫有名的三僚曾氏開山鼻祖曾文辿就是他的大徒弟,自從在黃禅寺偶遇楊救貧之後收為徒弟,就一直跟着他雲遊天下。

     但是他的大徒弟一直想找個風水寶地住下來,走到甯都的賴村,大徒弟就不想走了,想在那裡安家,因為他看到周圍的山勢威猛,認為那是風水寶地,後代可以出大官,楊救貧看了看周圍的山形不屑一顧的說,這裡的山都是秃山,那裡會出大官,隻會大盜! 大徒弟隻好繼續跟着他往前走,後來走到雩都的平頭寨,大徒弟一看興奮的說,這裡風水好,五虎下山,獅象把水口,将來子孫肯定興旺顯達! 不料楊救貧連連搖頭說,錯了錯了,你又看錯了,這是五鼠下山,貓兒把水口,将來後代後要斷子絕孫! 後來大徒弟終于找了一個好地方,然後興沖沖的來告訴楊救貧,師父,我找到了一個好地方,那個地方叫三僚,前有金盤玉印,後有遮陰涼傘,子孫可以時代為官! 楊救貧來到三僚一看,果然是一塊肥沃的盆地,山水環繞,盆地中間有一座長條形的石峰,在遙遠的盆地邊緣有一棵高大的松樹,樹底下卧着一塊圓形的巨石。

    但是,在這位風水大師的眼裡,看到的卻是一塊适宜風水先生世代居住的地方,整個盆地就是一個碩大的羅盤,盆地中間的長條形石峰酷似羅盤的指針,而松樹和巨石則是風水先生随身攜帶的雨傘和包裹。

    他說,住在這裡,子孫後代端着羅盤,背着包裹出門謀生。

     楊救貧擔心自己沉淫一生的風水秘笈,死後成為絕學,楊救貧和他的兩個弟子一起,在盆地中間搭起三個茅棚住了下來,一人一座茅棚,開館授徒弟,茅為“寮”,故稱“三寮”。

     大徒弟曾文辿将全家遷往三僚村定居時,楊救貧特地為他擇址定向,并作了一份地鉗記流傳至今:“僚溪山水不易觀,四畔好山巒;甲上羅經山頂起,西北簾幕應;南方天馬水流東,仙客朝拜中;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職旺;今蔔此地為爾居,代代拜皇都;初代錢糧不興大,隻因醜戌相刑害;中年富貴發如雷,甲木水栽培;兔馬生人多富貴,犬子居翰位;今鉗此記付文辿,三十代官職顯”。

     明清以來,曾氏後裔人文蔚起,出了許多人才。

    大多從事風水研究,多人為朝廷服務,在明朝期間,曾氏後人出了一位朝廷國師,專門為帝王堪輿風水,一生出了大量的風水秘笈,就連我們現在學的風水理論都是他的著作。

     劉大舌頭說:“麻爺,你把這人說的跟神仙一樣,這人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麻爺說:“我也搞不清,你說他是假的吧,曆史上确實有這樣一個人,而且我們現在學的風水之術都是他留下的風水秘笈,你說是真的,他的經曆确實太神奇!” 劉大舌頭說:“如果真有這樣的人,以他這樣的神通,給自己的老祖宗找個真龍寶地不難吧,他為啥不給自己找個出天子的真龍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