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冬天無雪,夏天必定多雨(2)
關燈
小
中
大
邱小康關注也不難解釋:“蘇北這家夥從本質上是一個作家,他夢寐以求都在想寫東西……蘇北很優秀,我想,還是應當滿足他的願望……”他估計這樣說過之後,就不會再有任何問題了。
這當然是一個各得其所的結局。
他又讀了第三遍。
如果蘇北僅僅是為了提前退休專門從事寫作,又為什麼說了許多工作上的問題?蘇北一般不會用這種方式交談,尤其不會用這種語言評價金超——這麼長時間以來,他和金超在工作上雖然有矛盾,也曾經産生過争執,但是從來沒有撕破臉皮……他為什麼要這樣說? 吳運韬驚訝地發現,他實際上面對着很微妙同時也很危險的局面。
昨天整個下午,他想的都是對危險局面的設想。
他揿亮台燈,從床頭櫃裡拿出一盒沒有啟封的香煙,為自己點燃一支。
他實際上十年前就把煙戒掉了,現在集中精力思考問題的時候抽煙,不過是過去習慣的殘留罷了。
這種時候在他不是很多。
他就像欣賞讓他迷醉的篇章一樣,又把蘇北的辭職信拿出來,再一次閱讀起來。
一個可怕的推斷讓他感到脊背發涼:如果邱小康認真對待這件事怎麼辦?如果邱小康親自約見蘇北怎麼辦?如果蘇北說出信上的那些話怎麼辦? 他的這種擔心并非沒有緣由。
在他的記憶裡,至少有兩次,邱小康問起蘇北的情況,一次是在黨組會上,一次是在湖北視察工作的時候,吳運韬當然知道邱小康對蘇北的印象,所以兩次都說了蘇北很多好話。
既然是這樣一個有質量的人,應當充分發揮作用的人,怎麼沒有放到重要位置上去發揮作用,反倒提前退休了呢? 這是一個無法回答也無法解釋的诘問。
不能讓這封信出現在邱小康面前!也不能讓它出現在黨組任何一個成員的案頭! 這封信一旦出現,就會釀成事件,會動搖他費盡心機在邱小康面前營造的東西,這個東西關乎他未來的一切。
如果這封信出現在邱小康案頭,東方文化出版中心的問題将暴露無遺,他為政治前途做的一切努力都将付之東流。
到目前為止,吳運韬在Z部的政治形勢很好。
他和廖濟舟的合作已經到了無間隙的程度,廖濟舟将在下一次換屆的時候退休,他又始終認為他被邱小康賞識着,即使在Z部得不到适當位置,也能夠為他搭一條通往其他國家部委的升遷之路……這都是他曾經對金超說過、自己也深信不疑的話。
他知道必須繼續做一些努力,調整《前沿》領導班子是這些努力的一部分,現在他實際上隻差一步了,如果師林平像他咬牙切齒表示的那樣,在很短時間内把刊物辦出個樣子,讓邱小康刮目相看,如果他主管的所有工作都拿到八十到一百分,他就有把握讓自己從現有的副部長中間凸顯出來,就有了在邱小康面前述說與梁峥嵘的矛盾的資本,那時候邱小康将不得不在他和梁峥嵘之間作出選擇。
這種選擇的一個可能的方式就是撤掉顧問小組,梁峥嵘徹底回家,為廖濟舟創造一個能夠獨立開展工作的局面,繼而在廖濟舟接任者的問題上形成沒有選擇的選擇的局面……不管梁峥嵘與邱小康家族間有多麼深的淵源,邱小康總要從他這個事業出發……他相信自己的政治智慧,相信自己能夠達到設定的目标。
吳運韬小心翼翼地把蘇北的辭職信折起來,重新裝進信封。
為自己做了選擇的蘇北,差不多已經把自己看作一個退出生活舞台的人,到老家去了一趟。
這是離北京兩個小時車程的山區,是蘇北度過童年的地方。
在這裡,蘇北能夠喚回孩童時代對世界的感知——色澤、聲音、氣味,甚至于生理上的某種狀态。
父親在這裡度過了他生命中的最後十年,他是在大姐無微不至的關心體貼下離開這個世界的——算起來,父親在北京生活了三十年,作為一個因為建設水庫搬遷的農民,北京不認同他,他也不認同北京,這三十年他一直處在生活的邊緣。
蘇北對少年時代最痛苦的記憶,就是母親到月底的時候向鄰居借錢。
就是在那時候,蘇北暗暗地下決心,無論如何也要離開家庭,自己去謀生,承擔起對父母親的責任。
他的這個決心最終導緻了他離開北京到K省洛泉地區插隊。
如今,生活畫了一個圓,他最終也回到了他出生的地方,回到了他用生命而不是理智感知世界的地方,他絲毫也不懷疑,他會在這裡找到内心的安甯,找到屬于他的精神生活的角落。
