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遺事五則
關燈
小
中
大
按,各官遜謝不遑,請居省會。
尚書曰:“帝命赴任,我何敢違?”擇日前往,府縣趨改衙署,規制軒昂,亦用轅門鼓吹,與撫按等。
尚書至,見署之三面皆農田,始悟帝意,欲其知稼穑之艱難耳。
于是摒絕輿從,日以青衣小帽遊闾閻,與二三父老講論民間疾苦,應改革調濟者,悉往為論。
居數年,為人排難解紛,以息訟端,民皆感悅。
值宸濠叛,帝駕南征,尚書見撫按曰:“我曾待罪吏部,駕至不可不迎。
然無巡檢接駕儀注,請公議之。
”撫按司道佥曰:“論品則居我等上,論職則在我等下。
請以一品服伏谒百寮之末,何如?”尚書首肯,遂迎駕。
帝乘逍遙馬,見之,呼尚書來前,曰:“爾今知吃飯難耶?”尚書頓首謝訓。
帝命随至行宮,詢其所事,尚書将平日所著因革論縷析以對,帝大悅,命居亞相。
除夕,帝忽出宮,曆六部九卿公署,官吏皆回私宅度歲,虛無人也。
至吏部,聞高唱南腔,似有多人聚飲者。
帝突入,惟一小吏,陳盤肉壺酒自歌自飲。
見帝至,殷懃讓坐,酌酒勸進。
帝問曰:“汝何官,何獨居此?”吏曰:“吾浙右人,此部挂名吏也。
封篆後官與同事俱有宅可歸,是時團集妻孥飲合家歡矣。
吾想如許案卷,設有不虞,贻誤不小。
是以守此,不敢離也。
”帝曰:“汝好,明日再見。
”遂起去。
吏猶執燭遠導。
元旦,朝見千官,帝問吏部尚書曰:“昨在卿署看守者何人?即召入見朕。
”尚書遣郎官立喚。
小吏當陛,舉首見帝,不禁戰栗。
帝曰:“無恐,汝能小心職守,勤慎可嘉。
汝等役滿,應得何議叙?”吏日;“五年無過,以從九品歸選耳。
”帝曰:“汝欲何為?”吏曰:“小人所願者,太湖司巡檢。
聞是缺前經本部尚書署理,鼓吹鳴炮,體面非常,但小人尚未滿役,不合例耳。
”帝笑曰:“朕命汝去,何用例為?”吏歡欣鼓舞,疊呼萬歲。
帝特命尚書予憑赴任。
宸濠之叛,禦駕親征。
舟泊清河,帝登岸微行,入茶肆,聞人言下江因兵差截奪客船,橫行索詐,稍不如願即毀客貨。
嗟怨不絕。
帝買小舟,變服似商人,以一衛士一小監,泝流直下,至楊關,有官舫甚巨,巡船數十,虎役百輩,攔截客舟,帝亦在内。
逐舟搜索,雲供兵差之需。
客皆哀祈獻缗。
至帝舟,帝僵卧艙中不之理。
虎役擁帝登官舫,見一官憑幾危坐,從役森列,叱帝曰:“汝何人,敢抗皇差,不畏官刑耶!”帝微哂之,官怒叱役摔帝行杖,幸衛士勇猛揮拳擋護,衆不能近。
官益怒曰:“是必江洋盜魁。
”命拿舟子至,褫衣鞭撻,喝令指帝為盜,帝怒,探懷出玉牌,命内監立召大員至。
值蘇揚巡按接奉帝命,倉惶奔赴。
官見巡按來,至船頭跪迎,正欲訴盤獲大盜緣由,巡按見帝立艙中,俯伏請罪。
帝無言,惟指揮衛士奪此官紗帽予舟子戴之,曰:“以酬汝痛。
”方命巡按提此官去,追贓問罪,論大辟。
失察之上官皆獲嚴譴,而客舟自此安行矣。
帝在宣化,有女子李鳳姐者,年十四五,有殊姿。
