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再複:高行健長篇小說《一個人的聖經》跋
關燈
小
中
大
真實,和生存的困境,不能回避活生生嚴酷的現實,這該怎麼辦?當今一些聰明文學藝術家找到一條出路叫做“玩”,玩前衛、先鋒藝術,玩純形式,玩語言,玩智力遊戲,把文學變成一種觀念,一種程序。
然而,到了世紀末,人們已逐漸看清這些遊戲蒼白的面孔。
語言畢竟不是最後的家園,工具畢竟不是存在本身,文學藝術畢竟不是形式的傀儡,包裝畢竟不是精神本體,後現代主義畢竟隻有“主義”的空殼,并無創造實績。
總之,藝術革命走到盡頭了,前衛遊戲也玩到盡頭了。
高行健顯然看清了形式革命的山窮水盡,因此他告别了“主義”,也告别了革命和藝術革命。
他的“極端現實主義”,就是在上述兩種思路“轟毀”之後選擇的新路。
他選對了。
他勇敢、果斷地走進現實,走進生命本體,并以高度的才華把自己擁抱的現實與生命本體轉化為詩意的藝術形式。
關于第二個問題,我在掩卷之後思考了好久,思考中又再閱讀。
我終于發現在這部作品背後作者對主人公對現實的冷靜觀察的眼光。
高行健無論在戲劇創作還是小說創作,都有一種冷眼靜觀的态度。
如果用和現實相等的眼光來看這種現實和人,那是很危險的:作品可能會變得非常平庸、乏味、俗氣或情緒化,但是高行健沒有落入這一陷阱。
他進入現實又超越現實,他用一個對宇宙人已經徹悟,對往昔意識形态的陰影已經完全掃除的當代知識分子的眼來觀照一切,特别觀照作品主人公。
于是,這個主人公是完全逼真的,他是一個非常敏感、内心又極為豐富的人,但在那個恐怖的年代裡,他卻被迫也要當個白癡,一個把自己的心靈洗空、淘空而換取苟活的人。
可是,他又不情願如此,尤其不情願停止思想。
可是,他一面掩飾自己的目光,一面則通過自言自語來維持内心的平衡,小說抓住這種緊張的内心矛盾,把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得細緻入微,把人性的脆弱、掙紮、黑暗、悲哀表現得極精彩,這樣,《一個人的聖經》不僅成為一部紮紮實實的曆史見證,而且成為展示一個大的曆史時代中人的普遍命運的大悲劇,悲怆的詩意就含蓄地對這種普遍的人性悲劇的叩問與大憐憫之中。
高行健不簡單,他走進了肮髒的現實,卻自由地走了出來,并帶出了一股新鮮感受,引發出一番新思想,創造出一種新境界。
這才真的是“化腐朽為神奇”。
1996年,在我為香港天地圖書公司主編的《文學中國》學術叢書中,高行健貢獻了一部題為“沒有主義”的近300頁文論集子。
從這部文論中可以看到,高行健是一個渾身顫動着自由脈搏、堅定地發着個人聲音的作家,是一個完全走出各種陰影尤其是各種意識形态陰影(主義陰影)的大自由人,是一個把個人精神價值創造置于生命塔頂的文學藝術全才。
沒有主義并非沒有思想與哲學态度。
高行健恰恰是一個很有思想很有哲學頭腦的人,而且,他的哲學帶有一種徹底性。
因為這種哲學不是來自書齋學院,而是來自他對一個苦難時代刻骨銘心的體驗與感悟。
因此,這種哲學完全屬于他自己。
在《一個人的聖經》中我們看到,他對各種面具都給予徹底摧毀,對各種幻想和偶像(包括烏托邦和革命)都一概告别,而且不去制造新的幻想與偶像。
這部小說是一部逃亡書,是世紀末一個沒有祖國沒有主義沒有任何僞裝的世界遊民痛苦而痛快的自由。
