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迷亂(2)

關燈
的評價。

    廖濟舟對這部書稿大為贊賞。

    他沒想到一個默默無聞的人竟然能夠寫出這樣漂亮的作品,或者換一句話說,有這樣的才能。

     “蘇北這個人其貌不揚啊……真是人不可貌相……” 吳運韬提醒說:“這幾個人都不錯……” “是啊是啊,都不錯。

    你那裡有這麼幾個人,我看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好……金超怎麼樣?他還行吧?” “還行。

    比我想象的要好。

    ” 廖濟舟大喜過望:“好!好!” 吳運韬在作品署名的問題上頗費了些心思。

    如果按照原來的設想寫第一人稱的回憶錄,署名盧荻,當然是沒有任何問題,現在的問題是,這是一部以第三人稱寫的報告文學。

    盧荻曾經在打印稿上鄭重地寫下“蘇北著”——這是老人對蘇北表示感謝的一種方式。

    蘇北把稿件交給吳運韬的時候,既沒塗掉,也沒跟吳運韬說不可以這樣。

    蘇北是不是認為理應這樣署名? 吳運韬當然認為不能這樣署名,他用很大功夫尋找不能夠這樣署名的理由,準備必要的時候向蘇北說明。

    他找到的理由是:第一是事理上的——這是很多人都投入過精力和智慧的稿件,不能算蘇北一個人的功勞;第二是法理上的——蘇北寫作這本書占用的是工作時間,是職務作品,他自己不具備對這部作品的著作權,因此,也不具備署名權。

    他認為有這兩點理由,是能夠說服蘇北。

     于是,他給蘇北撥電話。

     “廖濟舟已經看了,”吳運韬平靜地說,沒有向蘇北傳達廖濟舟的評價,一句話也沒說。

    “稿子就這樣了。

    ” “好好好。

    ”蘇北這天的情緒好像特别好。

    “能發排了吧?” “那咱們就很快發排。

    ”吳運韬停了一會兒,說:“有一件事情我一直沒顧上問你,你看這本書怎麼署名比較好?” 吳運韬攥着電話,微蹙眉頭,準備聽非常不想聽的話。

     沒想到蘇北爽快地說:“署什麼名都行。

    ”他好像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

     “什麼?”吳運韬把身子坐端正。

    “你說什麼?” “我想啊,”蘇北說,“鑒于老人的身份,這本書最好淡化寫作者的色彩,即使在後記裡,也不要提參加寫作的人的名字,這樣有利于擴大書的影響,因為,歸根結底這本書的價值在于老人的人生曆程……”蘇北建議随便捏一個名字。

     吳運韬怔怔地聽着,竟然一時反應不過來。

     “你說捏一個什麼名字?” 蘇北想了想,說:“寫作班子是東方文化出版中心的人,就叫‘東方’怎麼樣?‘東方著’,聽着也挺像回事的。

    ” 吳運韬沉吟片刻,說:“行!就這樣!” 這件事讓吳運韬很不理解。

    他曾經想:是不是太小看蘇北這個人了?但是最終他還是否定了這種想法——在他看來,沒有無個人動機的曆史,蘇北如此認真地做這件事情,付出一年的時間和精力,當然會有個人的期求,他怎麼、竟然會自覺自願不在作品上署自己的名字呢? 在很多種類似情況下,吳運韬無法理解蘇北。

     ………… 吳運韬把文稿呈遞給邱小康,并且把蘇北的意見巧妙地演化成了自己的意見,解釋說:“我考慮,這樣署名好一些。

    ” 邱小康沒有提出異議,但是他一再讓吳運韬向蘇北、金超、師林平等人轉達他的謝意。

     從邱小康的辦公室出來,吳運韬腳步輕盈,就像吸食了毒品的瘾君子,有一種騰雲駕霧的感覺,渾身通泰,身上的每一個部位都顯示出健康與活力,這在這個長期失眠的人是不常有的情形。

    他回到自己的辦公室,竟然什麼都幹不下去,就打電話叫司機,說要出去一下。

     他回過頭張望邱小康的辦公室。

     吳運韬清楚地意識到,他給邱小康交出的是一份漂亮的答卷。

     吳運韬知道他的這份答卷有多麼漂亮。

     就在這一天,張柏林和牛鴻運拜訪金超來了。

     第二天,牛鴻運和張柏林一直守候着鳳凰大酒店房間裡的電話。

    牛鴻運陶醉在與邱小康合影的想象之中,他甚至已經把想象力延伸到了洛泉地區行署柴進賢副專員那裡,柴進賢副專員說:“我的天!你和邱小康認識?你咋不早些兒跟我說嘛……” 柴進賢是崤陽縣人,洛泉大學中文系畢業以後,到《洛泉日報》當記者。

    有一年一個高官到洛泉視察,柴進賢全程陪同,寫了一些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