大姐為他在大柴鍋裡炖上了排骨。
他曾經表示過愛吃大姐炖的排骨,大姐執拗地認為這個性
這當然是一個各得其所的結局。
他又讀了第三遍。
如果蘇北僅僅是為了提前退休專門從事寫作,又為什麼說了許多工作上的問題?蘇北一般不會用這種方式交談,尤其不會用這種語言評價金超——這麼長時間以來,他和金超在工作上雖然有矛盾,也曾經産生過争執,但是從來沒有撕破臉皮……他為什麼要這樣說? 吳運韬驚訝地發現,他實際上面對着很微妙同時也很危險的局面。
昨天整個下午,他想的都是對危險局面的設想。
他揿亮台燈,從床頭櫃裡拿出一盒沒有啟封的香煙,為自己點燃一支。
他實際上十年前就把煙戒掉了,現在集中精力思考問題的時候抽煙,不過是過去習慣的殘留罷了。
這種時候在他不是很多。
他就像欣賞讓他迷醉的篇章一樣,又把蘇北的辭職信拿出來,再一次閱讀起來。
一個可怕的推斷讓他感到脊背發涼:如果邱小康認真對待這件事怎麼辦?如果邱小康親自約見蘇北怎麼辦?如果蘇北說出信上的那些話怎麼辦? 他的這種擔心并非沒有緣由。
在他的記憶裡,至少有兩次,邱小康問起蘇北的情況,一次是在黨組會上,一次是在湖北視察工作的時候,吳運韬當然知道邱小康對蘇北的印象,所以兩次都說了蘇北很多好話。
既然是這樣一個有質量的人,應當充分發揮作用的人,怎麼沒有放到重要位置上去發揮作用,反倒提前退休了呢? 這是一個無法回答也無法解釋的诘問。
不能讓這封信出現在邱小康面前!也不能讓它出現在黨組任何一個成員的案頭! 這封信一旦出現,就會釀成事件,會動搖他費盡心機在邱小康面前營造的東西,這個東西關乎他未來的一切。
如果這封信出現在邱小康案頭,東方文化出版中心的問題将暴露無遺,他為政治前途做的一切努力都将付之東流。
到目前為止,吳運韬在Z部的政治形勢很好。
他和廖濟舟的合作已經到了無間隙的程度,廖濟舟将在下一次換屆的時候退休,他又始終認為他被邱小康賞識着,即使在Z部得不到适當位置,也能夠為他搭一條通往其他國家部委的升遷之路……這都是他曾經對金超說過、自己也深信不疑的話。
他知道必須繼續做一些努力,調整《前沿》領導班子是這些努力的一部分,現在他實際上隻差一步了,如果師林平像他咬牙切齒表示的那樣,在很短時間内把刊物辦出個樣子,讓邱小康刮目相看,如果他主管的所有工作都拿到八十到一百分,他就有把握讓自己從現有的副部長中間凸顯出來,就有了在邱小康面前述說與梁峥嵘的矛盾的資本,那時候邱小康将不得不在他和梁峥嵘之間作出選擇。
這種選擇的一個可能的方式就是撤掉顧問小組,梁峥嵘徹底回家,為廖濟舟創造一個能夠獨立開展工作的局面,繼而在廖濟舟接任者的問題上形成沒有選擇的選擇的局面……不管梁峥嵘與邱小康家族間有多麼深的淵源,邱小康總要從他這個事業出發……他相信自己的政治智慧,相信自己能夠達到設定的目标。
吳運韬小心翼翼地把蘇北的辭職信折起來,重新裝進信封。
為自己做了選擇的蘇北,差不多已經把自己看作一個退出生活舞台的人,到老家去了一趟。
這是離北京兩個小時車程的山區,是蘇北度過童年的地方。
在這裡,蘇北能夠喚回孩童時代對世界的感知——色澤、聲音、氣味,甚至于生理上的某種狀态。
父親在這裡度過了他生命中的最後十年,他是在大姐無微不至的關心體貼下離開這個世界的——算起來,父親在北京生活了三十年,作為一個因為建設水庫搬遷的農民,北京不認同他,他也不認同北京,這三十年他一直處在生活的邊緣。
蘇北對少年時代最痛苦的記憶,就是母親到月底的時候向鄰居借錢。
就是在那時候,蘇北暗暗地下決心,無論如何也要離開家庭,自己去謀生,承擔起對父母親的責任。
他的這個決心最終導緻了他離開北京到K省洛泉地區插隊。
如今,生活畫了一個圓,他最終也回到了他出生的地方,回到了他用生命而不是理智感知世界的地方,他絲毫也不懷疑,他會在這裡找到内心的安甯,找到屬于他的精神生活的角落。
大姐為他在大柴鍋裡炖上了排骨。
他曾經表示過愛吃大姐炖的排骨,大姐執拗地認為這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