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跳舞的人(3)
關燈
小
中
大
六、另一種歌唱
(1)
這一年北京的春天仿佛來得比往年早,剛進入四月,天氣就開始轉暖,和煦的春風仿佛一晝夜之間就改變了北京灰暗的顔色,道路兩旁的樹木都長出了嫩芽,公園裡的草地正在由深綠變為翠綠,顯現出隻有置身大自然之中才能夠感覺到的濃濃的春意。
黑白相間的喜鵲高高地站立樹木在最高的枝頭,喳喳喳地叫着,好像十分驚訝大自然的奇妙變化。
人們身上的衣服也漸漸瘦了,晨練的老年人幹脆脫掉了身上的毛衣,隻穿一件運動衫有招有式地打着太極拳。
過于急切的姑娘已經穿上了短裙,為了漂亮甯願忍受春寒,潇灑地在大街上展示她們修長美麗的大腿。
商店裡忙不疊地把夏季商品擺上櫃台。
這一年春天,東方文化出版中心的一些年輕人也和活躍的大學生一樣,跳跳躍躍的想做些什麼事情,白色小樓失去了往日的安甯,有時候一群人呼啦啦地就出去了。
出去幹什麼?到中國文化大學看熱鬧去了。
中國文化大學現在已經有了一點“文化大革命”時的樣子,各種各樣的講壇,花花綠綠的大字标語,把平靜的校園弄得像開鍋一樣。
沒完沒了的喧嚷,沒完沒了的辯論,使本來平靜的生活多了一層鼓蕩人心的色彩和氛圍。
東方文化出版中心的年輕人本來就離開學校沒有多久,這種無所顧忌、熱熱鬧鬧廣場式的生活吸引着他們。
那些年齡大一些的人,則鑽單位這一段時間管理松懈的空子,趁機到附近超市買些吃用的東西,打車溜回家去了,有的則攥住公家的電話,和遠在上海、廣州的同學親友通報着各種各樣的社會和個人的信息。
東方文化出版中心到中國文化大學去的年輕人———正如後來吳運韬向Z部副部長廖濟舟指出的那樣———之所以敢于破壞正常的工作秩序,參與不該參與的活動,都是因為受到了杜一鳴的影響。
吳運韬說的是事實。
東方文化出版中心副主任杜一鳴是Z部常務副部長梁峥嵘一年前親自從從東北某大學挖過來的,當時梁峥嵘的初衷是想提高東方文化出版中心的整體素質,改變人才結構,而要改變人才結構,首先要改變領導班子的人員構成。
他對杜一鳴抱着厚望。
梁峥嵘對杜一鳴的評價是:“不可多得。
”但是實際上梁峥嵘對杜一鳴也并沒有多麼深刻的了解。
杜一鳴的家鄉在東北松花江上,父親和母親都是小學教員。
杜一鳴上中學的時候,全家人中煤氣,父親和母親都死了,惟獨他活了下來,他就在叔父的周濟下繼續上學。
他知道叔父不容易,所以非常珍視學習的機會,學習成績一直非常好,很順利地考上了大學。
在大學,盡管趕上“文化大革命”,他仍然讀了很多書,讀很多書的人往往容易沉湎于某種幻想,因此,他在這時候就下決心要當一個作家,企圖用小說表達對社會和人生的看法。
杜一鳴到北京讀文藝理論研究生的時候還在寫小說,但是成就一直不大,發表過幾篇作品,沒有産生什麼社會影響,因此,很多人并不知道他還是一個作家。
這使得他對自己能否吃創作這碗飯産生了懷疑。
研究生最後一年,他毅然放棄小說創作,專門研究文藝理論,他在這個領域發現了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東西,遂決定告别小說創作。
當然,促使他做出這種選擇的也有社會原因———當時,社會已經發展到繞來繞去要在小說中表達的東西,有了被直接表達的可能,一些諱莫如深的話題能夠公開讨論了。
研究生畢業,杜一鳴回到東北某大學教授文藝理論課程。
這時候,他思考和探索的問題遠遠超出文藝理論的範疇,直接參與到了思想界種種讨論和争執之中。
他發表在北京重要刊物上的理論文章,獲得了學術界高度贊揚,很多人是因為這些文章才記住杜一鳴這個名字的。
杜一鳴被梁峥嵘調到北京的時候,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經寫過小說了。
北京給杜一鳴進行學術交流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
杜一鳴談論的問題往往涉及社會狀況,涉及當前正在進行的改革,涉及政治形态,也就是說,有比較強烈的政治傾向。
杜一鳴在幾家新銳雜志、報紙上發表的文章,在社會上獲得廣泛影響,在年輕人當中引起強烈共鳴。
他曾經被幾所大學邀請做學術演講。
思想界把他歸結為激進的自由主義者。
雖然他不接受這樣的頭銜,但他正是因此而聞名。
