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辛欣:諾貝爾,藝術化的幽默作對?
關燈
小
中
大
的更多的真正話題。
這種感覺,我倒是從高行健那裡體會到的。
是90年代初,我到法國作訪問學者,私下裡和高行健研究能不能在那裡生存。
行建給我的指點非常直接。
一點饒彎都沒有。
那時候他靠賣畫為生,(盡管他的畫我覺得也是說法大于“看法”。
)說寫作是絕對不能吃飯的。
當然,他有法語,他大學是法語專業。
他就這樣直接攤開自己,讓我研究一下我自己怎麼個活法,怎麼才能以其他來養自己的文字。
高行健是不是個超等作家,現在很可能成為私下争議的話題。
不過,在我的感覺裡,高行健倒是個誠懇的人。
在創作層面,做人的誠懇與文學表現,這之間的關系,并不是普通讀者以為的那麼大。
問題是,這裡其實沒有普通讀者的份。
高行健得獎提出了一些問題:比如,果真是扮演對抗專制的創作者嗎?作品現在被禁止嗎?還是說,在商業化時代,放到焦躁的中國,他的作品沒有什麼出版市場?而諾貝爾不是奧斯卡,和大衆閱讀市場無關,不過,在21世紀“全球化”的虛幻感下,個人創作這種精神生存行為,其實空前依賴于評論的隐蔽的商業化促銷,而銷售是異地來的好銷,是以他鄉“轟動”轉銷的。
至于轉銷之後,好不好銷,又是另外的事了。
而高行健究竟是不是中文的一流寫手?外國人是不是在翻譯裡走了眼?這問題有點意思。
依我看,人對語言的感覺是相當有地域性,内心時空性的,以為中文老大的讀者們自己,也不能全以自己的口味來評定文字。
而高行健文學“成功”的現象,提出了主題哲學化,空靈化,可能還和着國際文化市場(誰說不要讀者的諾貝爾不是市場?)對中國創作産品多年來缺乏哲學感,内省感,史詩感的口味感?還有一個隐秘的問題:如果說,高行健的小說,雖然在台灣銷路也極小(一個人的聖經銷200冊),但是台灣有些小出版社能夠給大陸作家印書,這個事實是不是提醒我們,文化在高度商業化的世界裡,目前在哪些異地有更多的小生存氣候?因為,同樣的,高行健的一些戲劇創作是得到法國文化部獎金支持的。
好奇的是,高行健這兩天在準備的發言稿寫作裡,會不會感激繼續他的創作的文化滋養者? 而中國文化知識分子會因此内部亂一下?而怎麼亂,才不是在罵或捧,而老百姓仍然說看不懂的表面文章上?那會比80年代努力過的情景還不如。
就在諾貝爾出結果的前幾天,大江建三郎到中國訪問。
這一次大江沒有提莫言,隻提鄭義。
他透露給人的感覺是,鄭義很有可能獲獎,而一個國家不應當把自己的優秀作家放逐門外。
他在發言裡再三地提鄭義的名字,堅決要求翻譯把這些内容都翻譯出來。
結果也都給翻譯了。
離開中國的前一天晚上我到一個女編輯家,她是把大江的版權作品引進中國的人,也是《今天》早年發起人的亡妻,自己是一個極好的散文寫手。
我進去的時候,邁平才來過電話。
她帶着震驚告訴我說,她問邁平來着,這次哪個國家的作家會得獎?她想着版權引進的問題。
邁平告訴她,這次可能是中國。
她猜到鄭義。
邁平說不一定。
隻說,“我為老北島悲哀。
不過,你等着看,這次是很有戲看的。
” 我告訴她,他說的是高行健。
她不能相信。
這位女編輯的小桌上擺着和丈夫的舊日照片。
我每次去都會默默看上一會。
這個當年幫助抄寫的女學生,後來,丈夫病了,在長期卧床後終于去了。
她一個人帶着孩子,總處在被監視,被抄查的恐懼裡,她寫作着,她作着出版,進了家,放下書包,就趴在稿子前。
和照片上那個天真的女人不同,她已經相當老辣,還有反省。
下一代詩人在裡搜集了一些回憶,包括她的回憶。
不像高行健的作品,這書的确被禁止了,隻印了6000冊,但是,至今仍然在公開出售和盜版中。
永遠打着6,000冊。
無以記數的讀者在書中尋找微小的回憶,盜版商隻看中偷摸的利潤。
邁平打長途,本隻為告訴她,他的床頭也放着一本,讀着這本書勾起他寫自己的文學回憶。
而當我們在瑞典街上走着的時候,讨論著高行健和諾貝爾,也和邁平讨論他自己的新小說。
他自己還說了一個故事,說當年第一次見到阿城的時候,有一桌人,阿城正在大成名,卻說,自己寫小說是有榜樣的,小說的一個榜樣是個“萬之”。
當場的人都直笑阿城,指着陳邁平。
萬之是陳邁平的筆名。
邁平是大陸現代小說的先驅人物。
聽他講自己的老故事時,我有一種淡然的傷感。
感覺邁平這樣講,有點強行自我提示,自我鼓舞的味道。
他還在寫小說,是寫給兒子們的自己生命的經驗,不過,他的新小說失去了早期的先鋒性,是非常老實(太過老實!)的方法。
──所有遊走邊緣的,曾經的文學分子和不文學的過來的我們,不知道,此刻的其他人,是不是像我一樣,在表面的自我鼓舞下,在溫和的質疑裡,呼喚着遙遠的,過去的,一切的自我修行?
