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關燈
這是一本有趣的好玩的有一定意義的小說。

    寫的是一個青年女子學習擔當心理師的故事。

    你會在其中看到很多人和事,第一印象是懸念和奇特,深入其内,才會發現所有奇異的事情,都有内在的邏輯和意料之外的解釋,人性就是如此的豐富斑斓。

    也許你會哭,我不敢保證。

    但你一定會笑上幾次。

    微笑,哪怕在地獄裡,也是盛開的蓮花。

     作家在生活之水中遊走。

    我當過20年的内科醫生,這就是我的生活和命運。

    我不是為了寫小說而特地去體驗這個角色,而是實實在在地救死扶傷。

    當我寫作的時候,我也無法完全擺脫當醫生的感覺。

    我會關注人的生命,艱難民生感同身受。

    我不可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一己的微細覺察中,永遠覺得自己和衆人緊緊相連。

     “女心理師”中沒有任何一個故事來自現實中的真實病例,所有經我診療的心理谘客都盡可放心,我絕沒有把你們之間任何一個人的述說,原原本本地搬進小說。

    嚴格地遵循心理醫生的準則,不僅來自我莊嚴的責任感,也來自我的基本才華。

    小說是虛構的藝術,我已明了人性的複雜,不必照抄現實生活,就可以完成故事的構建和開掘。

     小說畢竟是小說,不是教材。

    我以前聽說自己的小說被大學心理系教授當作必讀書,推薦給學生,沾沾自喜過。

    我後來醒悟到這是貪圖虛榮。

    小說自有文學的規律,不必拘泥真實科學的窠臼。

    否則就成了四不像,對不起學生,也對不起讀者。

     有朋友看了流傳的内容提要,說小說的主人公看起來像一個現代女巫師,我把這話看作是一種期許,我們這個國度曾有信巫的愛好。

    可惜的是,女主人公不像巫師,她平凡普通,但是愛學習願意探索,對人有興趣,願意追索自己和他人的秘密,期待這個世界更美好。

    我喜歡這個人物,盡管她有很多弱點。

     也許和我寫過太多的病曆有關,文字總是冷靜。

    你見過一個醫生在病曆裡熱情奔放抒情詠歎嗎?我并不是說冷靜就好,但在我,恐怕難以改變了。

    畢竟幾十年的光陰,對一個人的影響太大了。

    結構上有些變化,多了一點趣味。

    至于風格,還是殘酷和溫暖交織。

    當然,還有悲憫。

     我學習心理學課程一事,純屬偶然。

    朋友XX摔斷了腰椎骨,打了石膏褲,癱躺床上三月。

    我在自家牆上的挂曆寫了一行字:“每周給XX打個電話”。

    我當醫生出身,知道卧床不起的病人非常寂寞,希望能躺着聊聊天。

    後來我就按照挂曆上的提示,每周都給這個人打電話,有一句沒一句地閑聊。

    盡管我很忙,還是會多磨蹭一點時間,讓她開心。

    後來有一次,她随口說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教授林孟平到北師大帶學生……我問,我能跟她學習嗎?朋友說,那可不知道。

    後來感謝那位朋友說,我能學心理學,多虧你摔斷了腰。

     學習過程很辛苦,因為我沒有心理學的基礎,一切都要從頭開始。

    我很遵守紀律,幾年的時間裡,我從沒有遲到過一次。

    老師後來跟我說,你的師弟師妹們開始嫉妒你了,說你憑什麼學得這樣好?老師幫我解釋,說畢淑敏把她在别的領域裡的知識移植到這邊來,比如醫學的知識,比如她寫作時對人的了解……加上刻苦,所以進步就比較大了。

     有人說我當心理咨詢師的時候,療效不錯,我想首先要感謝來訪者對我的信任。

    不管心理咨詢的哪個流派,都會把和來訪者建立良好的關系,當作最先決的治療步驟。

    來訪者基本上都看過我的作品,自認為很了解我的為人,把我當成他們的知心朋友,非常信任我,使得我在治療中能夠很快同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