其父設酒肆,以鳳姐當垆。
是時父适在外,帝微行過之,見其豐神綽約,國色無雙,不禁迷眩。
入肆沽飲,鳳姐送酒來,帝誤以為倡伎之流,突起擁抱入室。
鳳姐驚喊,帝急掩其口曰:“朕為天子,苟從我,富貴立至。
”先是鳳姐恒夢身變明珠,為蒼龍攫取,駭化煙雲而散。
聞言頓悟,任帝阖戶解襦狎之,落紅殷褥,實處子也。
帝大悅。
時李父聞喊趨救,門已閉矣,惟聞寶钗聲顫,佩玉锵鳴,其女氣促音嘶,若不勝強暴者。
急奔告卡兵,蜂擁而入,見帝拔關出。
兵士伏谒,叱令将鳳姐歸豹房,爵其父三品卿,賜黃金千兩,欲封鳳姐為嫔妃,命其自擇。
鳳姐固辭曰:“臣妾福薄命微,不應貴顯,恐于身不利。
今以賤軀事至尊,曷勝榮幸之至。
伏願陛下早回宮阙,以萬幾為念,則臣妾心安,較爵賞猶榮矣。
”帝颔之,因睹鳳姐玄衣玄裳,益顯嬌媚,故不強易宮裝。
鳳姐恒于枕畔筵前委婉屢勸,帝乃擇日還京,與鳳姐并辔齊驅。
至居庸關,風雷交作,鳳姐睹關口所鑿四大天王,怒目生動,眩暈墜馬。
帝親扶之,疾忙外退,駐跸行宮。
視鳳姐伏枕泣曰:“臣妾自知福薄,不能侍宮禁,請帝速回。
”帝曰:“若是,朕忍棄天下,不忍棄愛卿,決不歸矣。
”鳳姐一恸而絕,帝哀憐甚,命葬關山之上,寵以殊禮,用黃土封茔。
一夜盡變為白,其陰靈猶不敢受也。
帝追念其言,奮然曰:“小女子尚知以社稷為重,安忍背之?”遂還宮。
正史載帝在豹房,百官交章勸谏皆不納,疇知一微弱女子力能回天,書所雲高明柔克耶?此功不可泯也。
至今過關溝者,遙指白壤,豔談其事。
尚書曰:“帝命赴任,我何敢違?”擇日前往,府縣趨改衙署,規制軒昂,亦用轅門鼓吹,與撫按等。
尚書至,見署之三面皆農田,始悟帝意,欲其知稼穑之艱難耳。
于是摒絕輿從,日以青衣小帽遊闾閻,與二三父老講論民間疾苦,應改革調濟者,悉往為論。
居數年,為人排難解紛,以息訟端,民皆感悅。
值宸濠叛,帝駕南征,尚書見撫按曰:“我曾待罪吏部,駕至不可不迎。
然無巡檢接駕儀注,請公議之。
”撫按司道佥曰:“論品則居我等上,論職則在我等下。
請以一品服伏谒百寮之末,何如?”尚書首肯,遂迎駕。
帝乘逍遙馬,見之,呼尚書來前,曰:“爾今知吃飯難耶?”尚書頓首謝訓。
帝命随至行宮,詢其所事,尚書将平日所著因革論縷析以對,帝大悅,命居亞相。
除夕,帝忽出宮,曆六部九卿公署,官吏皆回私宅度歲,虛無人也。
至吏部,聞高唱南腔,似有多人聚飲者。
帝突入,惟一小吏,陳盤肉壺酒自歌自飲。
見帝至,殷懃讓坐,酌酒勸進。
帝問曰:“汝何官,何獨居此?”吏曰:“吾浙右人,此部挂名吏也。
封篆後官與同事俱有宅可歸,是時團集妻孥飲合家歡矣。
吾想如許案卷,設有不虞,贻誤不小。
是以守此,不敢離也。
”帝曰:“汝好,明日再見。
”遂起去。
吏猶執燭遠導。
元旦,朝見千官,帝問吏部尚書曰:“昨在卿署看守者何人?即召入見朕。
”尚書遣郎官立喚。
小吏當陛,舉首見帝,不禁戰栗。
帝曰:“無恐,汝能小心職守,勤慎可嘉。
