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好歹也得找地方住下,便走了進去。
一位上了年紀的女服務員在掃走廊,你問她有房間嗎?她隻說有。
你問她這離靈山還有多遠?她白了你一眼,這就是說是公家開的旅店,她按月拿的是國家的工資,沒有多餘的話。
"二号,"她用掃帚的把手指了指開着的房門。
你拎着旅行包進去,裡面有兩個鋪位。
一張床上繞腿躺着個人,抱了本《飛狐外傳》,書名寫在包着封面的牛皮紙上,顯然是書攤上租來的。
你同他打個招呼,他也放下書沖你點頭。
"你好。
" "來了?" "來了。
" "抽根煙。
"他甩根煙給你。
"多謝,"你在他對面的空床上坐下。
他也正需要有個人談談。
"來這裡多時了?" "上十天了。
"他坐起來,給自己點上一支煙。
"來采購的?"你琢磨着問。
"弄木材。
" "這裡木材好弄嗎?" "你有指标嗎?"他反問你,滿有興趣。
"什麼指标?" "國家計劃的指标呀。
" "沒有。
" "那不好辦。
"他重又躺下。
"這林區木材也短缺?" "木頭倒是有,價格不一樣。
"他懶洋洋的,看出你是個老外。
"你是等便宜的價格的?" "晦,"他漫聲應答了一下,便抄起書看。
"你們跑采購的見多識廣呀,"你還得奉承他兩句,好向他打聽。
"那裡,"他謙虛了。
"這靈山怎麼去法?" 他沒有應答。
你隻好說你是來看風景的,哪裡有好的去處? "河邊上有個涼亭,坐在那裡看對面的山水,風景都不錯。
" "您好生歇着!"你寒暄道。
你留下旅行袋,找服務員登了個記,便出了旅店。
公路的盡頭是河邊的渡口。
石條砌的台階陡直下去,有十多公尺,石級下停靠着幾隻插着竹篙的烏篷船。
河面并不寬但河床開闊,顯然還不到漲水季節。
對面河灘邊上有一隻渡船,有人上下,這邊石階上坐的人都等那船過渡。
碼頭上方,堤岸上,還真有個飛檐跳角的涼亭。
涼亭外擺着一副副差不多是空的籮筐,亭裡坐着歇涼的大都是對岸趕集賣完東西的農民。
他們大聲聒噪,粗粗聽去,頗像宋人話本中的語言。
這涼亭新油漆過。
糖下重彩繪的龍鳳圖案,正面兩根柱子上一副對聯: 歇坐須知勿論他人短處 起步登程盡賞龍溪秀水 你再轉到背面,看那兩根柱子,竟然寫道: 别行莫忘耳聞萍水良言 回眸遠矚勝覽鳳裡靈山 你立刻有了興緻。
渡船大概是過來了,歇涼的紛紛挑起擔子,隻有一位老人還坐在涼亭裡。
"老人家,請問這對子——" "你是問這楹聯?"老者糾正道。
"是,老先生,請問這楹聯是哪位的手筆?"你問得更加恭敬。
"大學士陳先甯先生!"他張開口,露出幾顆稀疏的黑牙,一闆一眼,咬字分明。
"沒聽說過,"你隻好坦白你的無知,"這位先生在哪個大學裡任教?" "你們當然不知道,都上千年的人了。
"老人不勝鄙夷。
"您别逗,老人家,"你解嘲道。
"你又不戴眼鏡子,看不見嗎?"他指着亭子的鬥拱說。
你擡頭看見那未曾着色的一道橫梁上,果真用朱筆寫着:大宋紹興十年歲次庚甲孟春立,大清乾隆十九年歲次甲戌三月二十九重修。
一位上了年紀的女服務員在掃走廊,你問她有房間嗎?她隻說有。
你問她這離靈山還有多遠?她白了你一眼,這就是說是公家開的旅店,她按月拿的是國家的工資,沒有多餘的話。
"二号,"她用掃帚的把手指了指開着的房門。
你拎着旅行包進去,裡面有兩個鋪位。
一張床上繞腿躺着個人,抱了本《飛狐外傳》,書名寫在包着封面的牛皮紙上,顯然是書攤上租來的。
你同他打個招呼,他也放下書沖你點頭。
"你好。
" "來了?" "來了。
" "抽根煙。
"他甩根煙給你。
"多謝,"你在他對面的空床上坐下。
他也正需要有個人談談。
"來這裡多時了?" "上十天了。
"他坐起來,給自己點上一支煙。
"來采購的?"你琢磨着問。
"弄木材。
" "這裡木材好弄嗎?" "你有指标嗎?"他反問你,滿有興趣。
"什麼指标?" "國家計劃的指标呀。
" "沒有。
" "那不好辦。
"他重又躺下。
"這林區木材也短缺?" "木頭倒是有,價格不一樣。
"他懶洋洋的,看出你是個老外。
"你是等便宜的價格的?" "晦,"他漫聲應答了一下,便抄起書看。
"你們跑采購的見多識廣呀,"你還得奉承他兩句,好向他打聽。
"那裡,"他謙虛了。
"這靈山怎麼去法?" 他沒有應答。
你隻好說你是來看風景的,哪裡有好的去處? "河邊上有個涼亭,坐在那裡看對面的山水,風景都不錯。
" "您好生歇着!"你寒暄道。
你留下旅行袋,找服務員登了個記,便出了旅店。
公路的盡頭是河邊的渡口。
石條砌的台階陡直下去,有十多公尺,石級下停靠着幾隻插着竹篙的烏篷船。
河面并不寬但河床開闊,顯然還不到漲水季節。
對面河灘邊上有一隻渡船,有人上下,這邊石階上坐的人都等那船過渡。
碼頭上方,堤岸上,還真有個飛檐跳角的涼亭。
涼亭外擺着一副副差不多是空的籮筐,亭裡坐着歇涼的大都是對岸趕集賣完東西的農民。
他們大聲聒噪,粗粗聽去,頗像宋人話本中的語言。
這涼亭新油漆過。
糖下重彩繪的龍鳳圖案,正面兩根柱子上一副對聯: 歇坐須知勿論他人短處 起步登程盡賞龍溪秀水 你再轉到背面,看那兩根柱子,竟然寫道: 别行莫忘耳聞萍水良言 回眸遠矚勝覽鳳裡靈山 你立刻有了興緻。
渡船大概是過來了,歇涼的紛紛挑起擔子,隻有一位老人還坐在涼亭裡。
"老人家,請問這對子——" "你是問這楹聯?"老者糾正道。
"是,老先生,請問這楹聯是哪位的手筆?"你問得更加恭敬。
"大學士陳先甯先生!"他張開口,露出幾顆稀疏的黑牙,一闆一眼,咬字分明。
"沒聽說過,"你隻好坦白你的無知,"這位先生在哪個大學裡任教?" "你們當然不知道,都上千年的人了。
"老人不勝鄙夷。
"您别逗,老人家,"你解嘲道。
"你又不戴眼鏡子,看不見嗎?"他指着亭子的鬥拱說。
你擡頭看見那未曾着色的一道橫梁上,果真用朱筆寫着:大宋紹興十年歲次庚甲孟春立,大清乾隆十九年歲次甲戌三月二十九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