如果僅僅寫一些探索政治改革方面的文章,還不至于出多麼大的事情,當時,社會已經有了進行這種探索的條件。
問題在于這個不知輕
黑白相間的喜鵲高高地站立樹木在最高的枝頭,喳喳喳地叫着,好像十分驚訝大自然的奇妙變化。
人們身上的衣服也漸漸瘦了,晨練的老年人幹脆脫掉了身上的毛衣,隻穿一件運動衫有招有式地打着太極拳。
過于急切的姑娘已經穿上了短裙,為了漂亮甯願忍受春寒,潇灑地在大街上展示她們修長美麗的大腿。
商店裡忙不疊地把夏季商品擺上櫃台。
這一年春天,東方文化出版中心的一些年輕人也和活躍的大學生一樣,跳跳躍躍的想做些什麼事情,白色小樓失去了往日的安甯,有時候一群人呼啦啦地就出去了。
出去幹什麼?到中國文化大學看熱鬧去了。
中國文化大學現在已經有了一點“文化大革命”時的樣子,各種各樣的講壇,花花綠綠的大字标語,把平靜的校園弄得像開鍋一樣。
沒完沒了的喧嚷,沒完沒了的辯論,使本來平靜的生活多了一層鼓蕩人心的色彩和氛圍。
東方文化出版中心的年輕人本來就離開學校沒有多久,這種無所顧忌、熱熱鬧鬧廣場式的生活吸引着他們。
那些年齡大一些的人,則鑽單位這一段時間管理松懈的空子,趁機到附近超市買些吃用的東西,打車溜回家去了,有的則攥住公家的電話,和遠在上海、廣州的同學親友通報着各種各樣的社會和個人的信息。
東方文化出版中心到中國文化大學去的年輕人———正如後來吳運韬向Z部副部長廖濟舟指出的那樣———之所以敢于破壞正常的工作秩序,參與不該參與的活動,都是因為受到了杜一鳴的影響。
吳運韬說的是事實。
東方文化出版中心副主任杜一鳴是Z部常務副部長梁峥嵘一年前親自從從東北某大學挖過來的,當時梁峥嵘的初衷是想提高東方文化出版中心的整體素質,改變人才結構,而要改變人才結構,首先要改變領導班子的人員構成。
他對杜一鳴抱着厚望。
梁峥嵘對杜一鳴的評價是:“不可多得。
”但是實際上梁峥嵘對杜一鳴也并沒有多麼深刻的了解。
杜一鳴的家鄉在東北松花江上,父親和母親都是小學教員。
杜一鳴上中學的時候,全家人中煤氣,父親和母親都死了,惟獨他活了下來,他就在叔父的周濟下繼續上學。
他知道叔父不容易,所以非常珍視學習的機會,學習成績一直非常好,很順利地考上了大學。
在大學,盡管趕上“文化大革命”,他仍然讀了很多書,讀很多書的人往往容易沉湎于某種幻想,因此,他在這時候就下決心要當一個作家,企圖用小說表達對社會和人生的看法。
杜一鳴到北京讀文藝理論研究生的時候還在寫小說,但是成就一直不大,發表過幾篇作品,沒有産生什麼社會影響,因此,很多人并不知道他還是一個作家。
這使得他對自己能否吃創作這碗飯産生了懷疑。
研究生最後一年,他毅然放棄小說創作,專門研究文藝理論,他在這個領域發現了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東西,遂決定告别小說創作。
當然,促使他做出這種選擇的也有社會原因———當時,社會已經發展到繞來繞去要在小說中表達的東西,有了被直接表達的可能,一些諱莫如深的話題能夠公開讨論了。
研究生畢業,杜一鳴回到東北某大學教授文藝理論課程。
這時候,他思考和探索的問題遠遠超出文藝理論的範疇,直接參與到了思想界種種讨論和争執之中。
他發表在北京重要刊物上的理論文章,獲得了學術界高度贊揚,很多人是因為這些文章才記住杜一鳴這個名字的。
杜一鳴被梁峥嵘調到北京的時候,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經寫過小說了。
北京給杜一鳴進行學術交流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
杜一鳴談論的問題往往涉及社會狀況,涉及當前正在進行的改革,涉及政治形态,也就是說,有比較強烈的政治傾向。
杜一鳴在幾家新銳雜志、報紙上發表的文章,在社會上獲得廣泛影響,在年輕人當中引起強烈共鳴。
他曾經被幾所大學邀請做學術演講。
思想界把他歸結為激進的自由主義者。
雖然他不接受這樣的頭銜,但他正是因此而聞名。
如果僅僅寫一些探索政治改革方面的文章,還不至于出多麼大的事情,當時,社會已經有了進行這種探索的條件。
問題在于這個不知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