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心是孤獨的獵手
關燈
小
中
大
穩。
我知道我遺失了一部分。
那個部分的美好,亦是人生險惡。
當年寫作,隻是意氣用事的一刹那。
第一個打賭,寫了《卡卡的信仰》,第二個打賭,就是《最愛》。
我喜愛冒險,熱愛賭徒。
何多人會追問我對于文學的熱愛。
這熱愛是什麼呢?成名成家?那是個笑話吧。
隻有書中的人物與故事才是永恒,作者雖然會借此留下一個名字,然而和小說相比,作者本微不足道。
我喜歡沉迷于書中的故事,借他們的身體、語言、外貌,重建另一個程序與人生。
我像一個辛勤的工匠,不辭勞苦的把無變成有,把零變成了一。
無中生有,是藝術美妙之源。
寫一本小說,如同一次冒險,如同另個世界。
當初沒有《最愛》,我不會知道我有多大膽,在小說中去掉所有文學強調的情節、背景與結構,僅僅依靠兩個陷入熱戀的男女的激情,身體的、心理的,帶着一個故事朝前推動。
他們愛、他們瘋、他們妒忌與背叛…… 他們越愛越性、越性越愛…… 他們怎麼辦…… 這并非一個有關性與愛的探讨,也并非要思考愛的本質。
當年我自己都沒有答案。
或者,我并不屑在那個時候的書中追求答案。
相愛之後内心的激蕩,以及愛之中的擔心、彷徨、憂慮、妒忌、背叛與忠誠,足以把每一個真心相愛的人折磨到瘋狂。
答案怎麼與此中的驚心動魄相比? 我用三個月的時間,把語言變成一根一根細細的蠶絲,輕輕地不覺察地把讀者纏繞進去。
讓大家跟随着喬英倫的腳步不斷向前。
小說不是一個傳統的叙事,次序顫倒,幾方叙述,然而它情感充沛,感性之極,令我激動不已。
随後,它出版了。
出版之後,它被放在新浪網連載。
誰也沒有想到,一周之後,它成為當周點擊冠軍小說。
我很驚訝,像這樣一個叙事突破、不重情節的小說,僅僅依靠兩個人相愛的熱情,如何獲得廣大讀者的共鳴呢? 我還記得當年新浪沒有放任何有關作者的簡介,直到《最愛》的點擊一路攀升之後,他們找到我,要了照片與作者簡介。
後來他們開玩笑,說我是美女。
也許所有的人都要經過那樣的戀愛、那樣情愛、那樣幾乎等同于生與死的熾熱,然後,才能明白人生、愛情,或者歸于一種真實面對平淡:愛到底是什麼? 我們到底要怎麼辦? 書中的喬英倫,在墓地中遇到了父親,父親告訴她,既然前面的路是黑的,那麼怎麼選擇都是對的! 做人要勇敢! 喬英倫放下了所有的顧慮,決心原諒方駱,再次選擇自己的愛情。
而方駱,也在小說最後,明白地說出了心聲:我愛你、隻愛你、隻要你! 這兩個人對勇敢與忠誠的表達,并不能組成愛情的全部。
時值今日,我想愛情也許是這樣,兩個人願意勇敢、願意忠誠、願意對愛負責,然後,一起去經曆恐懼、經曆背叛、經曆所有的搖擺與不确定。
人生漫長,激情退卻之後,才是愛情的開始。
書中的喬英倫與方駱,經曆了這麼大的激情與痛苦,在今天的我看來,才是真愛的開始。
當五年過後,2009年,《最愛》面臨再版的時候,我很想修改這篇小說。
我想把那個結局中的寓意,在小說中,用故事的方式展示出來。
它有邏輯、有情節、有背景,有一切的解釋與合理性。
可是,當我寫出了幾萬字之後,我發現,我失敗了。
因為愛情沒有理由。
一個試圖去解釋兩個人為什麼相愛的小說,是根本不合邏輯的。
一個去說教愛情是什麼的小說,是空洞無力的。
我陷入了某種絕望!難道我真的老了,無法去動手修改當年青春熱血寫就的一部小說。
還是說,我在理性之路越走越遠,先是三十五萬字的《琉璃時代》,繼而是三十二萬字的《浮沉》第一部。
我已經無法回歸感性。
還是說,要等到很久很久之後,我才能重新找到我的感性之路。
我把《最愛》的兩個版本給了一個編輯朋友。
