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心是孤獨的獵手

關燈
沒有想到,事隔五年之後,我會拿起筆,再寫這篇序言。

     我承認我失敗了。

     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初夏,我一直認為我可以好好的修改《最愛》。

    至少,重建它的故事與邏輯,把原來情緒化的一篇小說,變得理性與可靠。

     當年的年少輕狂,當年的叛逆與激進,雖然在外表上,我竭力維持着一個理性的人的形象。

    我可以一年穿同樣的牛仔褲,當然是同種款式同種顔色,一次買幾條,然後換着穿。

    但它總是清潔的,樸素的。

    我讨厭高跟鞋,讨厭職業裝,讨厭一切的規矩與必須要做的事物。

    我想打破這個世界什麼,然後再把它組裝起來。

     有時我會想,到底哪一個我更真實?是當年那個感性的、充滿激情的女孩,還是現在理性的、穩穩不動的女人。

    或者兩個都是我。

    我當年靠近了那一邊,現在靠近了這一邊。

    當初我想用理性控制自己,繼而控制我的世界。

    現在,我做到了,我可把握我的心,把握我的感情,讓它們順着幸福方向去流動。

    也許這幸福中包含着錯誤,但錯誤總比毀滅好。

    我當年努力要做的,就是試圖了解自己、看清自己,然後把我心中的老虎困在籠子中,讓它在籠中呐喊,然後變成一種能量,讓我在社會中生存,繼而承擔家庭的責任。

     我有一顆殘酷的心?還是這顆心逐漸世俗,開始學習溫柔。

     我沒有選擇的餘地。

     生在一個大家庭,從小學習的就是彬彬有禮。

    我深知禮儀的重要性,并且一生都對此深懷重視與敬意。

    不管我的内心如何,我從小就學會了,談吐禮貌,不可任性。

    不管我私下裡做了多少任意妄為的事情,我表面上都是一個禮貌的人。

    可以說,我是虛僞的,也可以說,我從小就學會了,把感性裝在理性的盒子裡。

    自我控制是我兒時的功課,并且借着十六年的書法學習,漸漸養成了習慣。

     我不僅在寫作中是一個旁觀者,有時候對自己,也是一個旁觀者。

     這種意志力,很難說是好是壞。

    我隻記得,在數年前,無意中看到美國女作家的書《心是孤獨的獵手》,我隻翻開第一頁,看了廖廖數語,我就有哭的沖動,有流淚的欲望。

     我什麼也沒有做,隻是平靜地對書的主人說:"這書不錯,能借我看看嗎?" "你喜歡?" "是的。

    " "那就送你吧。

    "書的主人慷慨地道。

     我拿着這本書,回到了家,每次看着看着,我就會把書放下。

    不是不想看,而是看了就覺得有一種說不出的難受。

    書中的孤獨與絕望,也許是我内心深處的一種映照。

    不管我用多少理性,去控制我的感性,我都知道,感性之河必将在心底流淌。

    它浩浩蕩蕩,不可阻擋。

    而不管這條河如何波瀾起伏,我也知道,它僅僅是感性的,必将服從我的意志,服從于我的思考。

     這是人生。

     也是一種命運。

     心是孤獨的獵手? 亦或孤獨是人的宿命。

    不管是誰?! 我在孤獨中成長,并且在孤獨中承擔責任。

     也許很多獨生子女都會有我這樣的感受。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些事情我們無法選擇。

    我可以任性,但是我必須回報社會與父母。

    我沒有兄弟姐妹,如果我毀了自己,某種意義上說,我等于毀了一個家。

     我必須擁有理性,擁有思考,讓我的人生有一種正常的軌迹。

    因為,它不僅僅是我的,也是父母的,是家庭的。

    我對此有責。

     所以,有時候我開玩笑,說,我羨慕孤兒。

     我對于漂泊天生渴望又天生反感,我不羨慕旅行者,但我羨慕無家可歸的人。

     但願父母看到這幾句話不會傷心。

    我沒有後悔與的抱怨。

    我說的是一種自由。

    一種真正的身心的自由。

     因為我從小就明白,責任之重大。

    不僅對家庭,還有社會,還有人生。

     還有一種價值。

     隻要我踏出了第一步,我就沒有回頭之路。

     我的心朝着相反的小路而去,而我的身體,朝着大路邁步前行。

     我走的又快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