它告訴人們一些故事,還告訴人們一種哲學:人要抓住生命的瞬間,盡興活在當下,而别落進他造與自造的各種陰影、幻象、觀念與噩夢中,逃離這一切,便是自由。
然而,到了世紀末,人們已逐漸看清這些遊戲蒼白的面孔。
語言畢竟不是最後的家園,工具畢竟不是存在本身,文學藝術畢竟不是形式的傀儡,包裝畢竟不是精神本體,後現代主義畢竟隻有“主義”的空殼,并無創造實績。
總之,藝術革命走到盡頭了,前衛遊戲也玩到盡頭了。
高行健顯然看清了形式革命的山窮水盡,因此他告别了“主義”,也告别了革命和藝術革命。
他的“極端現實主義”,就是在上述兩種思路“轟毀”之後選擇的新路。
他選對了。
他勇敢、果斷地走進現實,走進生命本體,并以高度的才華把自己擁抱的現實與生命本體轉化為詩意的藝術形式。
關于第二個問題,我在掩卷之後思考了好久,思考中又再閱讀。
我終于發現在這部作品背後作者對主人公對現實的冷靜觀察的眼光。
高行健無論在戲劇創作還是小說創作,都有一種冷眼靜觀的态度。
如果用和現實相等的眼光來看這種現實和人,那是很危險的:作品可能會變得非常平庸、乏味、俗氣或情緒化,但是高行健沒有落入這一陷阱。
他進入現實又超越現實,他用一個對宇宙人已經徹悟,對往昔意識形态的陰影已經完全掃除的當代知識分子的眼來觀照一切,特别觀照作品主人公。
于是,這個主人公是完全逼真的,他是一個非常敏感、内心又極為豐富的人,但在那個恐怖的年代裡,他卻被迫也要當個白癡,一個把自己的心靈洗空、淘空而換取苟活的人。
可是,他又不情願如此,尤其不情願停止思想。
可是,他一面掩飾自己的目光,一面則通過自言自語來維持内心的平衡,小說抓住這種緊張的内心矛盾,把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得細緻入微,把人性的脆弱、掙紮、黑暗、悲哀表現得極精彩,這樣,《一個人的聖經》不僅成為一部紮紮實實的曆史見證,而且成為展示一個大的曆史時代中人的普遍命運的大悲劇,悲怆的詩意就含蓄地對這種普遍的人性悲劇的叩問與大憐憫之中。
高行健不簡單,他走進了肮髒的現實,卻自由地走了出來,并帶出了一股新鮮感受,引發出一番新思想,創造出一種新境界。
這才真的是“化腐朽為神奇”。
1996年,在我為香港天地圖書公司主編的《文學中國》學術叢書中,高行健貢獻了一部題為“沒有主義”的近300頁文論集子。
從這部文論中可以看到,高行健是一個渾身顫動着自由脈搏、堅定地發着個人聲音的作家,是一個完全走出各種陰影尤其是各種意識形态陰影(主義陰影)的大自由人,是一個把個人精神價值創造置于生命塔頂的文學藝術全才。
沒有主義并非沒有思想與哲學态度。
高行健恰恰是一個很有思想很有哲學頭腦的人,而且,他的哲學帶有一種徹底性。
因為這種哲學不是來自書齋學院,而是來自他對一個苦難時代刻骨銘心的體驗與感悟。
因此,這種哲學完全屬于他自己。
在《一個人的聖經》中我們看到,他對各種面具都給予徹底摧毀,對各種幻想和偶像(包括烏托邦和革命)都一概告别,而且不去制造新的幻想與偶像。
這部小說是一部逃亡書,是世紀末一個沒有祖國沒有主義沒有任何僞裝的世界遊民痛苦而痛快的自由。
它告訴人們一些故事,還告訴人們一種哲學:人要抓住生命的瞬間,盡興活在當下,而别落進他造與自造的各種陰影、幻象、觀念與噩夢中,逃離這一切,便是自由。