他的回複非常動人:
我知道我遺失了一部分。
那個部分的美好,亦是人生險惡。
當年寫作,隻是意氣用事的一刹那。
第一個打賭,寫了《卡卡的信仰》,第二個打賭,就是《最愛》。
我喜愛冒險,熱愛賭徒。
何多人會追問我對于文學的熱愛。
這熱愛是什麼呢?成名成家?那是個笑話吧。
隻有書中的人物與故事才是永恒,作者雖然會借此留下一個名字,然而和小說相比,作者本微不足道。
我喜歡沉迷于書中的故事,借他們的身體、語言、外貌,重建另一個程序與人生。
我像一個辛勤的工匠,不辭勞苦的把無變成有,把零變成了一。
無中生有,是藝術美妙之源。
寫一本小說,如同一次冒險,如同另個世界。
當初沒有《最愛》,我不會知道我有多大膽,在小說中去掉所有文學強調的情節、背景與結構,僅僅依靠兩個陷入熱戀的男女的激情,身體的、心理的,帶着一個故事朝前推動。
他們愛、他們瘋、他們妒忌與背叛…… 他們越愛越性、越性越愛…… 他們怎麼辦…… 這并非一個有關性與愛的探讨,也并非要思考愛的本質。
當年我自己都沒有答案。
或者,我并不屑在那個時候的書中追求答案。
相愛之後内心的激蕩,以及愛之中的擔心、彷徨、憂慮、妒忌、背叛與忠誠,足以把每一個真心相愛的人折磨到瘋狂。
答案怎麼與此中的驚心動魄相比? 我用三個月的時間,把語言變成一根一根細細的蠶絲,輕輕地不覺察地把讀者纏繞進去。
讓大家跟随着喬英倫的腳步不斷向前。
小說不是一個傳統的叙事,次序顫倒,幾方叙述,然而它情感充沛,感性之極,令我激動不已。
随後,它出版了。
出版之後,它被放在新浪網連載。
誰也沒有想到,一周之後,它成為當周點擊冠軍小說。
我很驚訝,像這樣一個叙事突破、不重情節的小說,僅僅依靠兩個人相愛的熱情,如何獲得廣大讀者的共鳴呢? 我還記得當年新浪沒有放任何有關作者的簡介,直到《最愛》的點擊一路攀升之後,他們找到我,要了照片與作者簡介。
後來他們開玩笑,說我是美女。
也許所有的人都要經過那樣的戀愛、那樣情愛、那樣幾乎等同于生與死的熾熱,然後,才能明白人生、愛情,或者歸于一種真實面對平淡:愛到底是什麼? 我們到底要怎麼辦? 書中的喬英倫,在墓地中遇到了父親,父親告訴她,既然前面的路是黑的,那麼怎麼選擇都是對的! 做人要勇敢! 喬英倫放下了所有的顧慮,決心原諒方駱,再次選擇自己的愛情。
而方駱,也在小說最後,明白地說出了心聲:我愛你、隻愛你、隻要你! 這兩個人對勇敢與忠誠的表達,并不能組成愛情的全部。
時值今日,我想愛情也許是這樣,兩個人願意勇敢、願意忠誠、願意對愛負責,然後,一起去經曆恐懼、經曆背叛、經曆所有的搖擺與不确定。
人生漫長,激情退卻之後,才是愛情的開始。
書中的喬英倫與方駱,經曆了這麼大的激情與痛苦,在今天的我看來,才是真愛的開始。
當五年過後,2009年,《最愛》面臨再版的時候,我很想修改這篇小說。
我想把那個結局中的寓意,在小說中,用故事的方式展示出來。
它有邏輯、有情節、有背景,有一切的解釋與合理性。
可是,當我寫出了幾萬字之後,我發現,我失敗了。
因為愛情沒有理由。
一個試圖去解釋兩個人為什麼相愛的小說,是根本不合邏輯的。
一個去說教愛情是什麼的小說,是空洞無力的。
我陷入了某種絕望!難道我真的老了,無法去動手修改當年青春熱血寫就的一部小說。
還是說,我在理性之路越走越遠,先是三十五萬字的《琉璃時代》,繼而是三十二萬字的《浮沉》第一部。
我已經無法回歸感性。
還是說,要等到很久很久之後,我才能重新找到我的感性之路。
我把《最愛》的兩個版本給了一個編輯朋友。
他的回複非常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