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迷亂(1)
關燈
小
中
大
第十一章:迷亂
都雲作者癡
(1)
蘇北終于完成了寫作《一個中國婦女的傳奇》的全部工作!他的案頭,整齊地放着用他那台針式打印機打印出來的五百六十頁文稿。
文稿散發出特有的清香,就像小時候領到新課本時聞到的那種清香。
他沏一杯咖啡,一邊品呷一邊做最後一遍通讀,校訂一些錯字。
他心情很好,就像看到親手操持出來一片綠油油的莊稼一樣。
他讀得極為順暢,這說明他已經沒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通讀一遍以後,他又把全部稿件整齊地碼摞在一起,對自己說:“行了。
” 在這八個月時間裡,他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
王岚來看過他,帶來幾本蘇北喜歡的書籍,其中有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的《大分裂: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的重建》、《曆史的終結和最後之人》。
福山的話題實際上是關于曆史發展和人類處境的話題,這也是蘇北和王岚都感興趣的話題。
思想的力量和魅力會使人從精神上感到聖潔,他們的閱讀和讨論充滿了樂趣——和王岚在一起總是愉快的,然而這樣的機會不是很多。
王岚有她的生活和事業,你總不能動不動就打電話要她過來聊天。
太寂寞了,蘇北有時也會接受文學朋友的邀請,去參加文學界的聚會。
但是他從這種聚會中得不到樂趣。
這類聚會上最活躍的人物往往是很少寫東西但長期混迹于文壇的人,這些人大都是因為最初從事編輯出版工作而成為所謂作家的,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寫作和發表過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當他們文思枯竭,完全寫不出東西的時候,就遊走在著名作家中間,以回憶和他們的交往來炫耀虛榮并證明他們的存在。
他們在出版界有很多朋友,可以一本接一本出版這類作品集,作品集前面有三分之一篇幅是與著名作家的合影。
這類人一不小心就還會成為騙子——在幫助著名作家聯系出版文集或作品集過程中,在正式合同文本之外,和出版社暗中達成某種約定,甚至能夠在著名作家作品尚未發排付印之際,先領取到一筆編輯費,有時候遠遠高于作家的稿費;而著名作家還對他們感激不盡,非要拿出一部分稿費予以酬勞;他們非法出賣和轉讓年老體衰作家的作品版權,和書商結為利益共同體,在賺錢的黑道上左騰右轉,呼風喚雨;他們拿着著名書法家畫家的字畫,出入于政界或文化界高官的府第,在所謂的文學沙龍中把高官哄得像孩子一樣高興,他們就得到某項授權,在國家掏錢的文化活動中擔當執行委員會主席……于是,他們在昌平或溫榆河畔某個高尚住宅小區有了獨體别墅,有了高級轎車,有了随時可以共赴溫柔富貴之鄉的“女朋友”,有了供子女到國外上學的資财。
剛剛小有名氣的年輕作家,在富麗堂皇群賢畢至的場合,會甜蜜地想到這就是“上流社會”,言談舉止間刻意拿出貴族的姿态,翹着手指操持着盤子裡的龍蝦,閉住嘴咀嚼,并不時用搭在胸前的絲質餐巾揩一揩嘴角,語言中添加一絲英語發音味道,在轉述民間流傳的黃段子時,用衛生教科書上的詞彙代替對隐秘部位的稱謂,把富于生氣的笑談改造成既下流又醜惡的東西。
而此時此刻,他們遠在千裡之外荒原上勞作的父母,正在把烤熟的土豆從炭灰中扒出來,當做午餐。
他們一邊為土豆剝皮,一邊遙遙地看着北京的方向說:“娃要是在這搭就好咧,娃小時候就愛吃這号東西。
”他們希望遠方那個已經成為作家的兒子“有出息”,為此他們已經這樣勞作了幾十個寒暑。
在這樣的人中間,蘇北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厭惡,還有劇烈的靈魂痛苦。
是的,社會發展了,人是社會環境的産物,你應當為罪惡的人找到成為罪惡的理由并最終原諒他們……他做不到,就像永遠不可能從糞便中聞到芳香一樣。
這些人不會把其貌不揚的蘇北放在眼裡,他們的高腳酒杯準确無誤地尋找要找的人,靈活地避開名聲不大或者說他們根本不認識的蘇北。
每次從這種場合出來,蘇北都像在靈魂上被皮鞭抽打了一頓,那條條血痕久久無法痊愈,隻有遠遠地避開它。
杜一鳴的兒子杜放在石家莊開辦的小吃店生意興隆,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一家中檔餐廳,桌子增加到了八張。
富起來了的杜放買了樓房,把杜一鳴夫婦接到那裡小住,也讓他們看一下未來的兒媳。
