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多,刊物的前途很有希望。
這樣的簡單的叙述也給這些年輕人帶來鼓舞。
在刊物銷數的增加中他們看出來許多不相識的讀者的同情。
從一些看不見的處所,從一些看不見的人那裡,同情不斷地來,這全是對于他們呼籲的答複和實際的響應。
年輕的心容易了解而且相信年輕的心,所以他們重視這些同情。
年輕人永遠懷着高飛的雄心,因此哪怕一線的光明和希望也可以鼓舞他們走很遠的路程。
在張還如後方繼舜便以周報總編輯的身份來說話。
他報告了一般的情形。
他談到第三年的計劃;他還舉出一些讀者的意見,提出他的改革的方針。
他要求沒有參加編輯工作的朋友們盡量地批評周報的内容,對改革的方針也多貢獻意見。
這一次說話的人較多,大家很坦白地說話,讨論問題。
沒有人對周報不滿意,但是每個人都希望周報辦得更精彩。
衆人聽說上海和重慶都有一批稿子寄來,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消息。
琴說話不多,這時她卻提供一個意見。
她問衆人有沒有看見覺慧那篇關于蘇菲亞的文章,她主張把它轉載。
她還說,應該将這種文章多多傳播,使那些隻知道愛倫。
凱和謝野晶子的人明白婦女解放運動在這以外還有新的天地。
“覺慧的文章嗎?我讀過了,很痛快!我贊成轉載它。
覺慧在上海容易找這些材料,我們這裡什麼都缺少,”方繼舜興奮地答道。
程鑒冰和吳京士學沒有讀過覺慧的文章,他們熱心地詢問文章的内容。
“我們的刊物就需要這種帶煽動性的文章,就需要這種革命家的傳記,”張惠如叙述了《蘇菲亞傳》的内容之後,還激動地說了上面的話。
“那麼寫信去叫覺慧和别的朋友多寄點這類文章來,”覺民提議道。
“很好,覺民,你今天晚上就寫信去叫覺慧寄文章來,我不另外寫信了,”方繼舜用堅定的聲音說。
他說話常常用這樣的聲音,他這個人做事很少有過猶豫。
他思想快,決斷快。
他接着又高興地說:“我們的周報有辦法。
有了這些好文章,還愁不會感動讀者!” “你自己下期有什麼文章?”張惠如在旁邊問道。
“你不能因為别人的文章多,你就不寫啊!” “我在寫一篇短東西,又是跟‘五老七賢’搗亂的,”方繼舜笑答道,他想到了那幾段罵得痛快的地方。
“好得很!我們刊物好些時候沒有罵他們了。
他們近來又嚣張起來,總是向某公某帥拍電報,說那種肉麻的話,而且還把電報拍到省外去了。
真讨厭!”張惠如聽說要罵“五老七賢”,覺得痛快,就帶笑地說。
“他說似乎對我們開始注意起來了。
我聽說馮樂山最近寫信給‘高師’校長要他注意學生的思想問題,說是有過激派混在裡頭搗亂,”方繼舜改變了語調說道。
“那麼他一定也會寫信給我們的校長,等我到學校裡去打聽看,”陳遲氣憤地說。
“你們‘外專’沒有問題,廖校長本來就是個新派,他不會聽他們的話,跟我們的校長不同,”方繼舜說。
他的臉上又露出輕視的微笑,接着說下去:“其實,這沒有什麼關系,他們并沒有多大的力量。
” “我也是這樣想,他們已經是垂死的人了,我們卻正在年少有為的時候。
他們怎麼能夠跟我們比?”張惠如充滿自信地說。
“還有一件事情,我們應該商量商量,就是我們周報的兩周年紀念會,”張還如大聲說,喚起了衆人的注意。
“不錯,這應該提出來大家讨論,日期離現在隻有兩個多月,我們平日工夫又不多,”方繼舜接着說。
這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周報好象就是他們的孩子,他們大家辛辛苦苦地撫養了“他”。
第一個孩子夭亡了,他們記得“他”是在怎樣的情形下面死去的。
現在第二個孩子居然看見了陽光,比較暢快地呼吸着空氣,經曆了一些苦難,終于逼近了“他”的第二個生日。
“他”的存在也是精力、堅忍、困苦以及信仰和友情的憑證。
仿佛是“他”把他們聯系得更密切。
“他”給他們帶來安慰,“他”增加了他們的自信,“他”消耗了(或者更可以說是吸收了)他們的純潔的力量。
“他”的生日不是尋常的日子,他們都以為應該好好地舉行一次慶祝的宴會。
在這些日子裡他們就常常談起這件事情。
如今日期近了,他們應該坦率地發表意見。
每個人都興奮地發言。
沒有人隐藏着什麼或者不感到興趣。
他們推舉了籌備委員。
張還如、黃存仁、高覺民、張蘊華(琴)、程鑒冰被推舉出來擔負這個責任。
誰也不推辭,他們找不到推辭的理由。
那一天應該舉行慶祝的歡宴。
但是他們願意邀請一些同情者和給刊物直接、間接幫過忙的人
