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黑水城寶藏

關燈
我根據劉教授的指點,來到一排書架前。

    這排書架上的書比較雜亂,各式文檔都有。

    既有發黃的老書,又有簇新的新書。

    我随便翻了幾本,發現這些舊書上的東西艱澀難懂,隻好放回去,拿起一本新書來翻看。

     随手翻開一頁,就見上面記載的是關于黑水城的記載。

    從它的建造到毀滅,以及一些傳說。

    不一而足。

    隻是我越往下看,越是覺得其中有很多可疑的地方。

    我就覺得我手上那卷居延漢簡上記載的東西,并不是所謂的傳說那麼簡單。

    在簡書的後面,一定還隐藏着什麼東西。

     于是我把書翻到黑水城那一部分,仔細閱讀起來。

     黑水城,蒙古語稱為哈拉浩特,又稱黑城,位于幹涸的額濟納河(古黑水河)下遊北岸的荒漠上,距阿拉善盟額濟納旗旗政府所在地——達來庫布鎮東南方向25公裡,是居延文化的一部分。

     黑水城是西夏在西部地區重要的農牧業基地和邊防要塞,是元代河西走廊通往嶺北行省的驿站要道,西夏十二監軍司之一黑山威福司治所。

    黑水城之所以稱為“黑水”,是因為在元之前有黑水河流到這裡,形成内陸湖名居延海,漢朝時,趕走匈奴後就有屯田駐兵,現今額濟納成為居延遺址和黑水城保護基地,成為旅遊風景區。

     黑水城始建于西夏時期,當時西夏王朝在此設置“黑水鎮燕軍司”。

    公元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擴建此城,并設“亦集乃路總管府”。

    黑城東西長470米,南北寬384米,總面積18.05萬平方米。

    雖曆經700多年,黑城仍不失當年的高大宏偉。

     傳說中的藏寶井為後人留下了無盡遐想,黑将軍突圍時的城牆掘洞像一張永遠無法閉合的嘴巴,似乎在向人們訴說着這座古城的興衰成敗和人世滄桑。

    它是“古絲綢之路”以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遺址,這裡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西夏時期的《番漢合時掌中珠》、彩繪雙頭佛和元代紙币等舉世無雙。

     元朝時期的黑水城,不僅是一座人口衆多,經濟發達的繁榮城市,而且還是當時“北走嶺北、西抵新疆、南通河西、東往銀川”的交通要沖和元朝西部地區的軍事、政治、文化中心。

     不僅城内十分繁榮,而且在城外也有百姓集中的居民區和繁華熱鬧的街市。

    當時,居住在黑水城一帶的固定人口約有七八千人之多。

     隻是好景不長,後來居延海漸漸幹涸,風沙日益侵襲,黑水城漸漸無法适應人類居住,最後終于被大漠狂殺掩埋在地下。

     關于黑水城的覆滅,坊間流傳着很多個版本的傳說,其中有一個故事這樣講道:在隋朝時,有一天天氣顯得十分怪異,天空是黃澄澄的雲,就像是連綿起伏的大漠被搬到了天上一般。

     忙碌的人們雖然在心裡嘀咕,感覺這天氣十分古怪,但是人們都過慣了悠閑的日子,也就沒有放在心上。

    天近中午,在沉悶的城中忽然出現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并高聲叫賣他背的棗梨。

     “棗梨!棗梨!” 雖然老人叫賣得非常起勁,但由于他的要價高的離譜,問價的人都被他吓跑了,所以一個也沒賣出去。

    天黑之後,老人出城而去,從此消失。

     當時駐守此城的隋朝大将韓世龍聞聽此事,覺得十分蹊跷,又加上天空出現異兆,百般思索之後恍然大悟:“棗梨不正是早離嗎?” 韓世龍果斷率領全城軍民離開黑水城,果然,在人們離開不久,狂風大作,風沙從天而降,整個城池很快被沙掩埋。

    這一傳說還被記載如正史,說韓世龍“去後一夕被沙掩埋”。

     我十分懷疑這個傳說的可信度,既然說黑水城在隋朝時期就被風沙掩埋,怎麼到了宋元明之後仍然有人居住?我心想,這個傳說或許跟我那卷居延漢簡中所記載的故事差不多,都是被誇大了的。

     或許隻是一次比較大的沙塵暴,人們不得不離開黑水城去别處躲避。

    待到沙塵暴過去之後,人們還會回來這裡,繼續他們的營生。

    如果這樣解釋起來,倒也說得過去。

    關于黑水城的覆滅,更加令人感到可信的是另一段故事,那就是黑将軍财寶的傳說。

     幾百年前,西夏國建都在黑水城,最後一位君主名叫“哈日巴特爾”,翻譯成漢語就是黑将軍。

     黑将軍骁勇善戰,力大無窮,有一支強大的軍隊。

    當時中原已是大明朝的天下,大明皇帝為了邊境安穩,便以和親的名義安撫黑将軍。

     後來,黑将軍羽翼漸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