這種感覺,我倒是從高行健那裡體會到的。
是90年代初,我到法國作訪問學者,私下裡和高行健研究能不能在那裡生存。
行建給我的指點非常直接。
一點饒彎都沒有。
那時候他靠賣畫為生,(盡管他的畫我覺得也是說法大于“看法”。
)說寫作是絕對不能吃飯的。
當然,他有法語,他大學是法語專業。
他就這樣直接攤開自己,讓我研究一下我自己怎麼個活法,怎麼才能以其他來養自己的文字。
高行健是不是個超等作家,現在很可能成為私下争議的話題。
不過,在我的感覺裡,高行健倒是個誠懇的人。
在創作層面,做人的誠懇與文學表現,這之間的關系,并不是普通讀者以為的那麼大。
問題是,這裡其實沒有普通讀者的份。
高行健得獎提出了一些問題:比如,果真是扮演對抗專制的創作者嗎?作品現在被禁止嗎?還是說,在商業化時代,放到焦躁的中國,他的作品沒有什麼出版市場?而諾貝爾不是奧斯卡,和大衆閱讀市場無關,不過,在21世紀“全球化”的虛幻感下,個人創作這種精神生存行為,其實空前依賴于評論的隐蔽的商業化促銷,而銷售是異地來的好銷,是以他鄉“轟動”轉銷的。
至于轉銷之後,好不好銷,又是另外的事了。
而高行健究竟是不是中文的一流寫手?外國人是不是在翻譯裡走了眼?這問題有點意思。
依我看,人對語言的感覺是相當有地域性,内心時空性的,以為中文老大的讀者們自己,也不能全以自己的口味來評定文字。
而高行健文學“成功”的現象,提出了主題哲學化,空靈化,可能還和着國際文化市場(誰說不要讀者的諾貝爾不是市場?)對中國創作産品多年來缺乏哲學感,内省感,史詩感的口味感?還有一個隐秘的問題:如果說,高行健的小說,雖然在台灣銷路也極小(一個人的聖經銷200冊),但是台灣有些小出版社能夠給大陸作家印書,這個事實是不是提醒我們,文化在高度商業化的世界裡,目前在哪些異地有更多的小生存氣候?因為,同樣的,高行健的一些戲劇創作是得到法國文化部獎金支持的。
好奇的是,高行健這兩天在準備的發言稿寫作裡,會不會感激繼續他的創作的文化滋養者? 而中國文化知識分子會因此内部亂一下?而怎麼亂,才不是在罵或捧,而老百姓仍然說看不懂的表面文章上?那會比80年代努力過的情景還不如。
就在諾貝爾出結果的前幾天,大江建三郎到中國訪問。
這一次大江沒有提莫言,隻提鄭義。
他透露給人的感覺是,鄭義很有可能獲獎,而一個國家不應當把自己的優秀作家放逐門外。
他在發言裡再三地提鄭義的名字,堅決要求翻譯把這些内容都翻譯出來。
結果也都給翻譯了。
離開中國的前一天晚上我到一個女編輯家,她是把大江的版權作品引進中國的人,也是《今天》早年發起人的亡妻,自己是一個極好的散文寫手。
我進去的時候,邁平才來過電話。
她帶着震驚告訴我說,她問邁平來着,這次哪個國家的作家會得獎?她想着版權引進的問題。
邁平告訴她,這次可能是中國。
她猜到鄭義。
邁平說不一定。
隻說,“我為老北島悲哀。
不過,你等着看,這次是很有戲看的。
” 我告訴她,他說的是高行健。
她不能相信。
這位女編輯的小桌上擺着和丈夫的舊日照片。
我每次去都會默默看上一會。
這個當年幫助抄寫的女學生,後來,丈夫病了,在長期卧床後終于去了。
她一個人帶着孩子,總處在被監視,被抄查的恐懼裡,她寫作着,她作着出版,進了家,放下書包,就趴在稿子前。
和照片上那個天真的女人不同,她已經相當老辣,還有反省。
下一代詩人在裡搜集了一些回憶,包括她的回憶。
不像高行健的作品,這書的确被禁止了,隻印了6000冊,但是,至今仍然在公開出售和盜版中。
永遠打着6,000冊。
無以記數的讀者在書中尋找微小的回憶,盜版商隻看中偷摸的利潤。
邁平打長途,本隻為告訴她,他的床頭也放着一本,讀着這本書勾起他寫自己的文學回憶。
而當我們在瑞典街上走着的時候,讨論著高行健和諾貝爾,也和邁平讨論他自己的新小說。
他自己還說了一個故事,說當年第一次見到阿城的時候,有一桌人,阿城正在大成名,卻說,自己寫小說是有榜樣的,小說的一個榜樣是個“萬之”。
當場的人都直笑阿城,指着陳邁平。
萬之是陳邁平的筆名。
邁平是大陸現代小說的先驅人物。
聽他講自己的老故事時,我有一種淡然的傷感。
感覺邁平這樣講,有點強行自我提示,自我鼓舞的味道。
他還在寫小說,是寫給兒子們的自己生命的經驗,不過,他的新小說失去了早期的先鋒性,是非常老實(太過老實!)的方法。
──所有遊走邊緣的,曾經的文學分子和不文學的過來的我們,不知道,此刻的其他人,是不是像我一樣,在表面的自我鼓舞下,在溫和的質疑裡,呼喚着遙遠的,過去的,一切的自我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