這樣的簡單的叙述也給這些年輕人帶來鼓舞。
在刊物銷數的增加中他們看出來許多不相識的讀者的同情。
從一些看不見的處所,從一些看不見的人那裡,同情不斷地來,這全是對于他們呼籲的答複和實際的響應。
年輕的心容易了解而且相信年輕的心,所以他們重視這些同情。
年輕人永遠懷着高飛的雄心,因此哪怕一線的光明和希望也可以鼓舞他們走很遠的路程。
在張還如後方繼舜便以周報總編輯的身份來說話。
他報告了一般的情形。
他談到第三年的計劃;他還舉出一些讀者的意見,提出他的改革的方針。
他要求沒有參加編輯工作的朋友們盡量地批評周報的内容,對改革的方針也多貢獻意見。
這一次說話的人較多,大家很坦白地說話,讨論問題。
沒有人對周報不滿意,但是每個人都希望周報辦得更精彩。
衆人聽說上海和重慶都有一批稿子寄來,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消息。
琴說話不多,這時她卻提供一個意見。
她問衆人有沒有看見覺慧那篇關于蘇菲亞的文章,她主張把它轉載。
她還說,應該将這種文章多多傳播,使那些隻知道愛倫。
凱和謝野晶子的人明白婦女解放運動在這以外還有新的天地。
“覺慧的文章嗎?我讀過了,很痛快!我贊成轉載它。
覺慧在上海容易找這些材料,我們這裡什麼都缺少,”方繼舜興奮地答道。
程鑒冰和吳京士學沒有讀過覺慧的文章,他們熱心地詢問文章的内容。
“我們的刊物就需要這種帶煽動性的文章,就需要這種革命家的傳記,”張惠如叙述了《蘇菲亞傳》的内容之後,還激動地說了上面的話。
“那麼寫信去叫覺慧和别的朋友多寄點這類文章來,”覺民提議道。
“很好,覺民,你今天晚上就寫信去叫覺慧寄文章來,我不另外寫信了,”方繼舜用堅定的聲音說。
他說話常常用這樣的聲音,他這個人做事很少有過猶豫。
他思想快,決斷快。
他接着又高興地說:“我們的周報有辦法。
有了這些好文章,還愁不會感動讀者!” “你自己下期有什麼文章?”張惠如在旁邊問道。
“你不能因為别人的文章多,你就不寫啊!” “我在寫一篇短東西,又是跟‘五老七賢’搗亂的,”方繼舜笑答道,他想到了那幾段罵得痛快的地方。
“好得很!我們刊物好些時候沒有罵他們了。
他們近來又嚣張起來,總是向某公某帥拍電報,說那種肉麻的話,而且還把電報拍到省外去了。
真讨厭!”張惠如聽說要罵“五老七賢”,覺得痛快,就帶笑地說。
“他說似乎對我們開始注意起來了。
我聽說馮樂山最近寫信給‘高師’校長要他注意學生的思想問題,說是有過激派混在裡頭搗亂,”方繼舜改變了語調說道。
“那麼他一定也會寫信給我們的校長,等我到學校裡去打聽看,”陳遲氣憤地說。
“你們‘外專’沒有問題,廖校長本來就是個新派,他不會聽他們的話,跟我們的校長不同,”方繼舜說。
他的臉上又露出輕視的微笑,接着說下去:“其實,這沒有什麼關系,他們并沒有多大的力量。
” “我也是這樣想,他們已經是垂死的人了,我們卻正在年少有為的時候。
他們怎麼能夠跟我們比?”張惠如充滿自信地說。
“還有一件事情,我們應該商量商量,就是我們周報的兩周年紀念會,”張還如大聲說,喚起了衆人的注意。
“不錯,這應該提出來大家讨論,日期離現在隻有兩個多月,我們平日工夫又不多,”方繼舜接着說。
這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周報好象就是他們的孩子,他們大家辛辛苦苦地撫養了“他”。
第一個孩子夭亡了,他們記得“他”是在怎樣的情形下面死去的。
現在第二個孩子居然看見了陽光,比較暢快地呼吸着空氣,經曆了一些苦難,終于逼近了“他”的第二個生日。
“他”的存在也是精力、堅忍、困苦以及信仰和友情的憑證。
仿佛是“他”把他們聯系得更密切。
“他”給他們帶來安慰,“他”增加了他們的自信,“他”消耗了(或者更可以說是吸收了)他們的純潔的力量。
“他”的生日不是尋常的日子,他們都以為應該好好地舉行一次慶祝的宴會。
在這些日子裡他們就常常談起這件事情。
如今日期近了,他們應該坦率地發表意見。
每個人都興奮地發言。
沒有人隐藏着什麼或者不感到興趣。
他們推舉了籌備委員。
張還如、黃存仁、高覺民、張蘊華(琴)、程鑒冰被推舉出來擔負這個責任。
誰也不推辭,他們找不到推辭的理由。
那一天應該舉行慶祝的歡宴。
但是他們願意邀請一些同情者和給刊物直接、間接幫過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