杜一鳴在電話裡對蘇北說:“我沒想到,蘇北,我真的沒想到。
” 杜一鳴臨走的前一天,蘇北曾經去送
文稿散發出特有的清香,就像小時候領到新課本時聞到的那種清香。
他沏一杯咖啡,一邊品呷一邊做最後一遍通讀,校訂一些錯字。
他心情很好,就像看到親手操持出來一片綠油油的莊稼一樣。
他讀得極為順暢,這說明他已經沒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通讀一遍以後,他又把全部稿件整齊地碼摞在一起,對自己說:“行了。
” 在這八個月時間裡,他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
王岚來看過他,帶來幾本蘇北喜歡的書籍,其中有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的《大分裂: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的重建》、《曆史的終結和最後之人》。
福山的話題實際上是關于曆史發展和人類處境的話題,這也是蘇北和王岚都感興趣的話題。
思想的力量和魅力會使人從精神上感到聖潔,他們的閱讀和讨論充滿了樂趣——和王岚在一起總是愉快的,然而這樣的機會不是很多。
王岚有她的生活和事業,你總不能動不動就打電話要她過來聊天。
太寂寞了,蘇北有時也會接受文學朋友的邀請,去參加文學界的聚會。
但是他從這種聚會中得不到樂趣。
這類聚會上最活躍的人物往往是很少寫東西但長期混迹于文壇的人,這些人大都是因為最初從事編輯出版工作而成為所謂作家的,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寫作和發表過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當他們文思枯竭,完全寫不出東西的時候,就遊走在著名作家中間,以回憶和他們的交往來炫耀虛榮并證明他們的存在。
他們在出版界有很多朋友,可以一本接一本出版這類作品集,作品集前面有三分之一篇幅是與著名作家的合影。
這類人一不小心就還會成為騙子——在幫助著名作家聯系出版文集或作品集過程中,在正式合同文本之外,和出版社暗中達成某種約定,甚至能夠在著名作家作品尚未發排付印之際,先領取到一筆編輯費,有時候遠遠高于作家的稿費;而著名作家還對他們感激不盡,非要拿出一部分稿費予以酬勞;他們非法出賣和轉讓年老體衰作家的作品版權,和書商結為利益共同體,在賺錢的黑道上左騰右轉,呼風喚雨;他們拿着著名書法家畫家的字畫,出入于政界或文化界高官的府第,在所謂的文學沙龍中把高官哄得像孩子一樣高興,他們就得到某項授權,在國家掏錢的文化活動中擔當執行委員會主席……于是,他們在昌平或溫榆河畔某個高尚住宅小區有了獨體别墅,有了高級轎車,有了随時可以共赴溫柔富貴之鄉的“女朋友”,有了供子女到國外上學的資财。
剛剛小有名氣的年輕作家,在富麗堂皇群賢畢至的場合,會甜蜜地想到這就是“上流社會”,言談舉止間刻意拿出貴族的姿态,翹着手指操持着盤子裡的龍蝦,閉住嘴咀嚼,并不時用搭在胸前的絲質餐巾揩一揩嘴角,語言中添加一絲英語發音味道,在轉述民間流傳的黃段子時,用衛生教科書上的詞彙代替對隐秘部位的稱謂,把富于生氣的笑談改造成既下流又醜惡的東西。
而此時此刻,他們遠在千裡之外荒原上勞作的父母,正在把烤熟的土豆從炭灰中扒出來,當做午餐。
他們一邊為土豆剝皮,一邊遙遙地看着北京的方向說:“娃要是在這搭就好咧,娃小時候就愛吃這号東西。
”他們希望遠方那個已經成為作家的兒子“有出息”,為此他們已經這樣勞作了幾十個寒暑。
在這樣的人中間,蘇北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厭惡,還有劇烈的靈魂痛苦。
是的,社會發展了,人是社會環境的産物,你應當為罪惡的人找到成為罪惡的理由并最終原諒他們……他做不到,就像永遠不可能從糞便中聞到芳香一樣。
這些人不會把其貌不揚的蘇北放在眼裡,他們的高腳酒杯準确無誤地尋找要找的人,靈活地避開名聲不大或者說他們根本不認識的蘇北。
每次從這種場合出來,蘇北都像在靈魂上被皮鞭抽打了一頓,那條條血痕久久無法痊愈,隻有遠遠地避開它。
杜一鳴的兒子杜放在石家莊開辦的小吃店生意興隆,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一家中檔餐廳,桌子增加到了八張。
富起來了的杜放買了樓房,把杜一鳴夫婦接到那裡小住,也讓他們看一下未來的兒媳。
杜一鳴在電話裡對蘇北說:“我沒想到,蘇北,我真的沒想到。
” 杜一鳴臨走的前一天,蘇北曾經去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