汝等役滿,應得何議叙?”吏日;“五年無過,以從九品歸選耳。
”帝曰:“汝欲何為?”吏曰:“小人所願者,太湖司巡檢。
聞是缺前經本部尚書署理,鼓吹鳴炮,體面非常,但小人尚未滿役,不合例耳。
”帝笑曰:“朕命汝去,何用例為?”吏歡欣鼓舞,疊呼萬歲。
帝特命尚書予憑赴任。
宸濠之叛,禦駕親征。
舟泊清河,帝登岸微行,入茶肆,聞人言下江因兵差截奪客船,橫行索詐,稍不如願即毀客貨。
嗟怨不絕。
帝買小舟,變服似商人,以一衛士一小監,泝流直下,至楊關,有官舫甚巨,巡船數十,虎役百輩,攔截客舟,帝亦在内。
逐舟搜索,雲供兵差之需。
客皆哀祈獻缗。
至帝舟,帝僵卧艙中不之理。
虎役擁帝登官舫,見一官憑幾危坐,從役森列,叱帝曰:“汝何人,敢抗皇差,不畏官刑耶!”帝微哂之,官怒叱役摔帝行杖,幸衛士勇猛揮拳擋護,衆不能近。
官益怒曰:“是必江洋盜魁。
”命拿舟子至,褫衣鞭撻,喝令指帝為盜,帝怒,探懷出玉牌,命内監立召大員至。
值蘇揚巡按接奉帝命,倉惶奔赴。
官見巡按來,至船頭跪迎,正欲訴盤獲大盜緣由,巡按見帝立艙中,俯伏請罪。
帝無言,惟指揮衛士奪此官紗帽予舟子戴之,曰:“以酬汝痛。
”方命巡按提此官去,追贓問罪,論大辟。
失察之上官皆獲嚴譴,而客舟自此安行矣。
帝在宣化,有女子李鳳姐者,年十四五,有殊姿。
其父設酒肆,以鳳姐當垆。
是時父适在外,帝微行過之,見其豐神綽約,國色無雙,不禁迷眩。
入肆沽飲,鳳姐送酒來,帝誤以為倡伎之流,突起擁抱入室。
鳳姐驚喊,帝急掩其口曰:“朕為天子,苟從我,富貴立至。
”先是鳳姐恒夢身變明珠,為蒼龍攫取,駭化煙雲而散。
聞言頓悟,任帝阖戶解襦狎之,落紅殷褥,實處子也。
帝大悅。
時李父聞喊趨救,門已閉矣,惟聞寶钗聲顫,佩玉锵鳴,其女氣促音嘶,若不勝強暴者。
急奔告卡兵,蜂擁而入,見帝拔關出。
兵士伏谒,叱令将鳳姐歸豹房,爵其父三品卿,賜黃金千兩,欲封鳳姐為嫔妃,命其自擇。
鳳姐固辭曰:“臣妾福薄命微,不應貴顯,恐于身不利。
今以賤軀事至尊,曷勝榮幸之至。
伏願陛下早回宮阙,以萬幾為念,則臣妾心安,較爵賞猶榮矣。
”帝颔之,因睹鳳姐玄衣玄裳,益顯嬌媚,故不強易宮裝。
鳳姐恒于枕畔筵前委婉屢勸,帝乃擇日還京,與鳳姐并辔齊驅。
至居庸關,風雷交作,鳳姐睹關口所鑿四大天王,怒目生動,眩暈墜馬。
帝親扶之,疾忙外退,駐跸行宮。
視鳳姐伏枕泣曰:“臣妾自知福薄,不能侍宮禁,請帝速回。
”帝曰:“若是,朕忍棄天下,不忍棄愛卿,決不歸矣。
”鳳姐一恸而絕,帝哀憐甚,命葬關山之上,寵以殊禮,用黃土封茔。
一夜盡變為白,其陰靈猶不敢受也。
帝追念其言,奮然曰:“小女子尚知以社稷為重,安忍背之?”遂還宮。
正史載帝在豹房,百官交章勸谏皆不納,疇知一微弱女子力能回天,書所雲高明柔克耶?此功不可泯也。
至今過關溝者,遙指白壤,豔談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